陳嘉忠 劉 剛
一、什么是價值?——財務的角度
1.哲學意義的價值。價值這個概念并不是作為經濟學范疇而存在, 而是一個哲學意義上的范疇。它表現的是作為主體的人與客觀世界之間的某種關系。馬克思認為, 價值是指人與自然物質交換過程中人與人的社會關系(勞動價值論)。當代西方學者則認為, 價值是指人與客觀存在的物的關系, 即物對人的效用(客觀效用論)、人對物效用的評價(主觀效用論)。
2.財務意義的價值、在此我們無意對價值本身的豐富內涵做深入考究,我們探討的是財務管理范疇,當然也就從經濟學尤其是財務角度去界定價值。經濟學領域的價值相比其哲學意義而言,則顯得具體而實在。財務意義上的價值是一種能用貨幣計量的價值,有明確的計算方法和公式,是未來現金流的貼現值。企業價值最大化,就是要使企業現在和未來創造的現金凈流量的貼現值最大。財務意義的價值,則強調了價值的量化和評價,是一種導向和思維,為價值創造指明了一個目標和方向——財務管理的目標就是價值最大化(企業、股東)。財務意義上的價值,在實際工作中表現為資金使用的效益、風險等方面。
三者的關系可以這樣表達:價值=效益/風險。這里的“=”不是嚴格意義上的等于號,主要是強調價值、效益和風險的關系:價值與資金投入的效益成正比,效益越好,價值越大;價值與資金使用風險成反比,風險越低,價值越大;反之亦然。
二、企業價值創造:基于價值鏈的分析
1.價值鏈理論
價值鏈思想是由美國著名管理學家波特與1985年提出來的,他認為,企業的價值創造是通過一系列活動構成的,這些活動可分為基本活動和輔助活動兩類,基本活動包括內部后勤、生產作業、外部后勤、市場和銷售、服務等;而輔助活動則包括采購、技術開發、人力資源管理和企業基礎設施等。這些互不相同但又相互關聯的生產經營活動,構成了一個創造價值的動態過程,即價值鏈。
價值鏈在經濟活動中是無處不在的,上下游關聯的企業與企業之間存在行業價值鏈(外部價值鏈),如供應商價值鏈、顧客價值鏈、競爭對手價值鏈;企業內部各業務單元的聯系構成了企業的內部價值鏈。價值鏈上的每一項價值活動都會對企業最終能夠實現多大的價值造成影響。
2.價值鏈分析與價值創造
通過對外部價值鏈分析,企業選擇進入一個或多個行業、或某一行業的一個或多個環節,進入該領域為該領域的客戶創造價值;內部價值鏈則是企業內部為客戶創造價值所進行的主要活動和相關支持活動。企業在競爭中的優勢,尤其是能夠長期保持的優勢,說到底,是企業在價值鏈某些特定的價值環節上的優勢。價值鏈思維強調了價值創造的過程,通過深入分析價值鏈從而建立競爭優勢,進而增加企業價值。價值鏈理論提供了創造價值的具體思路和方法。外部價值鏈分析確立了企業的商業模式、戰略選擇和經營戰略;內部價值鏈分析強調戰略執行、具體價值創造活動。
為客戶創造價值也是為企業自身創造價值,這種價值最終體現為企業財務價值的增加。因此,財務意義的價值和價值鏈理論中的價值,本質意義是一致的。財務強調量化,是一種目標和導向,價值鏈意義的價值則強調價值創造的具體思路和方法。
三、財務管理與價值創造
1.財務管理的范疇
西方財務理論認為,財務管理活動包括籌資、投資、經營和分配活動。在實際工作中,財務管理活動的這些方面發生的頻率是不同的。一般而言,籌資、分配發生頻率相對較低,而投資特別是經營活動則要頻繁得多。當然,這是從一般意義上來談論財務管理的內容或者說工作范疇。具體到一個企業中則有不同。這是由于,財務本身的定位在不同公司中的定位有不同,即使是在同一個公司中,不同管理層次上也有不同。定位不同,其內容自然也有別,涉及到的價值管理的方面和層次也有別。以集團企業為例,投資、融資、分配的權力一般都是集中在集團總部,而下屬子公司的財務管理內容就不涉及到這些內容,而著重體現在運營資金的管理上,即便是對于運營資金的使用,也是在授權范圍之內。
2.財務管理如何創造價值
財務管理創造價值分為兩種類型一是價值創造型,二是價值驅動型。前者是指財務管理通過資本運營、投資并購直接創造價值,后者則主要是通過輔助企業的經營活動從而創造價值。本文主要后者即價值驅動的角度來探討財務管理在企業創造價值過程中的角色。
按照前文我們對企業創造價值的目標和導向(財務意義的價值)以及創造價值的思路和方法(價值鏈分析),我們來看看財務管理如何創造價值。
通過外部價值鏈分析(戰略選擇層面),選擇企業要進入的競爭領域,在這個環節,財務要參與構建商業模式、盈利模式、財務模式以及投融資戰略的選擇;在選定某個領域后,則要進行內部價值鏈分析(戰略執行層面),建立企業自身的競爭優勢,并進行一系列的價值創造活動(經營活動)。在價值創造過程中,企業要構建以戰略為指導,以價值創造為核心的財務管控體系。比如在戰略指導下的預算(資源配置)、分析(決策支持)、考核(業績評價)、內部控制(風險控制)等等。當然這些財務管理活動本身也是價值創造過程不可或缺的重要組成部分。
四、價值思維如何體現在財務管理工作中
前文已經提到,盡管財務管理內容涉及到投資、融資、分配、并購等方面,但這些方面往往具有戰略特征,發生頻率相對較少,而資金日常運營管理則要頻繁得多,如預算管理、財務分析、內部控制、會計核算等工作。下面我們主要從這些方面來談談,如何在財務管理中體現價值思維。
(一)預算管理:基于價值創造
價值創造的過程,同時也是資源消耗的過程。如何利用更少的資源創造更多的價值?這是在資源稀缺狀態下必須要考慮的問題。預算作為一個重要的配置資源工具,其作用在于根據公司的總體戰略和經營目標,對公司的資源進行科學合理的配置,以確保公司目標的達成,沒有預算的戰略是空洞的戰略。同時,預算也是戰略執行的重要手段,是使戰略落地的保障。因此,預算管理要基于價值創造,對企業資源進行優化配置,以是否創造價值以及創造價值的多少作為資源配置的原則。
(二)財務分析:促進價值提升
財務分析的最基本作用就是為管理決策提供支持——做創造價值的決策,比如投資決策、促銷決策、產品決策等與企業價值創造活動相關的決策,其最終目標當然也是促進企業價值的提升。相關性是指決策相關性,決策就是創造和提升價值的決策、就是提高效益、降低風險的決策。構建以企業價值及其創造為目標,以戰略分析為起點,以價值驅動因素分析和價值源泉分析為主體的分析架構,其目的就是在于提升企業價值。
財務分析為什么要關注戰略已毋庸贅述。我們是在探討價值驅動型財務管理,因此財務分析要以價值驅動因素分析及價值源泉分析為主體就是順利成長的了。前文提到,財務角度的價值就是未來現金流的貼現值。因此,要增加價值,就要增加現金流的創造能力,增強“造血”功能,增加收入以及收入與現金回收的匹配,同時減少現金流的流出、減少支出。收入來源于客戶、業務、產品等,因此,“價值驅動因素及價值源泉”分析,應從內部價值鏈分析,弄清楚錢到底花到哪里去了?為什么要花?花了有什么用?是否可以增加現在或未來的現金流入,從而增加公司價值?獲取、維護客戶花了多少成本?結合客戶的生命周期,客戶為我們帶來的價值(現金)是多少?如此等等。
(三)內部控制:價值創造導向
內部控制最終需要通過一定的方法和一系列的制度流程來實現,從而達到防范風險的目的,同時這些制度和流程就蘊含了價值創造的過程。因此,內部控制既是一個風險控制、管理控制的范疇,同時也是戰略執行、價值創造的手段。
價值的創造和提升在于收益的提高,風險的降低也是創造和提升價值的另一個方面。如前所述,從財務角度的價值就是現金流的貼現值,而現金流是有風險的,這種風險有很多,有經營的、有財務的;有內部的、有外部的。而完善的內部控制制度就是要在成本效益的原則下盡可能的使風險降低,風險較低的現金流其價值自然較高。
從企業內部而言,內部控制的功能在于防范價值損失,是價值創造的另一種手段。同時,內部控制制度本身就是戰略執行的重要手段,也是價值創造活動的一部分,因此內部控制也應有價值創造導向。內部控制要在控制效率和控制成本兩者間尋找平衡點,要在控制收益和風險損失之間權衡。
(四)會計核算:反映價值信息
會計信息是企業財務狀況和經營狀況的反映,是價值創造過程和結果的一種體現。提供真實、相關的信息對于價值創造也非常重要。
“真實”的相對性:由于真實的經濟利益具有不可視性,因此會計信息也只能“公允”地反應經濟交易事項。當然,努力地接近真實,仍是會計人員持之以恒的追求。財務會計信息系統生產的會計信息主要是滿足披露需要,滿足外部信息需求者的需要,而對內部管理的需求而言尚顯不夠。僅就提高真實性而言,從財務會計系統的角度而言,會計信息生產要工序化、標準化,進行全程的質量管理,從而生產高質量的會計信息、價值報告。從而對于企業的價值創造進行真實的反映,為創造價值的決策提供相關的信息。另外,企業應根據需求建立管理會計報告系統,為管理決策需要提供相關的信息,從而促進企業價值創造。
(五)理財文化:滲透價值理念
常言道,性格決定命運,企業亦然。一個企業獨特的企業文化就是這個企業的個性,一個企業的個性決定了企業的成功程度。財務管理作為企業管理中最重要的一方面,優秀的理財文化也在很大程度上決定了財務管理的成功度,影響財務管理的效率。無論是預算管理、內部控制,還是會計核算,都需全員的重視和參與。樹立一個良好的理財氛圍、培育一個正確的價值觀念,是至關重要的。比如,薩班斯法案所要求的內部控制在中國企業中實施的確是比較不順暢的,做到形似不難,但做到神似是很難的,這是一個長期的過程,更是一個意識和理念的長期沉淀,如果久而久之形成一種制度文化、風險文化,相信作用也達到了,風險也控制住了,企業的管理水平也提高了。再比如前面提到的會計信息質量問題,在很大程度上取決于各業務部門的源頭輸入,而這些需要他們對財務理念、價值理念有更深的認識和理解,需要他們從被動地按章辦事到主動地關注效益和風險。再比如預算管理,成本控制等等,就更需要價值理念的深入人心。
(作者單位:中山大學管理學院 中國移動廣東公司佛山分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