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連玉
[摘要]文章以復習《出師表》為例,闡述了文言文復習的一些辦法。
[關鍵詞]文言文 復習 《出師表》
每一位一線的語文教師都會覺得上復習課貌似輕松而實際上并不輕松。說它貌似輕松,是因為該講的內容已經講過,教師似乎沒有了備課的勞苦;說它并不輕松,是因為復習的方式難以準確把握:放羊式復習,學生沒有明確的目標,因而效率低下;教師如果重講一遍,既浪費時間,學生也不感興趣,出力而不討好。我認為復習課貴有三點:貴在興趣調動、貴在方法指導、貴在啟迪深思。下面就以《出師表》為例闡述:
一、貴在興趣調動
孔子說:“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樂之者。”的確,興趣是看不見的內驅力,沒有它,復習是消極的,也是低效的。對于一些還沒有高度自覺的初中生來說,每一節課能有一處或兩處“亮點”來激發他們的興奮點,就有可能在這一節課里點燃他們的學習熱情,從而達到較好的復習效果。復習《出師表》時我設計的第一個環節就是有獎猜謎語,題目如下:
1.看詩句,猜人物:三顧頻煩天下計,兩朝開濟老臣心。出師未捷身先死,長使英雄淚滿襟。(答案是:諸葛亮)
2.看對聯,猜物事:一對二表三分鼎,六出七縱八陣圖。(答案是:“一對”指《隆中對》,“二表”指《前出師表》《后出師表》,“三分鼎”指“魏蜀吳三分天下”,“六出”指的是“六出祁山”,“七縱”指的是“七擒孟獲”,“八陣圖”指的是“巧布八陣圖”)
3.看名句,猜文名:出師一表真名世,千載誰堪伯仲間。(答案是《出師表》)
客觀地說,學生大都喜歡開展豐富多彩的語文活動,何況還有小小的獎品呢。問題是老師設計語文活動的目的是什么。僅僅為了活躍課堂氣氛或為活動而活動,那是膚淺的。假如說能引導學生更深更廣地理解課文,那么這種活動是必要的。出這些題目的時候,考慮到復習本文必須涉及到的作者介紹、《三國演義》中還涉及到諸葛亮的哪些事跡,以及《出師表》的地位(陸游語)等等,讓學生對這個集“智、勇、忠”于一體的政治家、軍事家有更全面的理解。對于猜謎語猜得又快又準的,教師發給一張賀卡,上面有撰寫的對聯:“臥龍躍于文海,鯤鵬飛自筆山。”鼓勵學生多讀多寫,勤學苦練,來實現自己的遠大理想。另一張賀卡是用于獎勵本節課表現突出、尤其是思考狀態很好的同學,并以此師生共勉。
二、貴在方法指導
每一種文體、每一種題型都有相對穩定的內容范疇以及內在的規律,教師應當找出具有代表意義的文章或題目,引導學生認真閱讀,挖掘內在的知識點,總結相應的規律,以一當十,由點及面,才能做到博約有致,既重點突出,又不會掛一漏萬。比如復習《出師表》時,我傳授了四種方法:
1.暗示法。當遇到猜詩句式、對聯式的謎語時,可抓富有暗示性的詞語去聯想、去揣測,如上述謎語中的第一題,富有暗示性的詞語分別是“三顧”、“兩朝”、“出師”等,這些自然讓人聯想到“三顧茅廬”、“劉氏父子”、“北上伐魏”等,然后綜合起來便聚焦在諸葛亮的身上。
2.歸類法。面對龐雜的文言知識,可以采用分類梳理的方法,將通假字、古今字、多義詞、成語等,條分縷析地整理在筆記本上。如通假字:“闕”通“缺”、“有”通“又”、“簡”通“揀”。古今字包括:卑鄙、痛恨、秋、嘵暢、涕、開張、感激。多義詞中“以”“效”值得一一列舉。成語包括:作奸犯科、感激涕零、不知所云、不求聞達、親賢遠佞、計日而待、妄自菲薄等。
3.譯句法。對重點句子的翻譯,一定要有兩個注意:注意突出重點詞語的翻譯、注意抓住句子的語法特征。比如“未嘗不嘆息痛恨于桓、靈也。”重點詞語“未嘗”“痛恨”必須翻譯出來;同時這個句子又是狀語后置,翻譯的時候必須把介賓短語提到謂語動詞“嘆息痛恨”的前面,所以這個句子的翻譯是“沒有一次不對桓、靈二帝表示嘆息、痛心和遺憾的。”
4.串聯法。復習課文內容時要善于前后聯系、縱橫比較,把富有關聯意義的東西串聯在一起,使知識形成一個融會貫通的體系。比如除了本文涉及到諸葛亮,初中語文課本里還有哪些文章涉及到諸葛亮的?學生經過思考,想到劉禹錫的《陋室銘》的“南陽諸葛廬”,想到陳壽的《隆中對》,想到杜甫的《登樓》“可憐后主還祠廟,日暮聊為《梁父吟》”等。
三、貴在啟迪深思
如果說復習僅在于把舊有的知識讀讀、背背、寫寫,那么學生除了鍛煉了記憶力以外,在思維的深度與廣度上似乎沒有多大進展。毋庸置疑,這是一種課本資源的浪費,也是對學生創造力的一種漠視。我認為,復習的本質在于“溫故而知新”,體現在對課文內容的重新審視上。可能學生會去重新思考這個字、這個詞或者這個句子的意義、用法,越發欣賞某個段落或者寫法,也可能他們質疑以前老師的講法甚至文章本身的瑕疵,重新做出他們的判斷,體現學生自主探究的良好傾向。而這種重新審視的能力“非天成也”,需要教師給予思維的啟迪。
教師怎樣啟迪學生深入思考呢?教給他們一把思考的鑰匙——提問題。提問題的方法要適當地教給學生:小到字音字形、詞語的解釋,大到語段的理解、概括、比較、拓展,還有主觀感受等等,不一而足。提問的方式可以是學生口頭提,也可以是學生寫在紙條上留待老師收上來集體解答。無論哪一種,都應該讓每一個學生充分討論和思考,老師做出正確的點評。對《出師表》一文思想內容的復習,全班同學提了十多個問題。比如文章的第一段,有人提出語段理解類的問題,如“諸葛亮針對怎樣不利和有利的條件提出‘廣開言路這一建議的?”有人提出拓展類的題目,如“除了‘崩殂你還知道哪些當‘死亡講的文言詞語?”再如第六段中“‘故臨崩寄臣以大事也照應的是哪個歷史事件?”還有個同學提出了一個非常有意義的問題:“諸葛亮既然自比管仲、樂毅,為什么還要隱居隆中?請你結合《隆中對》和本文進行回答。”這個同學既進行了聯系和比較,也對文中人物進行了“冷思考”,應當說在思維的深度與廣度上都比原先有了一定的進展。可喜的是一石激起千層浪,他把同學們的思維也激活了。下課之后,不少人到圖書館去借《三國演義》或《諸葛亮傳》,津津有味地看了起來。
總之,無論復習什么,教師只有把學生放在主體地位上,真正把學生當作會思考的人而不是知識的容器,才會調動他們的興趣,注重方法的傳授,啟迪學生深思,培養一種問題意識。只有這樣,學生才會真正成為學習的主人,復習課的效果才會事半功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