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天一
[摘 要]通過創(chuàng)設一個能夠貫穿整節(jié)課的情境,采用問題串的教學模式,在解決問題的復習學習過程中將知識點環(huán)環(huán)相扣地串聯(lián)起來,幫助學生構建知識體系。
[關鍵詞]復習 有效性 創(chuàng)設情境 問題串
[中圖分類號] G633.8[文獻標識碼] A[文章編號] 16746058(2016)260085
一、對化學中考復習課的思考
若把平時教學比作栽活一棵樹,復習就好似育好一片林。但是縱觀九年級的化學復習課,往往會出現(xiàn)復習過程不分主次的“內容全面化”、教師全包的“知識講解化”、不顧學生實際學習情況的“方法模式化”以及為了保證高分的“能力集中化”。九年級化學復習課的老套路通常是先復習知識后做習題,這種復習模式,常常導致教師不能判斷、學生也不能發(fā)現(xiàn)自己存在的知識漏洞和思維偏差,不能真正的做到因材施教、有的放矢,更不能對癥下藥,學生感覺復習課乏味,缺乏參與課堂的積極性。一堂有質量的復習課,課前教師應對知識進行整合,在課標、教材中排查知識考點并進行重組,以實現(xiàn)知識的融會貫通。在預設情境中體現(xiàn)知識重點是復習課課堂教學目標達成的有效手段。
二、九年級(下學期)學生學情調研
九年級下學期的學生已經(jīng)建立了較完備的知識體系,具備了解決問題的一般思路,但是隨著復習的推進,部分學生出現(xiàn)了淺表思維嚴重,陳題能解,但面對新問題缺乏應對方法,深度思考不夠等問題。因此,中考復習應主要幫助學生鞏固知識網(wǎng)絡,建立分析問題的系統(tǒng)思維,培養(yǎng)思維的廣度和深度,提高解決新問題的能力。
本節(jié)復習課以“吹不滅的蠟燭”實驗探究為主線,以解決新情境問題為核心,設計了一系列的問題,對《認識化學變化》這一章進行復習教學活動,引領學生深度思考,培養(yǎng)“中考思維”,力求達到生動高效的復習效果。化學知識是相互融會貫通的,學生可以在問題串的引導下建立知識間的聯(lián)系,對所學的知識與技能、過程與方法進行概括整合,通過問題串總結歸納的方法從實際問題入手,符合學生的認知規(guī)律,提高了學習的有效性,教師再幫學生有序梳理、建立聯(lián)系、訓練方法,學生就會形成比較深刻的印象,達到完善知識結構的目的。
三、課堂實錄
1.通過對“吹不滅的蠟燭”原理進行探究分析,完成“燃燒與滅火”相關知識的復習整理。
【引課】吹不滅的蠟燭實驗。你看到了什么現(xiàn)象?
【學生】蠟燭被吹滅后過一會兒又重新燒起來了。
【教師】蠟燭為什么吹不滅呢?讓我們來一探究竟吧!
【展示】吹不滅的蠟燭的制作過程。
【問題1】同學們能找到蠟燭吹不滅的原因嗎?
【學生】思考、討論、不斷完善:吹氣可加速空氣流動,帶走熱量,使環(huán)境溫度降低至石蠟的著火點以下,蠟燭熄滅。但是環(huán)境溫度在鎂粉的著火點以上,所以鎂粉可以繼續(xù)燃燒。鎂粉燃燒產(chǎn)生熱量,使環(huán)境溫度重新升高至石蠟的著火點以上,所以蠟燭又重新燃燒起來了。
【問題2】你有辦法將這種蠟燭熄滅嗎?
【學生】罩玻璃杯;使勁吹,使溫度迅速降低到鎂粉的著火點以下;剪斷蠟燭的棉紗線……
【小結】可燃物燃燒的條件與滅火的原理。
設計意圖:實驗情境在化學教學中發(fā)揮著重要的作用,許多學生就是因為喜歡化學實驗而進一步喜歡上了化學,因此九年級的化學復習教學也應合理積極創(chuàng)設有效實驗情境,充分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本節(jié)課嘗試通過創(chuàng)設“吹不滅的蠟燭”實驗情境,引導學生利用所學的“燃燒與滅火”的相關知識解決具體問題,在解決具體問題的同時幫助學生構建知識網(wǎng)絡,使學生學有所樂,學有所得。
2.通過對“鎂粉燃燒”這一化學變化的探討分析,完成“質量守恒定律”相關知識的復習整理。
【問題3】這樣的蠟燭燃燒后有灰燼嗎?
【學生】觀察,回答:有。為白色固體。
【問題4】灰燼的成分和普通蠟燭有區(qū)別嗎?
【學生】思考,回答:有。灰燼中多了氧化鎂。
【問題5】鎂粉燃燒前后固體質量有變化嗎?
【學生】思考,回答:有。質量增加了。
【追問】依據(jù)是什么?
【學生】思考,回答:依據(jù)質量守恒定律,生成物氧化鎂的質量應等于參加反應的鎂和氧氣的質量總和,因此反應后固體的質量增加了,增加的質量即為參加反應的氧氣的質量。
【問題6】某同學用在空氣中燃燒鎂帶的實驗來探究質量守恒定律,完全燃燒后,稱量留下固體的質量比反應前鎂帶的質量還輕。你能幫他尋找原因,給他一個合理的解釋嗎?
【學生】小組討論,同伴互助,交流質疑,得出結論:在實驗過程中有可能生成的部分氧化鎂以白煙(即固體小顆粒的形式)逸散到空氣中了。
【教師】及時參與討論,肯定學生的結論。
【師生】共同總結質量守恒定律內容,強調使用定律時的注意點。
【問題7】在設計實驗驗證質量守恒定律時,裝置設計方面需注意什么問題?
【學生】思考,回答:若反應物、生成物中有氣體,或生成物中有固體小顆粒逸散到空氣中,應在密閉裝置中進行實驗。
【問題8】
若表示氧原子,表示鎂原子,你能畫出鎂和氧氣反應的微觀示意圖嗎?
你還記得質量守恒定律的微觀解釋嗎?
【學生】在學案上畫出鎂和氧氣反應的微觀示意圖,并根據(jù)示意圖,回憶質量守恒定律的微觀解釋。
設計意圖:質量守恒定律是自然界的基本定律之一,也是九年級化學教材中出現(xiàn)的唯一定律,其重要性可想而知。但學生對質量守恒定律的掌握往往停留在會表述其內容的層面上,并不能真正理解并運用。本節(jié)課筆者嘗試用鎂燃燒過程中固體質量可能出現(xiàn)的兩種變化情況,引導學生利用質量守恒定律的相關知識解釋變化的合理性,學生所學的知識得到了充分的應用,知識網(wǎng)絡的建構自然就水到渠成了。
3.通過查閱資料,在進一步了解鎂的相關知識的過程中完成“化學方程式書寫及計算”復習整理。
【教師】某同學查閱資料,得到了有關鎂的如下信息:鎂能和二氧化碳發(fā)生燃燒反應生成氧化鎂和碳,因此鎂燃燒不能用二氧化碳滅火器滅火。在高溫條件下,鎂在氮氣中可以燃燒,反應生成氮化鎂。鎂在鹽酸中的變化為快速冒出氫氣氣泡,浮在液面上,逐漸消失。鎂是重要的金屬材料,大量用于飛機制造業(yè)。目前世界上大部分鎂都是從海水中以電解氯化鎂的方法提取的。
【問題9】
你能說出資料中有哪些化學變化嗎?
你能書寫出這些變化的化學方程式嗎?
【學生】思考,書寫。部分學生板演。
【問題10】
同學書寫的化學方程式正確嗎?
你覺得判斷化學方程式的書寫是否正確應從哪些方面考慮?
【學生】思考,評價,回答:物質的化學式、反應條件、配平、生成物狀態(tài)的標注等方面。
【師生】小結:化學方程式的書寫原則及注意事項。
【問題11】化學方程式表示的意義,你還記得嗎?(以電解氯化鎂的反應為例)
【學生】思考,并回答:“質”和“量”兩方面的含義。
【教師】正確書寫化學方程式是進行方程式計算的基礎。其實有很多化學實驗、生活、生產(chǎn)中的問題都可以通過化學方程式的計算來解決。比如:
工業(yè)上用電解氯化鎂的方法生產(chǎn)金屬鎂,現(xiàn)電解190kg氯化鎂,則最多能生產(chǎn)多少千克單質鎂?同時生成多少氯氣?
【學生】思考,解答。部分學生板演。
【問題12】你還有其他解法嗎?
【學生】思考,解答:也可利用反應前后各元素守恒的方法解決這一問題。
【練習1】實驗室用65g含H2O2的質量分數(shù)為20%的過氧化氫溶液制取氧氣,最多可以產(chǎn)生氧氣的質量是多少克?
【練習2】實驗室用7.9克高錳酸鉀加熱,反應一段時間后剩余物質質量為7.5克,通過計算說明剩余物質的成分是什么。
【師生】小結:化學方程式計算中已知量的選擇標準。
設計意圖:化學方程式的書寫和計算復習最重要的是幫助學生找到解題的基本程序,復習中不能貪多、圖快、求難。縱觀學生解題的錯因,主要是對解題策略的訓練不夠,本節(jié)課嘗試通過該模塊的復習,幫助學生明確:對信息的分析是為了準確找出“真正參加反應的物質的質量或反應后真正生成的物質的質量”(這些數(shù)據(jù)才能被用于化學方程式的計算),以使學生在解題時思路更加明確。在有關化學方程式的計算復習環(huán)節(jié)、練習環(huán)節(jié)并沒有要求學生寫出計算過程,而是要求學生找出可用的已知量,說出解題思路即可。復習更注重的是幫助學生提煉方法,歸納正確解答的關鍵點,尋找代入方程進行計算的已知量,并幫助學生歸納尋找已知量的一般方法,真正做到“授人以漁”。
【總結】本節(jié)課我們一起對第四章《認識化學變化》進行了復習,對知識點進行了梳理,大家可以發(fā)現(xiàn)知識點之間是存在著內在聯(lián)系的:燃燒是我們生活中非常常見的化學變化,而所有的化學變化都遵守質量守恒定律,用于表示化學變化的化學方程式及相關計算都體現(xiàn)了質量守恒定律的實質。
四、幾點思考
1.復習教學應強化問題研究,弱化知識羅列
針對知識重點以及學生在學習過程中存在的難點,復習課也可以嘗試以“提出問題、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為線索的教學模式,并把這一線索貫穿整個教學過程。教師提供復習的途徑,輔之以學習方法的必要指導,師生、生生之間互相研討、交流、辯論、啟發(fā),提出解決問題的方法,達成共識,最終解決問題。在解決問題的過程中知識得到了應用,在應用過程中知識得到了強化和升華。
2.復習教學應強化過程方法,弱化結果展現(xiàn)
通過展示學生“說”“做”“思”的過程,讓學生在不同層次的實際問題的平臺上體會思維的過程,多思路碰撞,完善認知。學生可以自行總結和歸納解決問題的各種思路和方法,使思維的再現(xiàn)向創(chuàng)造飛躍,這樣深化對知識的理解和發(fā)展思維能力的過程在復習教學中遠比做一道題單純追求結果要有效和深刻得多。
3.復習教學應強化知識應用,弱化簡單操練
傳統(tǒng)意義上的復習課常常通過反復練習、強化鞏固來達到學生認知結構的整固,學生常常處于消極的應對狀態(tài),沒能做到使學生“溫故而知新”。組織學生應用已有的學科知識去解決一些實際問題,使學生在解決實際問題的過程中,完善認知結構,做到“溫故”,更重要的是在此過程中培養(yǎng)學生用科學的方法思考問題,并體驗解決問題的過程,達到“知新”的目的。
(責任編輯 羅 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