謝 懿 王玉紅
[摘要]研究性學習發揮了學生學習的主動性與創造性,把課堂還給了學生,使課堂充滿了生機與活力,真正實現了教育以學生發展為本的根本宗旨。本文初步討論了研究性學習的涵義、特征,進而分析了改學習方式的實現途徑。
[關鍵詞]研究性學習 創新 主動性 創造性
一、研究性學習概述
研究性學習是以“培養學生具有永不滿足、追求卓越的態度,培養學生發現問題、提出問題、從而解決問題的能力”為基本目標;以學生從學習生活和社會生活中獲得的各種課題或項目設計、作品的設計與制作等為基本的學習載體;以在提出問題和解決問題的全過程中學習到的科學研究方法、獲得的豐富且多方面的體驗和獲得的科學文化知識為基本內容;以在教師指導下,以學生自主采用研究性學習方式開展研究為基本的教學形式的課程。研究性學習的四個基本特征:
1.重過程
研究性學習重在學習的過程、思維方法的學習和思維水平的提高。研究性學習比較注重掌握調查、觀察、實踐以及現代信息技術等科學研究的方法和技能,與現行的學科教學或必修課程的聯系更密切一些,但它并不是一種知識教育。在研究性學習的過程中,學習者是否掌握某項具體的知識或技能并不重要,關鍵是能否對所學知識有所選擇、判斷、解釋、運用,從而有所發現、有所創造。
2.重應用
學以致用是研究性學習的又一基本特征。研究性學習重在知識技能的應用,而不在于掌握知識的量。研究性學習主要是“問題解決”的學習,其目的是發展運用科學知識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這是它與一般的知識、技能學習的根本區別。在這一點上,研究性學習與發現學習、探究教學、啟發式教學等學與教的方式方法有所不同。在學習形式上,研究性學習也具有發現、探究的特點,但在學習內容上,其側重點在于問題解決,所要解決的問題一般是具體的、有社會意義的。
3.重體驗
研究性學習不僅重視學習過程中的理性認識,如方法的掌握、能力的提高等,還十分重視感性認識,即學習的體驗。然而現代學校教育不僅有文化傳遞的功能,還需要發展人的個性、提高人的素質,包括培養創造能力和實踐能力。創造能力、實踐能力的形成需要直接經驗的參與,這與學習者的個人體驗有著密切的關系。研究性學習之所以強調學習體驗的重要地位,主要是因為學習體驗可彌補知識轉化為能力的缺口。只讓學生懂得什么是創新意識、創新精神是不夠的,重要的是讓學生親身參與創造實踐活動,在體驗、內化的基礎上,逐步形成自覺指導創造行為的個人的觀念體系。
4.重全員參與
研究性學習主張全體學生的積極參與,它有別于培養天才兒童的超常教育。研究性學習重過程而非重結果,因此從理論上說,每一個智力正常的中小學生都可以通過學習提高自己的創造意識和能力。在研究性學習的過程中,學習者可以根據自己的學習基礎和個性特點,制定恰當的研究計劃,實現個人的研究目標。
二、實施研究性學習的途徑
1.研究性學習突出體現了以學生發展為本的思想
研究性學習強調以學生為中心,既要在研究活動過程中充分發揮學生的主動性,又要能體現出學生的首創精神,要讓學生有多種機會在不同的情境下去應用他們所學的知識,要讓學生能根據自身行動的反饋信息來形成對事物的認識和解決實際問題的方案,強調情境對研究方式的重要作用,強調“協作學習”對研究方式的關鍵作用,強調學習環境(而非教學環境)的設計,強調利用各種信息資源來支持“學”而非支持“教”,強調學習過程的最終目的是完成對意義的建構而非完成教學目標。這種環境下的課堂,有效地提供了所有同學所需要的學習空間,提供了他們展示個性的舞臺,通過收集資料與信息、實踐體驗、調查研究、交流與合作到得出結論這樣一個過程,教會了他們一種學習的方式與方法,教會了他們怎樣協作學習,怎樣去反思與完善,怎樣去面對問題、解決問題,為他們終身發展奠定了基礎。
2.教師必須做好角色轉換與自我完善
(1)研究性學習中教師將成為學生學習的促進者、組織者和指導者。指導的原則是到位不越位,參謀不代謀,指導不指令,指導策略是遵循學生的思路,提出質疑,提供思考、思路或方向,供學生判斷或選擇,指導內容是提供背景資料,指導研究方法,了解研究情況,組織課題研討或論證,提出質疑或析疑,組織成果交流與論證,進行學習評價等。
(2)教師在參與指導研究性學習的過程中,必須不斷地吸納新知識,更新自身的知識結構,提高自身的綜合素質,并建立新型的師生關系。
3.必須不斷地改進教法,并自始至終貫穿學法指導
(1)善于引導學生發現問題、提出問題、討論問題。在課堂教學過程中,教師要注重培養學生的問題意識,引導他們大膽地提問,對于產生的質疑組織討論,師生共同參與,在不斷地提問、質疑、討論中延伸教材,延伸課堂,努力做到課內外相結合。
(2)結合課題開展相關的研討與講座,教師在教學中應針對課題相關的背景知識結合現實問題展開專題性講座,并組織研討,一方面幫助學生全面掌握相關知識,另一方面也為學生的研究性學習樹立了良好的榜樣作用。
(3)探索全新的評價體系。研究性學習的評價應貫穿研究性學習的全過程,評價權應由教師與學生共享,充分發揮評價的教育功能。評價中要注重評價的個體差異,體現出評價體系的多元化,評價內容的豐富性和靈活性,評價手段和方法的多樣性。
(4)在研究性學習中教師必須自始至終貫徹學法指導,使學生學會學習,在教學中教師必須明確教學目標,幫助學生樹立正確的目標,引導他們不斷地探索,找到一種適合自己的學習方法。在引導學生地過程中要不斷地指導學生對學習活動進行總結、反思與調整,形成良好的學習習慣,提高他們的學習能力。
三、結語
綜上所述,研究性學習發揮了學生學習的主動性與創造性,把課堂還給了學生,使課堂充滿了生機與活力,真正實現了教育以學生發展為本的根本宗旨。
參考文獻:
[1]吳衛紅.在研究性學習中形成新型師生關系[C].《新時代的腳步聲》之五——現代教育新論[M].2002.
[2]顧曉雪.體育與健康研究性學習對中學生社會適應能力的影響[D].華東師范大學,2006.
[3]芮澤麗.對上海部分中學生研究性學習的考察分析[J].安徽教育學院學報,2001,(6).
[4]周慶林.研究性學習百法研究性學習指導[M].桂林:廣西師范大學出版社,20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