許麗婷
(南京信息職業技術學院 軟件學院,江蘇 南京 210046)
中圖分類號:G712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1673-0992(2009)12-119-02
摘要:高職教育作為高等教育的重要組成部分,發揮著越來越重要的作用,而教學工作是高職教育的核心問題,決定著高職教育改革的成敗。本文分析了高職教育教學工作的現狀及存在的問題,探討了如何以科學開展發展觀為指導,開展高職教學工作的方法與思路,從而促進高職教學工作的進一步發展。
關鍵詞:科學發展;以人為本;高職教育;教學改革
一、樹立科學的高職教育發展觀
要加快高職教育的發展,必須堅持以人為本,樹立全面、協調、可持續的科學的教育發展觀,“推進教育創新,優化教育結構,改革培養模式”。其中,教學的深化改革首當其沖,因為這是人才培養的基礎。
在教學工作中,“以人為本”就是以學生為本,以有利于學生未來的發展為前提確定課程體系和教學內容,以有利于充分調動學生學習的主觀能動性為目的改革教學方法?!叭?、協調、可持續的發展”就是指教學安排(教學計劃、教學大綱、教學內容、教學方式、考核等)的各方面因素相互協調,為充分挖掘學生的潛在能力,促進教育對象的可持續發展服務;為加強學生綜合素質與人文精神的培養,促進個人與社會的和諧發展服務。
二、高職院校教學的現狀
1.沿襲了“以教定需”的學科教育質量觀
教育質量觀是教學工作的指揮棒。現在許多高職院??己藢W生仍然采用以知識繼承為標準、以學生掌握知識的多寡為依據的知識質量觀,忽視了學生和社會的需求。
2.課程體系結構不太合理、教學內容陳舊
許多高職院校的課程組織過分強調學科的系統性、完整性,形成了簡單的本科壓縮型課程體系,造成相當一部分學生學了一堆知識卻不知道能做什么,學生學習囫圇吞棗。還有部分課程內容陳舊,學校教的知識現場用不上,學生不受企業歡迎。此外,一些高職院校只注重了專業技術的培養,對公共文化課程的設置重視不夠,許多學生對公共文化課程興趣不高,逃課情況嚴重。
3.教學模式單一,“填鴨式”教學方法依然存在
在高職院校的教學中,許多課程教學方法和手段還是沒有向以能力為核心轉換。許多教師忽視了學生是學習的主體,仍停留在僅僅滿足于“只管講好課,不管學生學不學”的階段,沒能激發其學習的主動性與創造性。學生的學習被動、部分學生對學習喪失興趣,直至陷入高職教學的“怪圈”——學生逃課,教師點名,考勤情況成為考核平時成績的一個重要因素。
4.實踐教學環節開展不到位
實踐教學是高職教學計劃實施過程中一個重要的方面,其大體上有實驗、實訓和實習三種。當前許多高職院校的課程設置中仍然存在著把實驗課當成理論課的附屬,實驗的重心不在于培養學生動手能力和分析問題的能力,而只是加深有關理論課的理解和掌握;綜合實訓課程的開發遠遠不足;實踐教材較為滯后,實踐內容與當代科學發展狀況不相適應;部分高職教師自身缺乏實踐教學的經歷等現象。在直接面對學生的許多科目課程中,實踐教學的條件難以滿足要求,學生只能紙上談兵。另外,在教學實施過程中,缺乏對學生進行實際的就業過程的鍛煉和從業環境的實踐,也是教學中常見的問題。
三、高職院校教育教學改革新思路
1.樹立科學的高職教育質量觀
由于高職教育對學生的培養是全方位的,因此其教育質量觀不應該是一個標準,而是一個質量體系。在此體系中,各項標準相互交織,相互協調。同時,高職教育是根據社會對人才的需求來確定教學的,故其教育質量觀不應該是一成不變的,而應隨著社會的發展而發展的。
2.實施課程體系的調整
改革課程體系就是要破除除以學科教育體系為主的課程體系,建立以崗位職業能力培育體系為主、公共文化課程的設置合理、隨著市場需求而不斷調整的課程體系。課程體系和教學內容的調整要體現以學生為本、與時俱進的教育理念。
(1)突出實踐的能力培養,以此為核心進行教學設計。課程內容及時適應崗位能力需求的變化,制定突出職業能力培養的課程標準,編寫適用于高職教學的教材。
(2)注意保持人文素質與科學素質的均衡,加大人文課程的分量,拓寬公共文化基礎課程范圍。重新調整公共文化基礎課程課時的比例、學習年限、總學時數。公共文化基礎課程的設置要從學生的發展與社會對人才的需求出發,根據人才規格的要求設置課程,著力塑造學生的良好素質,為社會提供滿意的服務。
(3)高職院校對待課程體系的改革,必須以科學發展觀為指導,堅持以人為本,全面考慮,整體設計,兼顧學生能力發展和教師職業生涯發展。
3.教學模式的多樣化,教學方法科學化
隨著學生對高職教育的要求不斷提高,高職教育的教學方法的改革勢在必行。具體來說,有以下幾個方面:
(1)根據行業的需求設定課程的最終教學目標,采取多元化的教學模式。教師可以讓學生參與到科研項目中來,鍛煉其實際解決問題的能力;也可以讓學生走出去,參與社會實踐等;還可以把企業請進來,讓企業中具有豐富開發經驗的專家參與學校教學計劃的制定、技術應用能力考核內容的確定。
(2)在注重崗位能力實踐的前提下,實施教、學、做一體化的教學方法。能力的提高主要不是教出來的,而是練出來的,在實踐中悟出來的,因此要改變以教師授課為主的傳統教學方法,實施教、學、做一體化的教學方法。合理安排理論課的教授時數與各種模擬訓練間的比例,增加專業實習和課程實習,讓學生置身于一定的實練環境中,獲得真正的感悟。
(3)人性化的教學方法。學生是教學過程中的主體,其學習的積極性決定了教學的成敗,因此,及時了解學生的需求,調整教學方法,有利于教學過程順利進行,使教學雙方都滿意。
(4)探討靈活有效的考核方式。傳統的考試方式更適合學生理論知識的評價,而實踐能力是綜合性能力,對其考核要注重采取靈活有效的考核方式,才能防止實踐考核走過場的現象。
(5)建設精品課程。對于一些學生喜歡的、較長時間內使用的主干課程,可以通過對精品課的建設,提高學校總體教學水平,逐步形成一支結構合理,人員穩定、教學水平高、教學手段先進、教學效果好的教師梯隊。
3.4 注重實踐課程的開發與教學
實踐課程是高職教學工作中的“重頭戲”,為此,要采取有力措施,提高實踐課程的教學水平。
(1)提高教師的實踐能力?,F在,大多數高職院校提倡建設“雙師型” ”(既是教師,又是工程師、會計師等)教師隊伍。可是在這些雙師型隊伍中,仍然有許多教師只是通過書面考試獲得了職業資格證書,并未在企業有較長時間的實踐經歷,教師自己的實踐能力都不強,又如何指導好學生呢?為了提高教師的實踐能力,可以在教師引進時優先考慮那些既有著深厚的理論知識,又具有實踐能力的教師;同時也可以把素質好又樂于獻身高等教育的青年教師優先送到實訓基地或企業實踐鍛煉,使其在學識和實踐方面有所提高。
(2)開發綜合性實踐課程,加強實驗、實訓、實習以及畢業設計等環節的實踐教學,增加學生在校期間實踐鍛煉的時間,使高職教育的課程理論與現場緊密相連。
(3)加強實踐教學教材建設,配套實用的指導教材。實踐性課程的教材應該適應社會經濟的發展,因此,應當組織有豐富實踐經驗的教師或聘請企業一線的專家參與教材的編寫,并且要根據社會的發展及時更新教材的內容。
(4)加快實驗、實踐基地建設。一方面,走進企業進行實地調研,在實踐基地建設上要積極營造真實的實踐環境。最好能夠結合行業或企業的實例,實施案例教學。另一方面,為企業提供研發的場所,委派部分教師、學生參與其生產、科研的過程,教師可以使用企業的研發項目申請課題,使產學研緊密結合,校企共贏,培養學生的綜合能力和職業能力,激發其創新意識。
(5)在教學實施中,對學生進行實際的就業過程鍛煉和從業環境的實踐,使得學生在完成畢業實踐環節后,能夠自信的走向社會,適應就業的需求。
四、結束語
高職教學工作是一個系統的工作,為了促進學生的可持續發展,必須探索高職教學改革的新思路。只有對教學的各方面進行深化改革,以學生職業素質的培養來促進其職業發展能力的提高,才能為社會輸送符合需要的新型應用型人才。?
參考文獻:
[1] 馮倫久.對高職教育人才培養目標的再思考[J].教書育人(高教論壇).2009.4
[2] 黃秋明 肖珍教.當前高職院校教育教學質量現狀調查[J].中國高教研究.2005.10
[3] 曾琦斐.對高職教育發展現狀的理性思考[J].當代教育論壇.2009.2
[4] 李光寒。高職教育發展中的“產學研模式"反思[J].教育與職業.2009.11
[5] 徐元俊.對高職教育質量觀的認識[J].機械職業教育.2006.9
[6] 陶學忠.對高職教學改革中幾個問題的思辨.[J].教育與職業.2009.9
[7] 簡彩云.論學生滿意視野下的高職教育質量觀[J].職業教育研究.2008.12
[8] 劉孟良.從高職課程改革現狀談高職課程改革.[J].中國成人教育.2009.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