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 婷
摘要:本文概述了城市街道設計存在的主要問題,并針對性地提出了建設性意見。
關鍵詞:城市 街道 公共設施
我國的城市建設在長時期的停滯徘徊后,近十幾年來,建設速度突飛猛進,城市面貌發生了巨大改變,但是與先進國家相比,還有很多不足和差距。同時,又出現了一種盲目的城市街道“城市美化”運動,很多城市不顧自身自然條件、歷史文化背景以及市民最需要的是什么,競相建設大馬路,大廣場,大草坪以彰顯城市特色與氣魄。但是,這種大躍進式的建設的多是缺乏人性和個性空間,造成令人望而卻步的景觀大道和只能曬太陽的廣場草坪,還有“千城一面”的城市景象。
目前城市街道景觀存在的主要問題是:
1、街道環境質量差
我國街道現狀存在的共性問題是環境質量問題:街道綠化系統不健全,對缺損綠化修補不及時;沿街建筑形式雜亂無章,沒有特色;圍墻多沒有修飾,墻上廣告隨意亂貼;交通標志缺乏系統的景致的設計。街道設施缺乏系列化、標準化設計,整體性較差。近年來不少傳統街道,由于道路交通改造而被簡單化的拓寬,失去了原有的空間尺度和內容。許多城市在拓寬道路時,因考慮拆遷費用和基礎設施的問題,常常采用將道路兩旁原有的行道樹毫無保留地砍光,道路景觀和生態效應極差。
2、重交通輕人情
許多城市只為滿足城市交通的需要,以擠占人行道的方式拓寬機動車道,步行者不得己而進入機動車道,增加了交通的危險性;車行道與人行道之間缺乏應有的隔離設施,步行空間因而缺少安全性。街道空間提供給步行者的整體環境質量不佳,造成開敞空間缺乏活力。在許多城市中常見的街道兩側是長長的圍墻,圍墻閉合,條塊分割,沿街一層皮的陳舊模式使建筑與城市空間的有機聯系大大減弱,外部空間環境質量下降,導致城市中心區無法形成完整宜人的城市公共空間體系,造成人們自由自在的參與性活動減少,行人匆匆而過,很少停留。
3、街道設施水平低下缺乏個性
街道照明滿足不了交通需要,步行道地面鋪裝材料耐久性差,施工質量低,不能滿足步行者基本的行走要求。缺乏為殘疾人、老人、兒童車的媽媽提供無障礙設計輔助設施,為街道上行人服務的設施,如公共廁所、街頭路牌、交通圖展示板、公共電話亭及休息空間等嚴重短缺,與城市面貌的改善不同步。
我國許多城市公共空間規劃和設施設計的模式單一,缺乏個性,造成呆板和缺乏生氣。純粹的強調功能性和經濟效益使得千樓一面、千街一面的現象普遍存在。過去人們批評“方盒子”,現在又不管城市歷史背景,又出現了到處仿歐式建筑的現象,使得街道失去了個性。街道建設在空間上缺乏合理性,建筑及公共設施的色彩、材料、形式等萬面過于雷同,缺乏可識別性。
4、歷史文脈的斷裂
轉型時期我們的城市受大拆大建的改造方式影響很大,在形式上逐漸走上了全盤西化的道路,在沒有形成自己特色的同時又使許多城市正在快速地失去傳統文化、地方特色和歷史人文景觀。由于對城市舊區缺乏整體研究,特別是對與市民生活密切、有保留意義的傳統街區和公共空間環境的價值認識不足,在改建中采取“剃光頭”的辦法大拆大建,浪費了資金,割斷了歷史文脈,城市失去了原有的特色,給城市文化傳統的可持續發展帶來難以挽回的損失。另外,新建筑的建設不考慮周圍歷史環境,設計盲目求新求異,或者建造大片得現代假古建,忽略了城市歷史空間環境的延續,也造成城市特色風貌的損失。
針對上述各種存在的問題,提出以下建議:
1、加強法規建設和政策的支持
城市公共空間開發建設是一個涉及社會、經濟、物質環境等多種因素彼此共存、相互影響、動態發展的復雜過程,如果僅僅以某一方面的利益為重,就會失去平衡,從而給城市長期發展帶來很大損害。為確保這一重要的社會資源的建設,必須要靠政策和法律等手段的維護。
法律保障是指通過立法手段,明確城市公共空間研究的內容和作用,使城市公共空間設計參與到城市建設活動的實施過程;同時,明確城市公共空間的法律地位,確保在城市規劃建設法制體系中對各項城市空間包括街道和各種設施建設活動進行調控,維護設計的權威性,也為城市環境形成過程從“人治”向“法治”轉變奠定基礎。法律保障,主要是通過國家和地方的各類法規、規定以及相應的管理政策,保證城市公共空間建設切實反映城市發展目標及社會公眾的要求,保證實踐目標、工具、途徑的合法性、有效性。因此,法律保障是最為關鍵的保障手段。
2、建立科學的、開放的設計程序
開放的設計程序,是指向公眾敞開的參與性和具有反饋機制的設計過程。由于城市空間的構成元素和作用因素復雜,要求從規劃設計層面建立一個有眾多工程師、科學家、社會學家、政府和市民共同參與的設計集群。其中,設計師在設計過程中是參與者、組織者和協調者,其工作不但是提出構想、選擇設計方案,還應對設計思想進行宣傳、交流和貫徹實施。參與性設計建立在設計者與市民以及管理部門之間相互協作,制約的基礎上,要求參與建設的方之間,通過溝通、對話來協調矛盾和利益沖突,從而減少由個別領導取代專家制定方案的所謂“長官意志”的不正常現象,也避免了由設計師個人片面設計公眾生活的窘況。在建設過程中,決策需要公開化、增加透明度;在建設完成后,還應把公眾的意見反饋到管理和其他建設中去,以保持它的不斷發展。
3、建立系統有效的管理機制
城市公共空間建設主要由政府發起,組織專家和城建部門進行可行性研究,專家和城建部門在政府領導管理下進行協調合作,完成具體規劃設計。城市公共空間建設管理的組織常有三種模式:
(1)集中專門管理機構。是指城市公共空間的設計管理職能集中于特定的部門機構統一負責和控制,常以城市規劃設計專家為主(如前蘇聯的總建筑師制度),并吸收相關領域的專家和城建各部門的代表參加,部門機構直接接受市政府領導,經市政府的授權具有決策干預權。
(2)分散管理機構。主要是指整個過程設計分別由市政府的幾個職能機構負責,各機構分別處理各自日常職責范圍內的專項研究問題。專門的機構研究較細,并且可以保持連續性的研究,對負責地段內的建筑設計和區域環境具有指導性。
(3)臨時指揮機構。這種形式主要是針對某一特定空間建設項目,該機構負責召集相關部門和專家,組織一套臨時指揮機構,直接接受市政府的領導。這種形式運用相對較為靈活、方便、經濟,在我國當前不具有專職機構、無力常設城市設計機構的條件下,便于得到廣泛應用。
綜上所述,要完成優秀的街道設施設計,設計師的必須與規劃師、建筑師、以及各職能部門之間充分的協調,而要全面的提升我們的街道公共設施設計和整個街道空間的質量,必須加強法規建設和政策的支持,建立科學的、開放的設計程序,建立系統有效的管理機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