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就業是民生之本,做好就業和再就業工作關系到人民群眾的切身利益和改革發展穩定大局。特別是去年到今年,受國際金融危機蔓延的影響,我國就業形勢更加嚴峻。 做好促進大學生就業創業工作,無論是從貫徹落實科學發展觀的角度,還是從促進國家長遠和可持續發展的角度,都是當前和今后相當長的歷史時期要面臨和解決的一項戰略性任務。
關鍵詞:就業 原因 對策
目前,我國畢業生就業已由計劃經濟時代的“統包統配”和“包當干部”,逐步轉變為社會主義市場經濟條件下少數畢業生由國家安排就業,多數畢業生“自主擇業”。實踐證明,畢業生就業制度的改革有利于市場對人力資源的合理配置,拓寬了職業選擇面,使大學生求職呈現多元化的趨勢。然而值得注意的是在大學生增加的同時,其就業困難已是我們現在亟需解決的問題。
一、原因分析
(一)社會方面
1.高校擴招影響
2008大學生就業難的原因,雖然國家已經停止了擴招,但是這幾年擴招的影響依然存在。2001年我國高校畢業生為115萬,2002年145萬,2003年212萬,2004年280萬,2005年380萬,4年內增加了223萬。
大學生就業日益走向“買方市場”,大學畢業生同層次間擠占崗位的效應仍將呈增強趨勢。隨著我國高等教育從“精英教育”時代走向“大眾化教育”時代,大學生就業也由過去的“賣方市場”轉變為“買方市場”。同層次、專業相似但來自不同學校的畢業生在就業過程中同質競爭,導致研究生不斷擠占本科生崗位、本科生擠占專科生崗位。
2.經濟過渡時期
我國仍處在計劃經濟向市場經濟轉型的過渡時期,經濟和產業結構的調整,不僅使大學生就業難,全社會都存在就業難的問題。國內就業結構總體不平衡。一是地理不平衡性。中國地域廣闊、人口聚集不均、地區各種因素差異明顯決定著我國的就業形勢在不同地區的差異性,人才需求也因而顯出一定的地區差異。二是結構性矛盾突出,買方市場形成,長短線專業的矛盾一時難以根本解決。不同學科、不同專業取向就業樂觀度差異明顯。
大學教育發展比較緩慢,從專業的設置、教材的更新、師資的培訓,到對學生培養的模式,遠遠沒有跟上經濟體制改革與發展的步伐。
(二)學校方面
1.專業設置與市場需求錯位。
一些大學的專業及課程設置有較大盲目性,專業趨同現象十分嚴重,造成供給嚴重大于需求。特別一些高職、高專教育專業缺乏特色,培養出來的學生理論功底不系統,應有的動手能力也不強。而用人單位對應聘者的實際操作能力、適應工作環境變化的能力提出了越來越高的要求。
由于很多高校的專業、課程設置和調整不是面向市場和社會需求,而是立足于學校師資條件,在高校招生和專業設置上不是以社會需求為本,不是以學生就業和發展為本,結果導致大學生就業過程中出現結構性矛盾。一方面是大量的大學畢業生難以找到學以致用的工作崗位,另一方面卻是用人單位招不到適合的專業人才。
2.缺乏正確合理的職業規劃教育。
大學生職業生涯規劃是指將個人發展和社會發展相聯系,對影響職業生涯的因素進行分析、總結,并確定實施方案。職業生涯規劃可以激發大學生自身內部的動力,促使他們不斷地完善自己。一個成功的職業生涯規劃不僅需要大學生通過自我反省、社會比較、心理測評等方式對自己的性格特點、興趣特長等有清楚的了解,還需要對社會現實及發展趨勢有清晰的認識,這可以幫助大學生重新審視自己,結合社會實際,以便給學生給自己一個合理的定位。
(三)個人方面
1.擇業預期的落差
相當比例大學畢業生的擇業預期與用人單位實際需求存在巨大落差,是影響和制約大學生就業的一個重要內因。很多大學畢業生的擇業觀仍然停留在不切實際的舊思維中,跟不上現實環境的變化,導致畢業生擇業預期與用人單位實際需求的錯位現象普遍存在。由于這種不恰當的自我定位,使大學生就業市場中出現了“就業不難擇業難”的普遍現象,一部分大學畢業生寧愿待業也不愿“屈就”。
2.就業主體意識和職業發展規劃意識缺乏
大學生就業主體意識和職業發展規劃意識缺乏是影響當前大學生就業困難的又一個重要內因。由于缺乏這兩種意識,許多大學生上大學后失去了目標與追求,缺乏個人學習和發展的動力,不能結合個人職業發展方向對大學生涯進行科學合理的規劃,導致就業求職時個人綜合素質、專業實踐能力、學習成績、崗位資格要求等方面不能適應用人單位的要求,從而造成就業困難。
3.自我能力的欠缺,
大部分用人單位一改印象中非名牌、高學歷畢業生不用的狀況,現在更重視學生的綜合素質和專業素質的培養。有資料表明,一些高級技工的薪水甚至可以超過研究生。可見,用人單位更多的是從實際需要出發來選擇不同學歷層次的畢業生,其招聘行為的理性化程度大大提高。而這樣一種環境,無疑將給專科生和高職畢業生的就業帶來更大的發展空間。他們當中可能會有更多的人將來會加入“未來的高級技師”這一行列。
二、對策探究
解決大學生就業問題,在充分發揮政府就業方面的職能外,我們更要注重學校教育與學生自我素質的提高。
1.學校教育
高等院校教育資源應力求合理配置。教育改革任重道遠,高校要以市場為導向,并對市場進行有效引導。根據經濟社會發展的實際情況,合理配置教育資源,加快高校專業結構的調整,以培養社會所需的各層次人才。
要重視畢業生的就業指導工作。各級政府部門應加大投入,改善條件;并采取多種形式,保障和支持就業指導機構的建設,通過多種途徑多種方式為畢業生提供就業信息,開展畢業生求職技能培訓,為在校學生提供多種參與社會實踐的機會;還要建立全員及全程的就業指導工作,即需要全社會的參與并貫穿學生在校學習的全過程。
2.增強自身素質,樹立正確就業觀
大學畢業生要努力提高自身素質,增強就業競爭力。大學生擇業的過程中,素質高、能力強的大學生最有可能被錄用。在校大學生應該努力提高自己的知識、能力水平,以滿足用人單位和社會越來越高的要求。
同時大學生要調整心態,樹立正確的就業觀念。要加強對大學畢業生的擇業觀教育,使他們樹立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對就業形勢有一個準確的判斷,對自己有一個合理的定位;要樹立創業觀念、競爭就業觀念、靈活就業觀念、先就業后擇業等新的擇業觀和就業觀,把個人理想與社會需要緊密結合起來,把找工作和干事業結合起來,走好邁向社會的第一步。
總之,解決大學生就業難的問題應各個方面共同努力。要通過制度建設將政府、學校、用人單位、家長和學生都動員起來,確保大學生就業市場的信息得到及時全面的收集整理、發布、傳播和利用,在信息的指導下逐步實現供需平衡和供需銜接,并使學生得到職業規劃的指導、培訓和服務,從而提高擇業的成功率。
參考文獻 :
[1]張彤同志在四川共青團促進大學生就業創業工作現場推進會上的講話
2009-8-5
[2]盧雍政同志在共青團促進大學生就業創業工作電視電話會議上的講話
2009-9-21
郵寄地址:四川省綿竹市新市經濟開發區四川警安職業學院團委 618209何林貴 收 手機:135470999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