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海芳
摘要:興趣是最好的老師,激發了學生的學習興趣,就能將傳授知識,培養能力和開發智力統一起來,充分體現素質教育的功能。濃厚的學習興趣對學生的學習有極大的吸引力,使學生不再感到學習是一種負擔,實現了從"要我學"到"我要學"的轉變。現從理論和實踐的結合上,深入研究這個問題,對教學工作具有重要意義。
關鍵詞:激發 興趣 學習 積極性 學習興趣
世界著名的物理學家愛因斯坦說過:“興趣和愛好是最好的老師。”興趣是一種潛在的素質,它能激發學生對學習生活產生心理上的愛好和追求傾向。它是學生力求認識事物,渴望獲得文化科學知識和不斷探求真理,而帶有情緒色彩的一種意向活動。學習興趣是學習動機中最現實、最活躍的因素,對于學生智力的發展起定向維持和強化的作用。
在教學中,教師若能結合學生實際,培養學生良好的學習興趣,使他們對學習產生巨大的動力,積極投入到學習中去,堅持不懈地與學習中的困難作斗爭,從而不再感到學習是一種負擔,必將收到事半功倍的教學效果。
我在教學實踐中感到用灌輸為主的教學方法,老師講得費勁,學生學得吃力。要用精湛的教學藝術吸引學生,使學生在一種輕松愉快的心境中積極主動地學習,老師就得在45分鐘的課堂教學上下功夫。
一.創新教學的方法,激發學習的興趣。
生動活潑的教學方法,可以使學生通過學習得到精神上的滿足,易激發學生的興趣。千篇一律的教學方法,最容易引起學生精神的疲勞和學習興趣的減弱,那么在教學上如何調動學生的積極性,自覺、主動地獲得知識?美國教育家布魯姆的“發現法”是激發學生學習興趣的途徑之一。“發現法”就是指由老師創設情境,使學生在這種情境中產生矛盾,從而進行主動、積極的思考,提出自己對問題解決的設想,通過分析、運算、操作等過程,對教材進行加工、改組,最后自己發現原理、原則達到掌握知識的目的。在這個認知學習過程中,學生能夠同時體驗到“發現”知識的興奮感和完成任務的自信心,這種興奮和自信可激發學習興趣。通俗地說“發現法”是以學生為主體,教師為主導,變講堂為學堂。教師把這個舞臺還給學生讓學生當主角,教師在整個教學過程中扮演組織者、引導者、主持人的角色,而不應扮演說教者,甚至木偶操作者的角色。只有這樣才能調動起學生學習的興趣。如在書法課上,講左右結構時,我先在黑板上寫一些左右結構的字,并讓學生把他們自己的字寫在下面,讓學生對照比較,去發現一些左右結構的特點、規律。
從學生角度看,他們的年齡、心理特點決定了他們的興趣往往產生于課堂上新的知識內容,新穎的教學方式;產生于他們對問題的爭論,發表自己見解并獲得成績的機會。作為老師應根據教學大綱和教學內容的要求,結合學生的特點,不斷改進教學方法,使教學方法多樣化,老師應常把生活中的實際問題結合到教學內容之中,使之有更多的新意來吸引學生,使學生產生學習興趣。
教育家葉圣陶說過:“教師之為教,不在全盤授與,而在相機誘導。”對于初高中語文課,我認為教師不必一點一點去教,只講個別難懂的地方,重在設置懸念,誘導學生自己去學習,使他們廣泛閱讀,了解作者的思想,寫作風格等。最后開一個有關的研討會,完全打破教材的拘限,要以大語文為中心線索。只有這樣才能把語文學好、學活,
二.創設問題情境,激發興趣。
學起于思,思源于疑。疑能使心理上感到困惑,產生認知沖突,進而撥動思維之弦,可以使學生因疑而產生學習興趣。
學習興趣來自對知識的需求,在教學過程中要善于置疑、問難,使學生在不斷釋疑,排難中激發學習的積極性。置疑時,首先要求教師充分了解學生,還要求教師熟悉教材,掌握教材的結構及知識的內在聯系。只有做到這一點,才能駕馭教材,為學生合理置疑。置疑貴在無疑時,如同在平靜的湖水中,即使你投入一塊很小的石子,激起的水波紋很細小,也仍然明顯可以看見一樣。當然疑問設置要巧妙得當,使學生努力一躍,便能“摘到桃子”,充分享受成功的快樂。要巧得使學生在解疑時,接受新知識時有種“上坡不覺陡,渡險不覺難”的感覺,在不知不覺中獲得了新知。置疑時,還要創設趣味吸引學生,使學生全神貫注地參與學習的全過程。這樣的教學形式生動活潑,易于激發興趣,促使學生如饑似渴地學習。如白居易的《琵琶行》中“尋聲暗問彈者誰,琵琶聲停欲語遲。”師提出“是誰欲語遲?是琵琶女還是作者?”這樣一下子就吸引住學生去認真反復讀課文,前后分析課文。從“夜送客”“別是茫茫江浸月”到后面的“千呼萬喚始出來”分析得知是作者欲語遲。由于老師的質疑,抓住了學生的心,因而取得了良好教學效果。
三.精心設計導入,引發學生興趣。
俗話說,良好的開端是成功的一半。教師的導語是一節課的開始,就好比提琴家上弦,歌唱家定調,書法家研墨一樣。第一錘就敲在學生的心靈上,像吸鐵石一樣把學生牢牢地吸引住。因此,導語不容忽視,我們應運用多種導入手段,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使學生能主動參與教學過程,為整節課作好輔墊。例如:
情境導入法:靠老師的引導和講解,使學生進入學習的意境。全國特級教師于漪在教魯迅的小說《孔乙己》一課時,是用情境導入法來展開的。“有人說,古希臘的悲劇是命運的悲劇,莎士比亞的悲劇是人物性格的悲劇,易卜生的悲劇是社會問題的悲劇,看了悲劇,使人淚下。《孔乙己》這篇小說寫了孔乙己悲慘的一生,我們讀了以后,眼淚不會奪眶而出,而是感到內心一陣痛楚。那么孔乙己的悲劇,到底是命運的悲劇,性格的悲劇,還是社會問題的悲劇呢?”
又如懸念導入法,中學生有強烈的好奇心,設置懸念導入法,可以激發學生的求知欲。如:我校語文老師在講《游褒禪山記》一課時是這樣導入的:這么炎熱的夏季,大家肯定都想去旅游,老師就帶大家免費游一下褒禪山吧。如何免費旅游呢?先閉上眼睛,放松,然后老師講解洞中的美景。
還有直觀導入法、音樂欣賞導入法、背景知識導入法、故事傳說導入法、多媒體手段導入法等等。
四.采用直觀的教學手段,調動學生興趣。
學生認識事物,學習知識是從感性認識開始,能夠以直觀的、感性的刺激作用于學生的感官,則會激發他們的興趣。老師要善于引導學生從表象到概念、從具體到抽象、從特殊到一般、從感性到理性地理解和掌握知識。可見直觀的教學手段是符合學生年齡、心理特點和認知規律的。
形象、真實、直觀的投影、錄像、錄音、圖片、模型等教學媒體,再加上板書、手勢、形體等方面的運用不僅能吸引學生,還能調動學生興趣,更是提高教學效果的重要手段。
對于書法教學來說,要誘發學生對書法的興趣,必須使書法的魅力得到充分的展現。可利用觀看錄像、欣賞名帖、舉辦書法表演等形式。其目的在于展示書體美的神韻,喚起學習書法的興趣。
五.用富有藝術化的語言,打動學生。
課堂教學是一個信息傳遞的過程。傳遞的載體是語言。教師如果能用富有科學性和藝術性的語言來駕馭課堂教學,那就如同拿到了一把開啟學生智慧之門的金鑰匙。
教師的語言首先要嚴密準確、邏輯性強,還要簡潔、生動形象,具有感染力。尤其語文課中無聲含情的文字,要使其產生有聲溢情的效果。教師的語言還應抑揚頓挫,聲情并茂,再加上生動、形象的手勢等無聲語言,使學生在獲得知識的同時,得到美的享受。魯迅先生的老師藤野先生之所以在魯迅的心中留下深刻的印象,原因之一是藤野先生的課堂語言抑揚頓挫,富有感染力。所以在教學過程中,重要之處,適當提高聲音,引其注意;關鍵之處,稍作停頓;需記憶的內容,不妨和以聲韻,以利記憶。這樣可以增強感染力,提高課堂教學效果。
綜上所述,激發學生學習興趣的問題,是一項非常重要而又復雜的教學工作。學習興趣的激發,主要依賴于教師教學內容的豐富有趣和教學方法的靈活多樣。我們要注意聯系實際,隨時想到培養和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充分發揮這一非智力因素的積極作用。當激發了學生的學習興趣時,就能將傳授知識,培養能力和開發智力統一起來,充分體現素質教育的功能。所以每個教育工作者都必須掌握好激發學生學習興趣這門藝術,為更好地促進素質教育服務。
參考資料:
[1] 沈德立主編:《非智力因素的理論與實踐》.教育科學出版社,97.12
[2] 陳勝三主編:《中學生教育心理學》.人民教育出版社,93.5
[3] 趙淑文主編:《心理學新編》.首都師范大學出版社,96.8
[4] 張楚廷、毋庚才.《教育心理學概論》. 警官教育出版社,98.8
[5] 譚頂良.《當代教師的教育觀念和教學水平》.成才導報,2000.11.29
[6] 和志清.《教師語言素質五性》.國內外教育文摘,2001.4
[7] 秦志強、陳明華.《成功乃成功之父》.成才導報,2001.6.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