薛 春
摘要:學習興趣在語文教學中的作用已日益引起人們的關注,它是學好語文學科的前提條件。只有有了學習興趣,學生才能產生積極的學習情趣,這就要求教師要在語文教學中優化教學過程,提高學生學習語文的興趣。
關鍵詞:教學過程培養興趣激發興趣鞏固興趣
興趣是學好語文學科的前提條件,只有有了學習興趣,學生才能產生積極的學習情趣。可是,有相當一部分學生對語文學習興趣不濃。究其原因,或是學生對教材不感興趣,學習不得法,品嘗不到成功的樂趣;或是教師教學不得法,教法不靈活,評價不得當。所以在初中語文學習過程中,興趣的培養與激發是尤其重要的。但如何培養學生學習語文的興趣,是中學語文老師首先要思考的關鍵問題。教學實踐使筆者體會到:優化教學過程,是激發學生學習語文興趣的有效途徑之一。
一、導語設計先聲奪人
用于一節課開頭的導語具有很強的指導性,是喚起學生學習欲望的關鍵環節。導語設計得好,就如同緩緩拉開的帷幕,能使學生看到優美的場景,產生濃厚的興趣。
1.引一個故事
故事具有很強的吸引力,利用學生的好奇心激發興趣是切實可行的。筆者在講《音樂之聲》時,首先播放膾炙人口的歌曲《多來咪》,欣賞完風趣、優美的歌曲后,講述瑪利亞的家庭由一個家庭合唱團發展成特拉普音樂山莊,并成為世界旅游地的故事。學生對瑪利亞頑強奮斗的傳奇一生充滿了強烈的興趣,紛紛提出問題:“瑪利亞真有其人嗎?”“后來瑪利亞怎樣了?”教師及時抓住學生的問題,“想知道后來瑪利亞怎樣了嗎?讓我們先了解少女時的瑪利亞吧!”這樣學生帶著強烈的好奇心投入到本課的學習中。
2.放一段動畫
現代化的教學手段豐富了語文教學的天地,它的特點是圖文聲像并茂,能向學生提供形式多樣、功能各異的感性材料,天、地、人、物、春、夏、秋、冬皆可走進教室,改變了以往語文教學一書一筆的單調手段,在調動學生的眼、耳、口、手綜合運用的同時,可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如教學《木蘭詩》一課,首先我運用多媒體技術為學生創設了引人入勝的畫面,依次是花木蘭織布、花木蘭縱馬殺敵、花木蘭榮歸故里、花木蘭恢復女兒裝。隨著畫面的切換,課文內容跟隨而出,讓學生在多媒體創設的富有感染力的情境中融入對課文的理解,很好地把握了人物形象,一下子把學生帶進了課文。教學《沁園春·雪》時,我從網上下載了幾段雪景畫面,剪輯成“千里冰封,萬里雪飄”的北國雪景圖,并配以《北國之春》的音樂,在學生得到強烈的視覺與聽覺效果后,我開始了這樣的導入:日月經天,江河行地,春風夏雨,秋霜冬雪,一年四季,色彩斑斕。尤其是我們北國的冬雪,更是別有洞天,在一代偉人毛澤東的筆下更是雄渾、豪邁,今天,我們就走進《沁園春·雪》。
3.讀一段美文
在語文教學中還可以通過教師朗讀來創設特定的情景,喚起興趣,去感染學生,架起學生與作者之間的情感橋梁,讓學生與作者產生共鳴。如教學《荷塘月色》一文,上課伊始,教師首先用美讀示范,讓學生受到感染,然后讓學生小聲讀——放聲讀——欣賞讀,這樣通過聲情并茂的朗讀,從整體人手,讓學生初步了解“荷塘月色”的美,此時學生的興趣更濃,不自覺地投入到課文學習中。
通過導語強化興趣的方法很多,渲染一種氣氛,創設一種情境,高唱一首歌,猜一個謎語,播放一段樂曲,朗誦一首小詩等,不一而足。
二、導讀方法靈活多變
教學方法是教師為完成教學任務所采取的教學手段,教師借以引導學生掌握知識,形成技能技巧。在導讀這個環節中,強化學生興趣更為重要。
1.明確學習目標
“如果不想在不甚重要的事情上浪費時間和精力,那么明確確定教學目標,是至關重要的。”例如在教學《地下森林斷想》時,先制定教學目標,從認知領域到情感領域,從識記、理解、分析到綜合運用,使學生學習有明確的指導性和集中性。
2.提倡質疑
質疑是語文教學中常用的教學方法,利用得好,就可以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是喚起學生求知欲的一條有效途徑。我在教學魯迅的小說《孔乙己》時,照例讓學生質疑,學生們紛紛問道:“孔乙己是個喜劇人物嗎?”“‘成亨酒店是個讓人快樂的地方嗎?”“小說表現了怎樣的主題?”對于學生的質疑,一般說來我不作直接回答,而是引導學生從課文中找根據,或以集體的智慧來解決問題。通過爭論,大家統一了認識,圓滿解決了問題。質疑,使學生們的思維更加活躍,鉆研課文的興趣更濃。質疑放在課前,便于教師有的放矢,質疑放在課后,有利于學生釋疑解惑,深化理解。
3.在自主合作中探究
新課程強調教學相長、積極互動的教學氛圍,我積極為學生創設自主、合作、探究的空間,讓學生無拘無束地思考、合作、交流,發展思維,激發興趣,活躍心智。學習《背影》一課時,我讓學生選擇自己最感動、最有興趣的一段,自己確立學習內容,然后自己認真品讀,在小組內互相交流,互相吸收。由于學習內容是自選的,學生們學得都非常投入,他們在品讀文章中感受到父親的偉大,他在為我們做著的一件件小事,那都是父愛的表現。父親愛兒子,同樣兒子也理解、愛著父親,文中提到的三次眼淚可以看出兒子不僅理解父親,而且深深地感激父親,表現了父子情深。
三、結語形式搖曳多姿
結語可分為總結語和小結語。好的結語對學生所學的知識起著強化作用,對學生的思維起著整理作用,對課堂教學起著升華作用,并幫助他們把感性認識上升到理性認識。
1.知識遷移式
以練習做結,可以及時了解學生知識的掌握消化情況,可以及時得到反饋信息,并采取補救措施,學生還可以享受成功的樂趣。《看云識天氣》很典型地運用了分類別的說明方法,為了強化運用,完成知識的遷移,我讓學生給“人”、“鞋”做分類練習,從練習中體現了知識的遷徙和能力的提高。
2.課外延伸式
我在教《中國石拱橋》時,設計了想象未來的橋這個環節,而后作小結:同學們的想象力很豐富,未來的橋設計得很新穎。著名的橋梁專家茅以升爺爺不但給我們介紹了中國石拱橋,而且還給我們描繪了一幅《橋梁遠景圖》,現在把這篇文章發給大家作為閱讀材料,來增加知識,擴大視野。發材料之后,又做了總結:“同學們,想象是美好的,但想象的基礎是現實,我們如何把現實、想象、理想聯系起來?我們之間也要建一座橋——知識橋。通過知識的橋梁達到理想的彼岸。”這個結語用《橋梁遠景圖》作啟發,是課內知識向課外的延伸,同時又使學生潛移默化地受到思想教育。這樣的結語余韻悠遠綿長,使學生獲得愉悅。
根據教學內容、教學情境的需要,結語要不拘一格,可以朗讀作結、點睛作結、開拓作結等,這些結語有的如撞鐘,清音有余;有的如截奔馬,戛然而止;有的含蓄委婉,余味無窮。而這些結語又仿佛給學生注入了一支興奮劑,增加了其學習興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