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玉勝
隨著教學改革的深入,面對變革的物理學習方式,面對極具現代意識的物理新課程,物理教學中的許多問題再一次擺在了廣大物理教師面前。如何使物理教學變得投入少產出大,提高教學的效率?
針對我國高中物理教育的現狀和問題,許多人都在探尋提高物理教育質量的對策。成功的教師之所以成功,就是因為他們把課教活了,注重了課堂教學的有效性。提高物理教學的有效性,不失為讓物理教學走出低谷的根本之舉,也是物理教學適應時代發展的有效途徑。
那么,如何才能提高物理教學的有效性,釋放出師生交流的最大能量,營造出課堂學習的最佳效果呢?
一、體現“一切為了學生”的教學思想
提高物理教學的有效性,是指通過教師的努力,真正讓教學的對象——學生“活”起來。這就是要求教師在備教材的同時,更要備學生;在研究教材思路、教學思路的同時,還要研究學法思路;在熟悉教學內容、教學流程的同時,還要對自己施教的對象了如指掌。
葉圣陶先生所說的“教為了不教”,正是體現了要以學生為中心,讓學生先想、多想,讓學生學會自己走路過橋,而教師則起到引路架橋作用的教育思想。
在實際教學中,教師要善于設置問題,引發學生思考,點燃其好奇之火;要及時解開癥結,指點迷津;要適時點撥,推動學生思維進程;要有效矯治思維盲點,撥正學生思維歧途。
(一)以實驗為基礎,調動學生的動手能力
隨著媒體技術的進步,教學中運用現代教學手段變得越發頻繁,但實驗視頻不完全代表文本作品,教學中過多的依賴圖片,有時會扼殺學生的操作能力。
認真做好演示實驗和學生實驗,使抽象的概念形象化,這是物理教學中必不可少的環節。把各種實驗做好,不僅使學生易于接受知識和掌握知識,也是基本技能的培養和訓練。安排學生自己動手做實驗,加強對實驗現象的分析,引導學生從實驗觀察和現象分析中來發展思維能力。
(二)培養學生綜合運用所學物理知識去分析和解決問題的能力
如學習電磁學首先要抓住場和路這兩個方面,使學生正確理解基本概念,切實掌握基本規律。
在此基礎上還應該注意有關綜合題的解法。解答綜合題時,首先應搞清不同的運動形式或不同的物理過程是怎樣聯系在一起的。一般聯系渠道有兩條:一是力,二是能,從而形成兩條解題思路。從力的角度考慮,全面分析受力情況(三種性質的力和電磁場力)并和運動狀態的改變聯系起來;從能的角度來考慮,緊緊扣住能的轉化和守恒定律,從而引導學生認識能的轉化和守恒定律的正確性和普遍性。這樣就使學生明確了:能量的不同形式,就是物質運動的不同形式;能量由一種形式轉化為另一種形式就是物質運動由一種形式轉化為另一種形式;能量不能創生也不能消滅,就是運動的不可消滅性。
二、采用靈活的教學方法
教學法不是一堆公式,其關鍵在于操作者的活用。教師教法思路同樣有一個求活的問題。要研究不同的教學內容的不同教學方法,靈活地運用,適時地操作。
(一)積極營造教學的情境,激活學習興趣
蘇霍姆林斯基所說:“掌握知識,懂得自然科學原則和社會學規律,能夠很好地回答問題及獲得很好的分析——所有這一切還不等于德育教育。”因此,我們在德育因素比較突出和集中的教材中應集中滲透德育。如在說明火箭照片時介紹我國長征系列運載火箭以技術成熟、繼承性好、可靠性高、適應性強、使用方便、價格低廉等特征已步人世界航空發射技術的先進行列。可見,愛國激情和對科學事業的執著追求是科技工作者成功的支柱,實踐證明感情的陶冶往往要比其它德育方式牢固可靠,情感通融,學生的思想境界就能升華。
德育滲透應力求新。有些老素材要陳話新說。比如,舊中國發明的火藥卻填進了英帝國的炮膛,成了轟開我國南大門的幫兇;古人發明的造紙術,活字印刷卻被用來與侵略者簽訂不平等條約。從新角度滲透四大發明,可消除學生的逆反心理,收效更佳。
(二)系統化、結構化的教學
在中學物理教學中,貫穿力學的兩條主線——動能定理和動量定理、機械能轉換和守恒定律及動量守恒定律。這兩個定理、兩個定律來源于牛頓運動定律,與牛頓三定律一起構成質點動力學的基本規律,是力學部分的重點知識。
圍繞這兩條主線,要深入分析牛頓運動定律,為這兩個定理打好基礎。動量定理、動能定理是在牛頓定律基礎上派生出來的定理與推論,它們提供的表達式與牛頓運動定律等價,可代替牛頓二定律的矢量表達式中的某分量式,而不是什么新的表達式。但是動量守恒定律是自然界最普遍的規律之一,能量守恒和轉換定律也是反映自然現象的最重要的規律之一。它們的作用遠遠超出了機械運動的范圍。
(三)整合可以利用的各種因素
新的時代為我們提供了全新的平臺,全新的技術,作為教師不能總是“門外漢”,而要有目的、有方法地去引領學生,化消極為積極,變被動為主動,拓展課堂的空間,把課堂延伸到網絡。例如可以從網上或研究論文、書籍中尋找貼近現實的內容、話題,讓學生發表自己的觀點,然后全體同學對觀點進行深入探討,最后將同學們的研究結果設計成網絡論壇。借助網絡平臺,想繼續研究的人還可以不斷地點擊、發貼、相互討論,以豐富研究的內容,進而不斷提高探究的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