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躍先
在各學科教學中,學習動機作為非智力性因素一直為廣大教師所重視。物理教學中,學生學習動機的激發,主要在于教師的正確引導,旨在促使學生對學習方法的改進、學習過程的體驗和對成功的享受。
一、學生學習心理研究中學習動機的激發
物理難學,對智力水平要求高是很多師生的共識。物理教學過程中,往往是教師教得辛苦,學生學得痛苦,部分學生往往是上課一講就懂,課后解題一做就錯,吃了很多苦,但進步卻不大。造成上述情況的根本原因,在于部分學生對學好物理缺乏信心,學習方法不得當;部分教師教學方法上不得法。在激發學生學習動機上沒有采取有效的策略。學習動機是激發個體學習活動、維持已引起的學習活動,并使個體學習活動朝向一定的學習目標的一種內部啟動機制,物理學習動機表現為渴求物理學習的強烈愿望和求知欲,物理學習動機是直接推動物理學習的一種內部動因;是物理學習活動中的一種內部動因,是物理學習活動中的一種體現自覺能動性、積極性的心理狀態。有動機的物理學習,學有興趣、效果好、成績提升快,而無動機的物理學習往往成為一種負擔,學習效果不佳。學習動機的實質是學習的需要,是學習需要的動力形式。物理教學中學生缺乏學習動機在某種程度上和教師缺乏對學生學習心理研究有一定的關系。例如,學生經常被老師指責和批評;考試題太難,分數太低等,使得學生的尊重和成功需要得不到滿足。同時,初學物理時,物理學的聲、光、電、熱等奇妙現象足以使學生產生興趣,但隨著知識的積累,對事物本質的了解越來越多,對現象引發的興趣反而會逐漸淡漠,這是因為不滿意的結果使學習動機消弱或消失,從而失去了學習物理的信心。但是,只要我們改進教學方法,充分調動學生內在的學習動力,就能激發學生的學習動機。由此我們認為,—個好的物理教師,要上好一堂成功的物理課,應該要研究學生的心理和需要,要設法運用多種激勵方法,去感化、調整學生情緒,誘發學生展開多向的,動態的開放性思維,有效提高課堂教學質量。
二、啟發式教學模式運用中學習動機的激發
研究表明,啟發式教學模式的運用有利于激發學生的學習動機。因此,在教學中教師應根據教材的特點,科學運用啟發式教學模式,并確保啟發式教學模式的應用恰到好處。首先是課堂導入時啟發式教學模式的應用。教學中教師通過創設一定的學習情境,揭示該課內容的學習意義,這一階段可直接作為新課的導入,也可以設計在新課導人和進入新知識學習之間的過渡,但它決不等同于導入過程,而是啟發式教學模式必不可少的重要一步。物理教學中如果教師通過巧妙導課創設一種有趣的思維意境,可以刺激學生對所學物理知識強烈的好奇心。例如,在講解串聯電路的特點一課時,課堂導人可從如下啟發式提問開始:亮度可調節的常見家用臺燈的亮度與什么有關?改變電流的大小有哪些方法?改變電阻的阻值有哪些方法?我們學過的什么儀器可以調節電流的大小?滑動變阻器如何正確連接到電路中?進而提出滑動變阻器串聯到電路中后,各部分電路中的電壓、電流如何?這種啟發式提問自然導入了新課,如此設計的問題結合了學生熟悉的事物,就容易激發學生的物理學習動機。其次,課堂點撥時啟發式教學模式的應用。課堂點撥往往發生在學生思維受阻,引起認知過程中斷時給予的指點、啟發。其特點是教師只作暗示,不明確說出答案,否則就談不上啟發式點撥了,學生如果在教師的啟發式點撥下,能運用學過的物理知識成功地解釋或解決日常生活中的一些現象和問題,他們不但會感到一種學以致用的成功喜悅,而且還能激發積極思考。例如,熱水瓶是如何防止熱傳遞的?這是教師提問的一般方式,學生也能做出正確回答。啟發式點撥可以改成這樣的問題:熱水瓶外層玻璃破碎后為什么不保溫?新買的熱水瓶不保溫可能是什么原因?對照實物讓學生對不銹鋼保溫杯與常見的玻璃保溫杯的保溫原理和保溫性能進行分析及比較,在課堂上啟發學生做出正確解答,從而激發學習動機。
三、研究性學習方法開展中學習動機的激發
研究性學習是指學生探究問題的學習,也就是說學生在教師指導下,從自然、社會和生活中選擇和確定專題進行研究,并在研究過程中主動地獲取知識、應用知識、解決問題的學習活動。新課程改革倡導學生的主動參與、樂于探究、勤于動手,培養學生搜集和處理信息的能力、獲取新知識的能力、分析和解決問題的能力、交流與合作的能力,要在這些能力形成過程中進一步激發學生的學習動機。目前物理教學的一大不足,就是很多教師沒有意識到研究性學習對學生學習動機激發的重要性,并且造成學生自我學習,自我能力提高的缺乏。而現實生活中的材料,完全能夠使學生體會到物理就在身邊,現實生活中隱藏著豐富的物理現象,與自己接觸到的問題息息相關,會大大調動學生學習的興趣。物理教學中研究性教學策略的運用可以培養興趣的持久性,使學生由被動地接受知識轉變為主動地探究知識,能有效啟發學生的創新思維,激發學生的學習動機。例如,在教學動量這一內容時,教師首先向學生提出問題:玻璃杯掉在水泥地上容易摔碎,而掉在軟泥地上不易碎,這是為什么呢?一張白紙落下時,人們不以為然,而一塊石頭從高處落下時,人們就會感到害怕,這又是為什么呢?再如在教學“變阻器”之前,教師問學生為什么在調節電視機上的某個旋鈕時,熒光屏的畫面會變明變暗、喇叭的聲音會變大變小?如果教師照本宣科,直接將答案告知學生,一是難以培養學生的創新思維意識,二是難以激發學生的學習動機。此時研究性教學策略的運用無疑會鼓勵學生自己去探究其中的奧妙,尋找問題的答案。學生在研究性學習的過程中,通過自主學習和協作學習不僅提高了他們的動手能力,而且在獲取資料的過程中,學生學會了獲取信息的途徑和方法,在整理、總結研究結果并輸出的過程中,學會了基本的應用能力。在整個研究過程中,提高了學生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也促進了學生形成積極的學習態度和良好的學習策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