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萬水
摘要:信息技術課堂教學普遍存在一個主要問題就是“吃不夠”和“吃不了”之間的矛盾,以班級授課形式為主的課堂教學普遍存在著學生人數多、受時間限制、學生個體差異、教師不可能將相同的教學內容一再重復等問題,本文分析了網絡課堂教學的特征,提出了“分層遞進的教學、自主發展的教學、學習指導的教學”等三種教學策略,并輔之以合理的網絡環境下的教學評價,使得這種新的信息技術課堂教學模式,能促進師生間、學生間的交流,易于實現因材施教,確立學生的主體地位。
關鍵詞:網絡;信息技術;課堂教學
一、問題提出
目前我國的高中信息技術學科教學是以班級授課形式為主的課堂教學,這種課堂教學環境模式普遍存在著一個主要的問題,就是“吃不夠”和“吃不了”之間的矛盾。分析其原因:①學生人數多。受師資和配套設施建設的限制,我國絕大多數高中學校沒有實行小班教學,相反每個班的學生人數超標,且學生層次差別較大,在教師安排統一教學進度和教學內容時,很容易出現顧此失彼、無法兼顧的情況;②受時間限制。學生可能對某些問題還沒有更深入地理解,或者對其中某些問題沒有來得及發表獨到的看法,受外在影響和控制,求異思維受阻,不得不主動放棄不同的意見和觀點,表現為退縮和從眾;教師沒有足夠的時間和精力兼顧到每一個學生,針對每一節課涉及的知識和技能,教師無法得到準確、全面的學生情況反饋;③學生個體差異。在教學過程中,知識只要傳遞給學生,讓學生理解、掌握就達到目的了,而在使學生掌握一定的技能或具有某些特長的訓練上,從形式到內容都具有一定強迫性,沒有考慮到學生的個體差異,學生只能被動接受,在很大程度上把學生看成是接受知識的機器,從而影響其學習效果;④教師不可能將相同的教學內容一再重復。高中學生內斂、敏感,即使沒有聽清楚課堂上老師講授的內容,學生也不愿再單獨詢問教師,容易出現記憶的模糊甚至錯誤,影響學生的后續學習。合理利用網絡教學平臺可以很好地完善傳統課堂教學,解決傳統課堂教學在教學資源、異步交流、多信道交互、學生主體性發揮等方面存在的問題。
《普通高中信息技術課程標準》將高中信息技術課程分為必修和選修兩個部分,共六個模塊:信息技術基礎、算法與程序設計、多媒體技術應用、網絡技術應用、數據管理技術及人工智能初步。多層次的課程目標要求教師綜合選用多種教學方式和教學工具,靈活地為學生創設學習機會。網絡教學平臺可以為課堂學習提供豐富的網絡教學資源,同時也可以提供先進的網絡技術環境。
二、網絡課堂教學的特征
環境的不同必然會影響到課堂的教學。網絡環境這個嶄新的、廣闊的教學環境向師生提供了豐富的資源、全新的學習方式以及與他人溝通的方式。學生在這個環境中,可以借助教師、同學、學習伙伴的幫助,利用必要的學習資料,通過意義構建的方式去進行學習。基于網絡的教學除了具備非網絡環境下的教學特點外,還具備自身的特點:
1.自主性
由于網絡能為學生提供豐富多彩、圖文并茂、聲形兼備的學習信息資源,學生可以從網絡中獲得的學習資源不僅數量大,而且還是多視野、多層次、多形態的。與傳統教學中以教師或幾本教材和參考書為僅有的信息源相比,學生有了很大的、自由的選擇空間,選擇的自由是自主學習的前提和關鍵。在網絡環境下,學生可以不再被那僅有的信息源(教師或教材)牽著走,他們可從網絡廣泛的信息源中選擇他們所需的學習材料;學生有可能按照他們各自的實際情況來設計和安排學習,使自己成為學習的主體;在網絡中學習還可以使信息的接受、表達和傳播相結合,學生通過它所表達和傳播的對象,使自身獲得一種成就感,從而進一步激發學習興趣和學習自主性。
2.交互性
思想需要交互,也只有在交互中才能得到提升。網絡能提供多種交互方式。學生在網絡學習時不僅可以接受他人的信息,同時也可以表達自己的想法。教師可以根據學生反饋的情況及時調整教學。這種交互不僅可出現在師生之間,同樣也可在學生之間出現。教師與學生、學生與學生之間通過網絡進行雙向交流,這種交互仍然可以擁有視、聽覺形象系統通道和視、聽覺符號信息通道。學生可以從網上下載教師的講義、作業和其他有關的參考資料,可以向遠在千萬里之外的教師提問,還可以與網上的其他同學討論和評價在課堂上所學的知識,從而調動了學習的積極性。這種充分利用人際交互的網絡學習,對學生學習的學習效果將產生積極的作用。
3.個性化
網絡教學可以進行異步的交流與學習,學生可以根據教師的安排和自己的實際情況進行學習,克服了傳統教學中的“一刀切”的人為現象。學生和教師之間通過網絡交流,在學習的進行中能及時了解到自己的進步與不足,及時地按要求調整學習,利用網絡可在任何時間進行學習或參加討論及獲得在線幫助,從而實現真正的個別化教學。
三、實施基于網絡的高中信息技術課堂教學的策略
基于網絡的教學是一種新型的教學模式,它以建構主義學習理論為指導,以現代教育技術為依托。基于網絡的高中信息技術教學模式體現了現代教學思想理念的教學方法、現代教學媒體的運用以及教學各要素之間的結構形式。而教學策略是解決教師“如何教”、學生“如何學”的問題。在使用信息技術網絡課程的教與學的過程中,可以采用以下幾種教學策略。
1.分層遞進的教學策略
按一定的標準,將學生分成高、中、低三個層次。根據信息技術課的內容與要求,科學地制定針對各個層次學生的學習目標和任務,并使目標和任務都位于學生的最近發展區內。任務的設置按學生的知識水平和能力水平體現出層次性,有基礎任務、較高任務、高級任務,以及幫助系統。其中基礎任務:主要設計了若干個基本的簡單的任務;較高任務:主要設計了若干個比較復雜的任務,需要學生多動腦筋、多次試驗才能完成的任務;高級任務:主要設計了若干個基于某一主題的、創作性的任務,它要求學生自己上網搜索與主題相關的信息,并且篩選自己想要表達的信息,制作電子作品;幫助系統:主要設計了完成每個任務所必需的方法和步驟。
2.自主發展的教學策略
自主發展策略即教師應充分地相信學生、尊重學生,教會學生學會發展、學會做事,注重培養學生的自主意識、自主能力,讓學習者充分發揮自身的積極性、能動性和創造性,主動地發展自己的個性。
3.學習指導的教學策略
教學不僅要研究教師的“教”,更要重視學生的“學”,應把培養學生的自學能力放在突出的位置上。學習指導的教學策略就是在課堂教學中教會學生“學會學習、學會認知”,培養其可持續學習的能力。它是在教學活動中,教師根據教材內容、學生的學習狀況,適時地對學生進行學習目的、學習心理、學習方法指導的一種策略。
四、網絡環境下的教學評價
教學評價是依據一定的客觀標準,對教學活動及其結果進行測量、分析和評定的過程。它是教育教學活動過程中一個關鍵的環節。合理有效的利用評價能促進教學活動的積極開展。網絡環境下的教學評價主要從以下幾個方面來展開:
1.評價標準的多元化
對學生評價既要注重知識、技能和智力等認識領域的評價,又要兼顧態度、習慣、興趣、意志、品德及個性形成等情感領域的評價。從多元智能理論來看,學生與生俱來就各不相同,他們不可能有完全相同的心理傾向和智力,每個學生都有自己的強項和風格,評價的一個主要目的就是要讓學生能發現自己的優勢,認識自己的不足,從而進行自我協調,盡可能地使每個方面都得到充分發展。在網絡環境下,教師應充分利用網絡優勢,側重評價學生的信息素養、自主學習能力、協作學習能力、運用現代技術進行的學習能力,及對本門課程的學習興趣、熱情和參與程度,尤其要評價學生學習行為的改變與創造性學習能力的發展,從多個維度考察學生的綜合能力和整體素質。
2.學生自評、互評和師評相結合
評價本身就是一種綜合能力。傳統教育模式中以教師為主的單一評價方式,不能全面、綜合地反映學生的發展程度,不利于學生自發評價能力的發展,也不利于學生主體的培養和發展。自評可以讓學生認識自身的優勢,超越自我,克服缺陷,發揮個體的創造性。教師應該注重培養學生學習的自我評價能力,讓學生主動參與和積極配合評價工作,增強學生的自我評價意識和能力,從而不斷提高學習的質量和效率。互評是學生間進行的相互評價,這種評價是對自評的補充。教師在整個過程中做適當的點撥,引導學生全面、客觀、科學地進行評價。自評、互評和師評相結合,充分體現了教育教學過程的民主化、人性化。評價的目的不是為了選拔和鑒定,而是為了促進學生更好的、更全面的發展。
3.實現形成性評價與終結性評價的和諧統一
傳統的評價往往重終結性評價,輕形成性評價,即注重學生學習結果的評價,而忽視了學生獲得知識的過程、情感與知識結構、能力的變化的評價。學習評價不僅要對學習結果做鑒定,更重要的是在學習目標與學習效果之間對學生的學習進行反饋、激勵和改進,形成以評促學的動力機制。教師可以利用網絡教學平臺的輔助功能,為學生提供形成性評價,記錄學生成長、學習、業績的情況。學生可以通過回顧這些成長記錄,看到自己的進步與不足,教師通過分析這些記錄,能全面了解每個學生的學情,不斷調整教學策略,優化教學。終結性評價應建立在形成性評價的基礎上,與形成性評價相結合,才能保證評價的真實、全面、準確。
總之,基于網絡的高中信息技術課堂教學是新型的教學形式,整合了傳統的課堂教學和網絡教學,是在科技迅速發展的條件下課堂教學改革的重大突破。利用網絡進行高中信息技術課堂教學具有獨特的優勢,它能促進師生間、學生間的交流,易于因材施教,確立學生的主體地位,符合高中學生的認知特點,有利于培養學生個體化以及創造性思維的形成,也是現代化中學教育發展的要求。基于網絡的高中信息技術課堂教學成為現代教育教學改革的必然趨勢。
參考文獻:
[1] 趙學信.網絡環境下學習模式探討——課堂教學的補充與拓展.中國遠程教育,2006(3).
[2] 畢本弓.現代媒介下課堂教學模式的變遷.中小學電教,2003(1).
[3] 肖年志.信息技術學科教學中自主學習實施策略的探討.中國現代教育裝備,2006.
[4] 吳軍其,趙呈領,許雄.網絡教學與課堂教學的比較分析.中國電化教育,2000(6).
[5] 劉繁華.網絡教學中教師的教學行為研究.電化教育研究,2004(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