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明劍
摘要:詞類活用是古漢語課教學的一個重點,也是難點。本文探討了古漢語詞類活用教學,使學生學得容易,掌握得牢固,并采用古今漢語對比的方法重點做了講解。
關鍵詞:古漢語;詞類活用;教學
古漢語是枯燥難教的一門課,詞類活用是這門課教學的一個重點,也是難點。教好了,可為以后的“翻譯”教學打好基礎;教不好,就直接影響了后一章的“翻譯”教學。如何才能教好這部分內容,使學生學得容易,掌握得牢固呢?筆者采用了古今漢語對比的方法進行授課,效果不錯。
學生在高中學了不少的古文,普遍反映活用詞難以辨認,不好理解,翻譯有困難,一提詞類活用就發怵。為了解決這一難題,課堂上,筆者先從現實生活中舉了幾個常見的例子:
①他英雄了半天,其實是狗熊。
②哼,別人都笨,就聰明了你了。
③這一著兒立刻活了一盤棋。
然后叫學生指出例句中的活用詞。學生們學古代漢語不太感興趣,但對這些生活中的例子,用現代漢語知識解釋還是沒多大問題的。接著筆者又問了學生兩個問題: ①這些活用的詞原來是什么詞性,現在是什么詞性?②如果這些詞再脫離這些句子又是什么詞性?
這兩個問題學生回答起來也不難。最后大家一致公認:這些詞的活用,實質是臨時取得了別的詞的詞性和語法功能。也就是說,凡是臨時取得別的詞的詞性和語法功能的詞就是活用。頭疼的問題就這么簡單解決了!學生的興趣被激發出來了,趁此勢筆者就把古漢語中詞類活用的淺顯例子寫在黑板上,讓學生試探著找活用的詞:
①曹子手劍而從之。
②復前行,欲窮其林。
③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
學生對以上例子比較熟悉(因為中學課本上學過),大都能說出來。結果,有的同學因不能理解個別字詞的含義,指不出來活用的詞;有的同學因辨別不出古漢語中的詞性,答不上來。針對這種情況,有必要讓學生掌握方法,即“授之以漁”。于是,筆者就用現代漢語的句子成分分析法分析以上這些句子。分析的結果使學生明白了一個道理,和現代漢語的例句一樣,都是臨時取得別類詞的詞性、語法功能的詞,辨認方法很簡單:如果按原本詞性的意思解釋不通了,且處于非本詞性所處的句子成分位置的詞就是活用的詞。
學生掌握一般的詞類活用之后,再學使動用法和意動用法的詞類活用,就有了一定的基礎。但學生對這兩種形式的翻譯卻犯難了,因為使動用法和意動用法的翻譯是有一定的格式的,不像上面的詞類活用,直接翻譯成動詞就行了。針對這兩種類型,筆者依然采用對比的方法先引導,給幾個現代漢語的例子讓學生做:
①老栓,真是運氣了你。
②再窮不能窮教育。
③誰魚肉人民,我們就不會讓誰有好下場。
通過對現代漢語句子的理解,學生基本懂得了詞語活用的意思了,筆者緊緊抓住“使動”與“意動”這兩種活用詞的方法做文章,什么是“使”?什么是“意”?他們的本質區別是什么? 學生們討論得非常熱烈。之后,筆者根據學生討論的結果做了總結:使者,客觀也;意者,主觀也。學生記住了這樣兩句話:凡表使動的都是客觀存在的事情,凡表意動的都是主觀上的意念。其格式是:“……使……怎么樣了”“以……為……”翻譯成現代漢語是:“誰把誰怎么樣了?”“把……當作……”“認為……”
從現代漢語過渡到古代漢語,利用這公式學習古漢語的使動用法和意動用法。筆者先在高中課本上選了一些例子讓學生做:
①外連橫而斗諸侯。
②均之二策,寧許以負秦曲。
③先破秦入咸陽者王之。
④諸侯恐懼,會盟而謀弱秦。
這些例子淺顯而且又學過,學生做得比較快。如果是新課文該是什么情況呢?筆者就領著學生學習課本上的例子:
①先生舉手出狼。
②飲余馬于咸池兮。
③乃召莊而貴之。
④得其地足以廣國,取其財足以富民。
最后檢查結果是,學生除了對個別字詞意思不理解外,所有使動用法和意動用法的例子都能夠利用公式套著理解,至于個別字詞翻譯的準確性,下一章“翻譯”還須認真思考。
以上這些例子都屬于名詞、動詞(不及物動詞)、形容詞活用為動詞的例子。活用為名詞、形容詞的詞也類似于動詞,用同樣的方法教學也有同樣的效果,這里不再贅述。
教學結果表明效果非常好。一是借熟知識學習,好學;二是學生感到離生活近了,好懂;三是把復雜問題實質化、規律化了,好掌握;四是課堂氣氛活躍了,學得投入;五是學習輕松了,考成績普遍提高了。
總之,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把枯燥課化為生動有趣的課,提高學生學習的成績,才是教師從教的最終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