康如壁
摘要:本文主要針對橋梁砼結構的一些常見缺陷的產生原因展開深入分析,通過從設計及施工等方面來查找原因,以期達到預防處治的目的。
關鍵詞:橋梁砼結構;缺陷類型;產生原因;防治措施
在公路工程中,對于橋梁砼結構我們并不陌生,如立柱、蓋梁、承臺、系梁……等等,這些都是我們常見的橋梁結構,在材料組成上,它們都是由水泥、鋼筋、砂石等幾個普通材料組合而成,因此,并無任何特別之處。然而,正是由于這些再普通不過的橋梁結構,卻為我們這些從事公路工程施工建設的技術人員帶出了一個百談不厭的話題,而這個話題就是砼結構的外觀缺陷問題。雖然橋梁的大部分砼結構并不復雜,然而,在拆模之后,卻經常能發現有蜂窩、麻面、露筋、啃邊等一些影響到外觀質量的施工缺陷。從這些發現的缺陷當中,我們知道,大多數缺陷的存在,在一定程度上已經或多或少地影響到了橋梁的耐久性以及觀感質量。對此,作為一名工程技術人員,我們應該充分意識到這類缺陷的嚴重性,認識到這類缺陷的存在,在某種意義上已經說明了在工藝的控制上,或是技術的管理上,仍然存在著不足之外,仍然有待改進。
為了能有效消除或減少這類質量通病的存在,以保證橋梁的耐久性和表觀質量,本人結合了自身的工作特點,對橋梁砼結構的一些常見缺陷的產生原因及范治措施提出了個人的看法及建議,以便為各位業內同行共同參考借鑒。
1 砂線、砂斑
混凝土表面泌水或輕微漏漿造成的表面砂紙樣缺陷。砂未能被水泥漿充分膠結而外露,采用木板輕刮可脫落。片狀的(寬度大于10mm)稱為砂斑,線狀的稱為砂線。
1.1 產生原因
選用的水泥泌水率較高,泌出的水未能及時排除,使積聚在表面的水沿著模板與混凝土之間縫隙流下而形成砂線、砂斑;配合比設計或施工中砂率過大;模板拼接不嚴,止漿不實,或振搗時振搗捧碰及模板而漏漿。
1.2 防治措施
盡量選用泌水率較小的水泥品種;混凝土試配時砂率不宜過大,施工時嚴格按配合比下料,控制砂含量;嚴格控制粗骨料(碎石)中的石粉含量;出現泌水時應及時排除(可采用海綿吸干),尤其應保證模板邊不積水;模板拼縫止漿密實,混凝土振搗時不漏漿,不過振,避免振搗捧碰及模板。
2 麻面
混凝土表面局部出現缺漿和許多小凹坑、麻點形成粗糙面,但無鋼筋外露現象。主要包括俗稱的“露石”、“粘皮”、“氣泡”等缺陷。
2.1 產生原因
模板表面粗糙不干凈,粘有干硬水泥漿等雜物,脫模劑涂刷不勻或選用脫模劑不當,拆模時混凝土表面粘結模板而引起麻面;
模板拼縫不嚴、止漿條未及時更換、止漿不實而使混凝土澆筑時局部漏漿;
混凝土振搗不密實,出現漏振而使氣泡未能排出,一部分氣泡留在模板表面,形成麻點;
混凝土澆筑時分層厚度控制不好,每一層的下料高度過大,造成振搗時無法最大限度地將氣泡排出,尤其是碰到仰斜面位置,下料時混凝土面往往高出斜面頂許多,在振搗力的作用下,料內殘余氣體受擠壓上升,游離至模板仰斜面位置受阻后匯集成堆,因而形成大量氣泡。
2.2 防治措施
模板表面應清除干凈,脫模劑應涂刷均勻,不得漏刷;模板拼縫止漿應嚴密,不得有漏漿現象;混凝土施工時應分層下料,分層厚度不宜過大(一般不大于40cm)且逐層振搗密實,嚴防漏振,并在適當部位開孔,讓氣泡充分排除。
3 蜂窩、空洞、露筋
混凝土表面無水泥漿,露出石子深度大于5mm,但不大于保護層或50mm的缺陷稱為蜂窩;深度大于保護層或50mm的洞穴、嚴重蜂窩稱為空洞;混凝土內部鋼筋沒有被混凝土所包裹而外露于表面稱為露筋。
3.1 產生原因
混凝土配合比不當、下料不準確,造成砂漿少石子多或混凝土攪拌時間短,拌和不均勻;混凝土中有泥塊和雜物滲入;混凝土下料高度過高而造成混凝土離析,石子成堆;混凝土一次下料過多、過厚、未分層振搗;模板縫隙未堵嚴、支設不牢固或振搗棒碰及模板而使模板移位,造成嚴重漏漿或爛根;鋼筋過密、石子扣在鋼筋下,使水泥漿不能充滿鋼筋周圍,或鋼筋墊塊漏放、移位或墊塊太少而使鋼筋緊貼模板;尤其在預留洞口、預埋件位置,混凝土澆注不暢通,更容易產生蜂窩、空洞或露筋現象。
3.2 防治措施
嚴格控制混凝土配合比,下料計量準確,混凝土拌和均勻,攪拌時間不得低于規范規定,減少骨料泥塊;混凝土自由傾落高度一般不得超過2m,如超過2m則應采取串筒、溜槽等措施,分層下料分層振搗,防止漏振現象;模板應封堵嚴密,支設牢固,可采用止漿條,止漿條應經常更換,振搗棒振搗時不要碰及模板,以免造成模板移位而漏漿;為保證混凝土保護層厚度要注意固定好墊塊,墊塊間距數量要滿足要求,并保證墊塊強度;石子粒徑不得超過結構截面最小尺寸的1/4,同時不得大于鋼筋凈距的3/4。
4 缺棱、掉角
4.1 產生原因
拆模時操作不當、撞擊而使棱角碰掉,或吊運時操作不當而碰掉;過早拆模;棱角部位振搗不密實,或砂漿多石子少,因強度低而造成掉角。
4.2 防治措施
拆模時不能用力過猛,采用千斤頂和吊機配合拆模時,千斤頂一定要頂開模板與混凝土面有一定寬度后,才能用吊機吊模;
混凝土拆模時間不能過早,一般側模應保證其具有1.2MPa以上強度才能拆模,冬季施工時宜適當延長拆模時間;
混凝土振搗時應對邊角振搗密實,分灰均勻,保證邊角的強度。
5 松頂
混凝土構件項部粗糙、松散、強度局部較低。
5.1 產生原因
混凝土澆注頂部時,缺少2次振搗和2次抹面壓光,造成表面粗糙、不平整、松散;
有頂蓋構件,由于頂蓋拆模時間不合理,拆模后缺少2次抹面壓光處理;
養護不夠。
5.2 防治措施
當混凝土澆注至頂部時,應進行2次振搗和2次抹面壓光;
有頂蓋構件應在砼初凝后才能拆除頂蓋,拆模后應及時進行抹面壓光,并注意混凝土養生。
結束語:
綜上所述,橋梁砼結構每一種缺陷類型的產生原因,不只是由一個方面的原因造成的,而是有著多方面原因的可能性。這其中,有設計考慮欠妥因素、有工藝控制上的因素,也有因材料本身質量的不合格而引起的因素。但是,我們不管這些引起質量缺陷的原因有多復雜,只要我們能認真做好建設階段各個過程的質量控制,特別是做好設計質量、施工質量這兩個主要過程的技術控制,那么,這些常見缺陷的出現頻率以及影響程度,最終還是能得到徹底地改觀。
參考文獻
[1]彭圣潔.建筑工程質量通病防治手冊.北京:中國建筑工業出版社.
[2]李隆煒.《公路養護技術標準規范與養護工程施工質量檢驗評定標準》.北京:人民交通科學出版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