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愛生
摘要:本文從文化遺產保護的意義出發主要從規劃層面闡述了舊城改造中文化遺產保護面臨的形勢及如何處理好城市建設與文化遺產保護的關系。
關鍵詞:舊城改造;文化遺產保護
隨著我國城市化進程的加快,舊城改造作為城市化發展的必然要求,無疑成為實現土地利用集約化、激發城市生機與活力、提高城市競爭力的有力措施和手段。然而在舊城改造過程中卻時常出現令我們痛心的一幕:許多具有歷史文化價值的建筑在推土機的轟鳴聲中毀于一旦。如此事實的發生盡管可以給出各種理由做出解釋,如“經營城市、以地生財”,“發展經濟、改善人居環境”,但究其實質卻是以犧牲城市的傳統文化換取城市經濟一時繁榮的急功近利的短視行為。城市的現代化固然需要除舊更新,但搞現代化不能一味的“拆”字當先,而是要有選擇的 “留”。留住城市原有的容貌和基調,留住城市的“根”與“魂”——文化內涵。因此在舊城改造中如何以科學的規劃做指導,處理好拆除與保護的關系,是當前大多數城市在舊城改造中不可回避的問題。
1 文化遺產保護的意義
城市是一個民族的記憶載體,每個時代都在城市的建設中留下了自己的痕跡。城市遺存的建筑作為文化遺產的重要組成部分是構成城市人文環境的具象載體。它像樹的年輪,記載著城市的歷史,像一本的書,積淀著城市的文化,它是人類過去生存狀態、創造力以及人與環境關系的有力物證,它帶著人類文明的發展印記是歷史留給我們的彌足珍貴的財富,其固有的文化特征,蘊含著深厚豐富的文化內涵,是城市的“根”與“魂”,是城市的生命力所在。文化遺產的價值在于: a.它是城市發展的歷史見證。它所具有的時代特征,能幫助人們具體地、形象地認識歷史,幫助恢復歷史的本來面目。b.它是城市文明的現實載體。許多歷史街區和古跡既是先人活動的遺存,又是今人生活的空間,它們凝聚著一代又一代居民的思想、智慧、生活氣息,它們夜以繼日地訴說著城市的歷史和文化。c.它是城市文化得以延續的活教材。它從物質和精神層面上延續我們的城市文化甚至生活本身,使現代人能觸摸到傳統文化尚未消逝的“心跳”。d.它是城市個性和特色的基石。文化底蘊是體現城市個性、構成城市特色的基本條件,是一個城市有別于其他城市的根本特征。因此,文化遺產不同尋常的價值決定了文化遺產保護具有重要意義:保護文化遺產是搶救城市瀕危的歷史文化資源、延續歷史文脈,實現城市社會穩定和可持續發展的需要。它對于增加城市的文化魅力、促進城市旅游發展具有特殊的環境價值。同時它也是向人們進行愛國主義、歷史唯物主義和革命傳統教育的珍貴的歷史史料。
2 文化遺產保護面臨的沖擊
舊城區是文化遺產最為集中的地方,同時也是房地產開發的集中地段,因此文化遺產的保護也就面臨著更為嚴峻的形勢。城市規劃本身作為一門預測性科學的局限性或不確定性對文化遺產保護的沖擊同樣是一個不容忽視的重要因素。主要表現在:
城市規劃編制前瞻性不足,編制思路跟不上時代步伐。面對城市化進程的加快,城市總體規劃的周期性調整往往滯后城市社會的迅猛發展。某些城市的總體規劃仍沿用單一中心的規劃布局和傳統的城市擴張模式,致城市中心區功能過分聚集, “單一中心”模式造成的城市“攤大餅”式擴張帶來許多社會問題,使文化遺產及其環境保護狀況日益惡化。
城市設計手法趨同, “千城一面”現象嚴重,城市特色凸顯危機。城市設計模仿嚴重,缺少創意,追求大體量的建筑物、大規模的建筑群,導致城市定位脫離實際,城市建設走入“千城一面”的怪圈,城市特色大打折扣 。文化遺產多被淹沒于新建筑群中或成為孤立的陳列品,其歷史文化內涵無法得到突出體現。
建筑設計缺少文化內涵、缺少對歷史文化的挖掘。建筑設計過分強調個體的面孔與性格,追求形式上的獨特和怪異,卻很少考慮它與城市的文化關系,大部分設計既無歷史文化內涵,也無建筑創作意境可言。
3 正確處理舊城改造與文化遺產保護的關系
舊城改造是一項涉及對象廣泛、內容復雜的系統工程,如何將舊城中寶貴的歷史文化資源與城市的現代化建設有機結合,將傳統元素與現代技術巧妙融合,創造出別具一格、內涵豐富的城市建筑文化景觀,是搞好舊城改造規劃的重要內容,同時也是其建設成敗的關鍵。作為一名規劃工作者要樹立文化遺產保護觀念,將文化遺產保護的思想貫徹到城市規劃的各個層面,在考慮舊城功能與發展的同時,延續城市的歷史文脈,為舊城中的文化遺產保護提供多方面的有利環境。
城市規劃與文化遺產保護和諧發展:以城市規劃為主要依據、根據文化遺產保護的需要,確定歷史文化遺產保護的內容。舊城改造必須充分考慮到城市的文化特點,將文化遺產和城市特色作為城市形象的基礎。要制定一個系統科學的舊城改造和建設規劃,從宏觀和微觀兩個方面對舊城改造進行規劃控制,形成明確的評價體系、目標體系及控制體系,同時要與總體規劃、分區規劃及控制性詳細規劃相銜接,使舊城改造既展示現代文明嶄新風貌的同時,又突出城市特色。根據城市定位與發展目標,結合歷史、現狀與未來發展,合理確定歷史文化遺產保護內容。同時要探索區域整體協調發展戰略,通過實施區域規劃,緩解在城市性質、規模、布局方面過于集中的壓力,通過整合資源,在繼續加快發展的同時,促進文化遺產及其環境的保護;改變傳統的簡單化的規劃設計方法,努力探索適應舊城歷史與現狀的新的規劃設計方法。對舊城區的規劃,應堅持審慎更新、循序漸進、有機更新的原則,實行有利于城市文化傳承的“政府+開發商+規劃專家+公眾”的規劃模式,實現舊城改造規劃與文化遺產保護的和諧發展。
舊城改造與新區開發并舉,為文化遺產保護提供更多空間。舊城新區統一規劃分開建設,既有利于緩解舊城中文化遺產受到沖擊,保留舊城原有特色和歷史文化風貌,為文化遺產保護在時間和空間上提供回旋余地,又可發揮新舊城不同的城市功能,形成別具一格的城市文化特色和城市格局。舊城改造要充分考慮新區開發的影響,動態把握新區開發與舊城改造之間的聯系,適時調整兩者的組合配置關系,新舊結合,協調發展,實現新區與舊城資源的良性循環。
合理確定文化遺產的價值,提高城市規劃決策的科學性。城市規劃部門要建立文化遺產檔案,以確認和評估文化遺產的特征和價值。規劃專家和政府決策者在作出決策之前必須確認是否收集到了足夠的資料,是否完全清楚認識到包括保護對象在內的整個地區的文化價值、藝術價值和社會價值。建立有專家和社會知名人士參與決策的制度,為城市規劃的科學決策,發揮積極的指導作用,當好政府參謀。
發揮城市規劃的控制作用,為文化遺產的保護提供技術保證 。在文化遺產周圍劃定保護范圍及建筑紫線并制定控高規劃。這樣既為文化遺產設定了一道保護屏障,也有利于保護原有城市空間形態,維護城市景觀的完整性。
增強領導者“文化遺產保護”意識,為文化遺產的保護提供決策支持。城市文化遺產保護的關鍵在于決策。作為決策者,必須充分認識到保護歷史文化遺產的重要歷史意義,正確處理發展經濟與文化遺產保護的關系。在舊城改造中要明確城市未來發展定位,合理設計城市傳統歷史區域和現代區域,制定科學的城市發展規劃和文化遺產保護規劃,為文化遺產的保護提供決策支持。對已有的城鄉規劃法和文化保護法要認真貫徹執行,切不可急功近利而破壞了珍貴的城市文化資源。
總之,文化遺產不是城市發展的包袱,而是城市中無可替代的重要財富,是城市可持續發展的資本和動力。現代化的城市不在于它有多少高樓大廈,多少寬闊的街道,而在于它有沒有體現其個性魅力的歷史滄桑感、獨特的文化底蘊和世代傳承的人文精神,它是城市的“根”與“魂”,是城市的特色所在。而把握城市特色最好的方法是用城市規劃、城市設計和文化底蘊的凸現等手段來實現。在舊城改造規劃、設計中,我們要緊扣時代脈搏,綜合運用多種規劃設計手法,既要體現歷史的原真性、風貌的完整性和生活的延續性,又要注重挖掘城市人文環境的獨特魅力,注重于傳統文化中提煉 “建筑元素”,不斷增強城市的可識別性和標志性,使舊城區煥發出新的生機和活力。我們期待在城市規劃師與文化遺產保護工作者的共同努力下,舊城改造與文化遺產保護會相得益彰,會建立起一種相互促進和相互依賴的和諧關系,從而實現城市發展與文化遺產保護的雙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