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國義 張顯輝
摘 要:針對我國農機化發展過程中存在著農業綜合機械化水平低,農業機械化投入少,農機服務體系薄弱,農機化法律法規不健全等諸問題,提出了加快我國農機化發展的對策和建議。
關鍵詞:農機化;發展;思考
1 當前我國農業機械化發展進程中的主要問題和制約因素
我國的農業機械已在種植業的主要生產環節中應用,農業生產方式已從傳統農業向現代農業逐步轉變,總體上機械作業在農業生產中開始居主導地位。但是,受自然環境、政策環境、經濟狀況、人口素質等諸多因素的影響,我國農機化在發展進程中還存在不少問題和制約因素,還不適應建設現代農業、發展農業產業化和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客觀要求。主要表現在:
1.1 農業綜合機械化水平低
農機裝備結構性矛盾突出。主要呈現出:農機動力多,配套機具少;小型機具多,大中型農機具跟不上發展需要;小麥機械化水平較高,水稻播(插)、收獲、玉米收獲機械化水平低;糧食作物機械化水平較高,經濟作物、養殖業、農產品加工機械化水平低等等。我國糧食生產機械化起步早,有基礎,但發展仍很不平衡。總體看,全國小麥的機播和機收水平已超過70%,北方優質小麥產區的機播、機收水平接近90%,基本上實現了機械化。水稻是我國種植面積最大、單產和總產量最高的糧食作物,但水稻機收水平僅有20%左右,機械化栽植水稻水平還不到10%。玉米的機播水平雖然達到了50%,但其機收作業剛剛起步,水平還相當低。
1.2 農業機械化投入少
當前我國國民經濟發展的突出矛盾是農民收入增長緩慢。2002年我國農民人均純收入約為2476元,但地區之間、農戶之間很不平衡,沿海不少地區已經達到3500元以上,而西部一些省份還在1500元左右。按照人均純收入2476元計算,拋去生活消費支出,平均每戶結余2600元。如果再考慮到收入差距、農機養護使用支出及柴油價格連續上調等因素,則大多數農民不具備購買農機的能力。
1.3 農機服務體系薄弱
近年來的機構改革,使得大部分省、市、區的農機管理機構降格或與其他農業部門合并,客觀上造成了農機化工作力度減少。受到沖擊最大的是農機基層服務體系。有的鄉鎮農機管理站資產被平調或處置,人員被遣散;有的雖然還承擔農機管理職能,但沒有經費保障,多數精力迫于生存而從事各種形式的創收活動,致使農機管理、安全監理、新機具新技術推廣、抗災救災、社會化服務等工作得不到很好開展和落實。
1.4 農機化法律法規不健全
在社會主義市場經濟條件下,加強法律、法規建設,實行依法治機才是推進農機化的根本保障。近幾年,不少省份人大和政府相繼出臺了一些農機管理的地方法規和政府規章,對引導、促進農機化發展發揮了重要作用。但從總體看,由于國家的農機化立法滯后,不能適應市場經濟體制的發展要求,尤其對農機化事業的促進、農機產品質量保證和使用安全等方面示范引導力度不夠、宏觀調控手段較弱,很大程度上限制了農機化發展環境的建立和改善。
2 加快我國農機化發展問題的思考和對策
農機部門應牢牢把握住這個機遇,強化農機在大農業中的基礎地位,以建設現代農業、推進農業現代化為目標,以社會化服務為主線,以節本增效為核心,突出“興機富民”,緊緊圍繞農業結構調整、優勢農產品區域布局和提高糧食綜合生產能力,大力發展農產品優勢產區、糧食主產區農業機械化,著力推進農機服務產業化,健全和完善法律、法規,抓好示范,保障安全,不斷提高農業裝備水平和農機作業水平。
2.1 對農業機械化結構進行戰略性調整
一是根據農業結構調整和產業化經營的要求,繼續發展小麥、水稻、大豆和優質、專用、高效糧豆生產機械化。進一步發展烘干、精深度加工、新鮮包裝等機械設備,延長產業鏈,為糧食穩定增長服務,為提高糧食品質服務;大力研制開發蔬菜生產、畜禽水產養殖和特種經濟作物生產加工的機械化;著力推進品種工程、優質飼料工程、疫病防治工程、保鮮貯運工程、質量檢測和衛生安全工程的農業機械化及其信息服務網絡現代化,為外向型農業服務;積極推廣有利于減輕污染、節約能源、保持環境的機械設備,為農業可持續發展服務。二是把農業機械化的發展次序從過去重產中、輕產后轉變為優先發展農產品深加工機械設備,通過精加工和深度加工進入國內外市場,再根據市場需求和規模發展產中環節的機械化,建立集約化的農產品生產基地。三是從過去主要側重于農業機械保有量的增長轉變為“量”和“質”的雙重提高;由側重于農機動力增長轉變為向增加作業機具、配套農具傾斜;由側重于小型農機具增長轉變為向大中型農機具傾斜;由單項作業機具的增長轉變為向復式作業機具傾斜。
2.2 因地制宜,大力發展區域特色農機化
隨著農業結構調整的深化和優勢農產品區域布局規劃的實施,應根據不同地區的區域特色和經濟發展水平,選擇不同的農機化發展重點。首先,經濟發達地區、大中城市郊區等有條件率先基本實現農業現代化的地區,要充分利用有利的技術經濟條件和投資環境,實現農業機械化向更高水平發展,在推進農業機械化的進程中起示范、帶頭作用。
2.3 加強政策和法律建設,加大依法行政力度
一是農業部和各省、區、市農機管理部門要積極配合全國人大有關委員會做好《農業機械化促進法》和加快制訂相關配套法規、規章的工作。為促進農機化發展和依法治機提供法律依據。二是積極做好“十一五”農機化發展規劃編制工作,為今后一段時期農機化發展確定階段奮斗目標。三是強化責任、依法行政。《道路交通安全法》的出臺,明確了農機部門在拖拉機道路交通安全管理中的執法地位,下一步是如何找準位置,確定新的管理模式和新的管理體制,認真履行法律賦予的職能,真正做到:吃透條款、落實責任、完善制度、規范執法。農機管理部門要從立黨為公、執政為民的高度,充分認識安全生產工作的重要意義,樹立“責任重于泰山”的思想觀念,加強對農機安全生產的全面監督管理,依法對可能危害人畜安全的農業機械的生產經營實行登記或者施行許可制度,預防和減少農機事故的發生;依法對農機產品生產、銷售、維修等進行質量技術監督,打擊假冒偽劣產品,切實維護好農民的權益。
2.4 大力促進農機技術進步、技術創新
發展農機化,必須注重技術進步和創新,促進農機科研成果的轉化和推廣應用,不斷滿足農民對先進農業生產工具的需求。要堅持自主研制開發和引進國外先進農機裝備技術相結合的方針,建立健全以企業為中心、產學研聯合的技術創新體系,尤其要集中力量解決緊缺農機產品的關鍵技術裝備,加大農機裝備更新改造和升級換代力度;加強農業機械技術質量監管保證工作,提高農機產品質量、性能和安全可靠性。
2.5 建立和完善農業機械化相適應的農村經濟體制
在家庭經營基礎上發展農業機械化,必須以高度發達的社會化服務體系為條件。應在有條件的地區培育農村土地市場,開展土地流轉,逐步發展土地適度規模經營,為農業機械化實施創造條件。當前,要下大力量促進農機服務體系建設,穩定和加強縣、鄉兩級農機管理、服務機構,做到職能到崗、責任到人,確保農機社會化服務到位;對承擔基層公益性服務的編內人員應納入財政預算,保證資金足額到位。要鼓勵和支持發展多種形式的農業機械服務組織,為農民經營、使用農業機械提供有關農業機械化信息、示范、培訓、推廣、流通、維修等方面的服務;鼓勵農業生產經營者共同推廣、使用、合作經營農業機械和開展跨區作業服務,提高農業機械利用率、降低作業成本;要積極引導和扶持發展各類農機專業大戶、機具租賃和技術服務公司以及其他農機服務中介組織,逐步形成新型的農機服務產業鏈。隨著農村改革的進一步深化,農民逐漸成為農業機械裝備投資最大的主體。但是,現實情況下,我國農民收入相對較低,大多數農民很難購置大中型農機裝備,對此,政府應當明確給予支持。一是給予一定的購機補貼和信貸支持;二是應研究并考慮引入國際通行的購置農業機械分期付款與設備租賃的方法,扶持和幫助農民購置農機具,使先進的農業機械設備盡快地在農業生產中發揮作用,以提高農業機械使用效率和農業綜合生產效率。使國民經濟整體資源達到合理配置和高效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