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秋月 侯 雪
摘 要:目前的全球化進程充滿矛盾和不均衡。在全球化推進中,并非所有成員享有公平的待遇和相對公平的收入分配。經濟全球化的推進必須朝著均衡、普惠、共贏的方向發展,才能創建共同繁榮的和諧社會。
關鍵詞:經濟全球化;和諧社會
經濟全球化是20世紀末出現的世界經濟發展的一個基本趨勢。經濟全球化指各種生產要素或資源在世界范圍內自由流動以實現最優配置。理論上,全球化有利于經濟資源在全世界范圍內的優化配置,因而也有利于全球經濟的增長。然而,全球經濟增長的好處并不一定平均地擴散到每一個國家,當前的全球化進程在國與國之間和在一國內部正在引出不平衡的結果。正如世界銀行于2002年發布的《全球化、增長與貧困---建設一個包容性的世界經濟》政策研究報告所指出的一樣全球化減少了貧困,但并非各個國家都是如此。因此反全球化的呼聲伴隨全球化的進程也越來越高,然而真正的障礙并不是反對全球化,而是讓更多的貧困國家融入全球經濟,構建和諧社會,以這種方式來減少不平等和貧困情況。
1 全球化進程充滿矛盾和不均衡
1.1 經濟全球化使收入分配差距擴大:經濟全球化正在制造全球的兩極分化,社會矛盾與分裂日益擴大,勝利者與失敗者之間的鴻溝加深。許多調查和統計都證明了全球經濟的發展并沒有使富國和窮國之間的差距消失或縮小,而是使之繼續擴大。聯合國人類發展報告1996年就指出,“世界變得更加分化,世界上貧窮和富有間的鴻溝變寬甚至更深了。過去30年間,世界人口中最貧窮的20%人群的全球收入份額從2.3%降到了1.4%,與此同時,最富有的20%人群的收入份額卻從70%增加到85%,最富有和最貧窮人群的收入份額比率從30∶1變為60∶1”。
1.2 現行國際規則存在不平等性:發達國家不僅是經濟全球化的領先者,而且完全掌握了國際規則的制定權,主導著國際規則的運行。首先,作為協調和監督世界經濟運行的國際性組織--世界銀行、國際貨幣基金組織、世界貿易組織等都被發達國家所掌控。他們在制定全球化的規則和制度時,只以那些發達國家為模型,在發達國家已經實行的國內規則的基礎上修修補補,然后推廣到世界,并要求世界上所有的國家和政府向這些規則看齊。其次,全球化規則缺乏透明度,沒有供發展中國家發表觀點的論壇和機會。再次,發達國家利用其所擁有的經濟全球化運行規則的制定權,惡化發展中國家的競爭環境,進一步在全球范圍內對發展中國家進行盤剝和掠奪。
1.3 勞資關系緊張:作為工業社會中最重要社會關系的勞資關系,在經濟全球化進程中又面臨新的挑戰,資本權力的強化與勞工權利的被侵害和被剝奪,已成為勞資關系格局的突出特征。經濟全球化所造成的勞動問題和勞資沖突,是一個國際性問題。全球化使勞動世界面臨一種前所未有挑戰。從目前世界經濟發展情況看,這一格局預計將持續相當長的時期。
1.4 知識上的差距強化了各國收益的不均衡:知識經濟時代,知識資源成為決定全球經濟利益格局的主要因素,一國在國際體系中能夠分到多大份額,取決于該國擁有的知識資源優勢,以及對該優勢知識利用的速度和范圍。哪個國家擁有知識資源優勢,該國就能獲得更多的國際利益。發達國家在高科技、尤其在信息技術等方面的知識資源擁有絕對優勢。
2 創建共同繁榮的和諧世界,促進經濟全球化的合理與公正
2005年9月15日,胡錦濤在聯合國成立六十周年首腦會議第二次全會上發表了題為《努力建設持久和平、共同繁榮的和諧世界》的重要講話。他強調,在機遇和挑戰并存的重要歷史時期,只有世界所有國家緊密團結起來,才能真正建設一個持久和平、共同繁榮的和諧世界。構建共同繁榮的和諧世界,要求經濟全球化的推進必須朝著均衡、普惠、共贏的和諧方向發展,也就是要實現以盡可能廣泛的國家和地區的人為主體,能夠讓更多的人分享參與國際分工利益的全球化。
2.1 國際規則的公平,是和諧推進全球化的基礎
所謂規則,其實就是對利益沖突的一種界定。在經濟全球化的過程中,各國際經濟組織為全球經濟的發展制定了一系列規則、制度、規范和秩序,有其合理、公正的一面,但其中相當一部分已不適應新的形勢和要求,且往往有利于發達國家而不利于發展中國家。經濟全球化的可持續發展,客觀上需要用規則去加以規范、約束參與者的行為,但規則的制定是以實力為基礎的,發展中國家由于自身的國力而處于規則制定的弱勢,發達國家在此方面則取得了話語霸權。因此,國際組織應加強自身的公平性、公正性,國際法規也應該給予發展中國家足夠的增長空間。
2.2 以人為中心,維護人的尊嚴,尊重和保護人權,是和諧推進全球化的尺度。全球化并不重視財富分配、就業與發展問題。這樣的全球化越是加速,無論國內還是國際,貧富鴻溝越會不斷擴大。和諧的全球化必須保障各國勞動者的權益,人們對全球化影響認識的核心是他們是否能夠找到并保有體面的工作。任何規則政策的制訂都是站在是否對世界經濟發展有利,是否有利于提高世界人民的生活水平的角度來考慮,既具有現實意義又能夠促進人的全面發展。
2.3 不斷提高各國參與全球化的能力,是和諧推進全球化的要求。面對在全球化中的不平等待遇,發展中國家不能因而就孤立自己,冒被更加邊緣化、外圍化的風險。廣大的發展中國家只有積極參與,置身其中,并團結起來,才能爭取更加有利于自身利益的公正的全球化。增強發展中國家在全球競爭中的競爭能力與生存能力,一要發展中國家強練內功,二要國際社會加大國際援助力度,三需國際貨幣基金組織、世界銀行、世界貿易組織等國際機構,加強、指導全球范圍內的經濟結構調整和生產要素流動,幫助發展中國家,特別是貧窮國家在發展中避免重大結構失誤,防止因此引發經濟危機。
2.4 創造各國平等發展,充分發揮各自優勢的國際環境,是和諧推進全球化的保證。經濟全球化的根本原則是競爭,全球化加速后市場競爭更為激烈。由于競爭存在固有的不平等性,這樣在全球范圍內便形成了一個非常不公平的競爭環境。全球化期待一個公正合理、可持續發展的游戲規則,它要求富者和強者結束“自私”的發展方式,在進程中承擔更多的責任,從而使那些弱小和不發達的成員能夠一同分享到世界經濟發展的果實。國際組織應更多地考慮發展中國家的利益。而發展中國家也應加強團結合作,維護自身的利益,推動對舊的不平等的國際規則和制度的改革,建立國際經濟新秩序,創造良好的發展環境,開拓生存空間,以自身優勢占據國際競爭的穩固席位。
2.5 使最大多數人成為全球化的主體與利益獲得者,是和諧推進全球化的目的,2000年4月,國際貨幣基金組織發表的《世界經濟展望報告》承認:“整個世界帶著有史以來最懸殊的貧富差距進入21世紀?!边@樣的全球化就失去了民眾的支持和廣泛的民眾基礎,全球化的程是不可持續的。為使全球化更具人性,首先,對貧窮國家有重要影響力的國際組織應負起責任來。應加強“世界政府”式的經濟職能。其次,建立補償機制。國際組織可以采取一些實質性措施,如利用稅收杠桿,通過向發達國家、尤其是那些人才爭奪的贏家征收一定的人才使用稅收,用于增加與補償發展中國家的教育投資。督促并監督各國的人才培養,鼓勵國際間的教育合作。
綜上所述,基于全球化進程中各國各地區利益的失衡狀況,經濟全球化的推進必須朝著均衡、普惠、共贏的方向發展。加強各國之間的協調與對話,進一步強化國際機構的職能;盡快建立使經濟全球化順利和公平運轉所需的經濟和社會規則,是我們構建和諧社會,建立和諧世界更本途徑。
參考文獻
[1]蔡娟.構建國際和諧社會:反全球化視野中的理性思考:江漢論壇,2005.11.
[2]世界銀行.全球化、增長與貧困[M].陳偉,譯.北京:中國財政經濟出版社,2003.
[3]王傳榮、宋忠澤.構建和諧世界促進共同發展——關于經濟全球化進程的反思:中國石油大學學報,2006 22(2).
[4]劉昕.經濟全球化呼喚合理與公正[DB/OL].人民日報.2000.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