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 彤
摘要:本文是針對當今家長重視孩子的素質教育的同時、又因自身原因而阻礙了孩子的綜合素質提高的問題,闡述由該問題引發的家長對兒童美術教育的誤解對兒童綜合素質培養的種種影響。
關鍵詞:素質教育;美術教育;家長的誤區
科學技術的巨大進步使人們的物質生活越來越富足,許多家長想方設法為自己的孩子創造優越的生活環境;同時家長們也越來越重視孩子的素質教育,除了正常學校教育以外,爭相為孩子報了許多藝術興趣班,以便對孩子進行藝術教育,其中便包括美術教育。美術教育從廣義上講是指以美術學科為基礎的教育門類。其目的主要是:延續和發展美術的知識與技巧,以滿足人類社會經濟、精神和文化的需要;健全人格,形成人的基本美術素質和能力,促進人的全面發展。家長選擇對孩子進行美術教育,無疑是為孩子的成長多提供了一條精神的通道。然而,由于家長自身文化修養與素質的局限性,對兒童美術教育產生了許多誤區,往往阻礙了孩子的綜合素質提高。
1家長對兒童美術教育的意義與目標理解片面
針對兒童進行的美術教育,它的目的首先在于幫助兒童樹立正確的審美觀念,培養孩子感受美、認識美、鑒賞美的能力。然而有些家長卻片面地認為美術教育的價值僅僅在于孩子是否畫了一副很像很漂亮的圖畫。于是為了畫一副很像很漂亮的圖畫,每次來學習班上課時,家長就拼命地往前擠并叮囑孩子一定要搶到最前面第一排的位子;如果搶不到第一排的位子,家長就會責罵孩子沒用;甚至有的家長還親自出馬把別人家的孩子擠走。如果孩子畫的不如別的孩子好,便責怪老師沒有給孩子安排好額位置。殊不知家長是孩子的一面鏡子,美好的心靈,美好的行為舉止勝過一副表面看似漂亮的圖畫帶給孩子精神和成長的的深遠影響。家長首先要增長自身的見識,提高自身的修養。繪畫來源于生活,生活中的行為道德修養提高了,才能形成人的基本美術素質,進而構成健全的人格,達到美術教育的目的。
2家長的包辦阻礙了兒童進行美術活動的創新性與自主性
有的家長過分“關愛”孩子,認為自己能辦的事盡可能替孩子辦好,讓孩子集中精力去學習。其實不然,任何一種學業都有個準備和進行的過程,繪畫也不例外。每個過程都應讓孩子自己去做去體驗,這才算完成一件事的全過程。有的家長就剝奪了孩子做事的過程。如幫孩子找位置、擺放畫具、裁紙、削鉛筆、擠顏色、甚至調好顏色,就差幫孩子畫了…畫好后再幫忙收畫具、倒臟水,需學生干的活都讓家長干了,像是跟了一個“書童”。兒童繪畫主要是開發孩子的記憶力想象力和創造力。然而有的家長卻怕孩子不會想,而去替孩子想。一張畫該畫哪里,還可以再添加什么內容,涂什么顏色好看,都要幫孩子拿主意。如果家長在孩子學畫過程中,對孩子“幫助”太多,孩子長期生活在凡事聽家長“安排”按家長“規定”辦事的環境中,孩子的想像力、創造力就會受到抑制。隨著家長不斷加深的“關愛”,更會逐漸減弱或消失的。使孩子凡事不能自己完成,變得過分依賴父母,從而失掉了孩子的自主性。要知道讓孩子無拘無束,隨心所欲地學畫對孩子來說是多么愉快,他們正是通過這個繪畫過程使自己的心理得到滿足,感情得到宣泄。繪畫的過程正是一個人獲得成就感的過程。家長要做的事是不幫忙,只需微笑地鼓勵孩子,使孩子在繪畫過程中,逐漸建立自信。有位教育家說得好,對孩子最大的幫助是不幫助,也就是所謂的“無為”教子法。
3 家長的隨意指責會扼殺孩子的繪畫興趣
喜歡畫畫是孩子的天性,有些孩子只要拿到能畫的東西,不論什么地方,像墻壁、家具、床單都會留下他們作畫的痕跡。這樣的舉動會令一些家長非常生氣,會責罵孩子一頓。其實孩子并不知道他們錯在哪里,他們只是在展示自己的作品,宣泄自己的情感。這個時期如果家長引導得當,孩子對畫畫的興趣就會越來越濃。
畫畫對孩子來說是一種有趣的游戲。在孩子的畫中,會流露出他對生活的觀察,以及內心的奇妙想法。家長是孩子的重要觀眾,家長對孩子的鼓勵作用是巨大的,家長的正確觀念會影響孩子的健康成長。個別家長看到孩子畫畫時笨手本笨腳的樣子,干脆就幫著畫起來。有的家長不了解兒童畫的特點,看到孩子畫的畫自己不滿意時,心里就著急來氣,看不順眼。孩子在家長的“一點兒都不像”,“你真笨”,“越畫越孬了”,“老沒進步”,“怎么太陽一點都不圓”?“別的小朋友都比你畫得好”!等指責下,情緒越來越低,抵觸情緒越來越大,最后流著眼淚拒絕畫畫。實際上,家長的這種做法已經嚴重干擾了孩子的正常思維活動,當我們橫加阻止時或者毫無顧忌的指責時,在不自覺中遏制了孩子內心的創造欲望,干涉了孩子的自由想象和大膽的表現。這些好心的家長們無意中做了很壞的事情——嚴重傷害了孩子的心理健康。
4 家長的商業性和功利性心理阻礙了美術教育的正常發展
兒童美術教育的本質并不局限在美術本身,而更多在于讓兒童自我發現,自我揭示。兒童的繪畫可以幫助兒童打開自己獨特的心靈空間。與成年人的世界比較而言,兒童的世界幾乎沒有功利性,以及少有束縛。我們知道,思想的開放與開闊,會幫助人走出思維的困境。相反,過多的功利性會導致人走進狹隘的死胡同,比如有些家長則把獲獎和考級當成對孩子進行美術教育的目的,對孩子考級抱有一種“功利”心態。他們認為,孩子考級越多,對孩子的升學越有幫助,美術教育趨向功利化。隨著獲得各類大獎的兒童越來越多,真正創作出表現兒童特有感受和天性的作品卻越來越少,對此教育專家認為,“低年級學生參加課外藝術學習和考級僅僅是出于興趣愛好,這值得鼓勵。但是,到了小學高年級,功利色彩越來越強烈。藝術考級并不是不好,但家長要警惕念錯了藝術考級的經,最后對孩子的藝術觀和人生觀造成不利影響。還有的家長好面子愛攀比,別人家的孩子在某某大賽中獲獎了,便也想讓自己的孩子得大獎,甚至為了達到獲獎的目的,不惜自己代筆。其實各種比賽,只是為了激發學生學習美術的興趣,孩子接受美術教育的真正目的是開發孩子的想象力創造力,激發美術興趣,培養孩子感受美、認識美、鑒賞美的能力,獲不獲獎,得不得級都不重要。
5 家長為了培養畫家過早地給孩子拔苗助長
家長應該清楚地認識到,兒童美術教育的初衷并不是讓所有受教育者都將來成為畫家,而是讓每個孩子都具備與自己學齡相適應的最基本的美術素養,使兒童在德、智、體、音等知識和能力發展的同時不能有美育的缺陷,讓孩子真正成為一個和諧而全面發展的人。而有的家長卻認為起點越高,孩子進步越快。從孩子一開始學畫,就要求孩子要像繪畫大師看齊,學名人繪畫。五、六歲就想讓孩子學素描,因為聽說素描是正規繪畫的基礎課,好為孩子將來成為名畫家打好基礎。因而不管自己孩子年齡如何,一個勁地讓孩子學素描,而效果卻適得其反。素描是屬于繪畫的基礎訓練,造型嚴謹,對孩子的理解能力、透視知識、表現能力等都有一定的要求,訓練也比較枯燥,一般低年齡的孩子,不宜過早涉及。一些低年齡的孩子在畫素描的過程中,由于年齡偏小,認知能力跟不上,學起來特別吃力,而且素描訓練的枯燥無味容易使孩子失去學畫的信心,從此厭倦畫畫。
終上所述,兒童的美術教育受家庭教育的影響極大,家長所受的教育程度、價值取向、個性脾氣、生活習慣、等等,對孩子起著耳濡目染、潛移默化的作用。所以家長首先要增長自身的見識,提高自身的修養,走出誤區,對孩子的美術教育做到不盲從、不功利和不放任。然后要了解孩子的心理和生理的發展規律,使用正確的美術教育培養方法,不要總是用成人的標準去評價孩子,要多給孩子鼓勵,使他們對美術更加有信心,更加感興趣,更加全面健康地成長。
結論
家長首先要增長自身的見識,提高自身的修養,走出誤區,對孩子的美術教育做到不盲從、不功利和不放任。才能真正促進孩子的綜合素質的提高。
參考文獻
[1]楊景芝的《圖像·創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