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顯輝 王國義
摘要: 農業機械工業是生產農業機械,為種植業、林業、畜牧業、農村副業與漁業提供生產和加工設備的產業。它直接為現代農業發展提供裝備及生產手段,對加快我國農業產業化和農業基礎設施建設的步伐具有關鍵性作用。筆者立足我國農村的現實,深入分析了當前我國農村對農機的需求的特點。
關鍵詞: 農業機械;農機;農村
1農業機械行業的發展及市場的現狀
20 世紀 70 年代,由于實行的是計劃分配,市場基本沒有競爭 , 農機行業是炙手可熱的行業; 20 世紀 80 年代末 90 年代末,市場化把一大批農機企業和農機公司推向了市場的邊緣。隨著改革開放的深入,計劃分配取消,計劃經濟遺留下來的問題也就暴露出來,很多農機企業都隨之陷入困境,農機市場開始衰落,做農機的廠家開始紛紛向其他行業轉行。當農機企業的好日子一去不復返的時候,許多企業能做的就只有等待或改變。在那幾年轟轟烈烈的轉型過程中,一批企業成了轉型的犧牲品,另一批企業卻很幸運地存活下來。
自 2002 年起我國的年人均 GDP 已超過 1000 美元大關,按照工業化進程的國際經驗,我國總體上已進入由農業哺育工業向工業反哺農業轉變的全新發展時期,進入到全黨全國整體推進全面小康的新階段,國家財政有能力加大對農業和農業機械化的扶持力度; 2004 年中央一號文件的貫徹和《農業機械化促進法》的頒布實施,明確把農機補貼政策以法律的形式固定下來,為各地農機補貼提供了良好的政策環境和法律依據,標志著農業機械化進入了依法促進的嶄新階段,逐漸向以工補農階段過渡。
2005 年以后國民經濟宏觀調控特別是支持農業發展的各項措施進一步落實,其效應得到了進一步釋放,國家支持“三農“的相關政策逐步落實,如購機補貼政策正在落實到位,將進一步促進農機化的發展,機械化作業已成為農民增收新亮點;為了掙到更多的活錢,一些農機戶將把有些老機型淘汰,進行更新換代。
我國農機工業經過 50 余年的發展,已形成了拖拉機、內燃機、耕作機械、植保機械、收獲機械、排灌機械、運輸機械、牧業機械、農副產品加工機械、飼料加工機械、半機械化農具、拖內配件等 13 個小行業,能生產 16 大類、 3200 多種產品的完整工業體系,農機工業整機產值在 2005 年突破了 1000 億元大關。我國農業機械化水平的不斷提高,促進了我國農業勞動力結構的巨大變化,對我國農業和農村經濟的發展作出了重要貢獻。農業機械主導產品有:拖拉機、農用運輸車、聯合收割機、農用水泵、配套農具等。
2 我國農機市場的現狀
2.1有效供給不足,產品適應性不強
目前 , 市場上的農機供應存在或多或少的情況:低質低價農機多 , 新潮名稱農機多 , 傳統小農機多 , 雜牌農機多,高科技農機少 , 實用耐用農機少,正品名牌少,性價比高的農機少;農機市場不是沒有需求 , 而是現有產品不對路 , 不能滿足農民的需要;不是農民不愿購買某些農機產品 , 而是農民不喜歡某些產品。因此 , 供求脫節也是造成前幾年農機市場的疲軟原因之一。
農民自我保護意識不強 , 缺乏對有關農機知識的了解 , 對假冒偽劣農機的識別水平低。與此同時,農村市場假貨橫行,部分農民因害怕上當受騙而放棄購買,也嚴重影響了名優農機產品在農村市場上的銷售。由于以上種種原因 , 使得農民本來就十分有限的購買力還要大打折扣 , 抑制了農機市場的發展。
2.2農民收入增長緩慢,實際購買力有限
農民收入中,出售農產品的收入占很大比重,農產品普遍出現賣難和價格問題,使收入呈現不穩定狀態。另外,受下崗職工二次就業、國內市場需求不足等影響,非農就業機會減少,農民收入增幅相對不大。而農民負擔不斷加重,各種亂集資、亂收費、亂罰款費用占農民純收入的比重遠遠超過國家規定的 5% 的比例。
2.3市場信息不充分
市場信息不靈,首先影響到農民的生產,由于農民不能及時了解到市場上的需求,所以往往農民生產的農產品不能夠適銷對路,使收入減少。其次,市場信息不靈也影響到農村居民的消費。不少地區農民反映,由于不太了解農機市場信息,常常不知道買什么農機好,怎么買,如何用。條件好的農村也只是依靠電視了解一些市場信息,消費觀念遠遠落后于城市居民,一些農民有了錢也不知道怎么投資。
2.4流通體系不健全
我國農村商品組織體系上,形成了國有商業供銷系統和農村集體、個體商業并存競爭的局面。在目前個體私人流通企業已成為農機流通經營的主體,個體經銷有一定的局限性,如實力不強,經營分散,服務意識淡薄,難以適應社會化大生產、大流通的需要。另一方面,農機市場發育不健全,仍屬于初級市場,市場秩序和管理比較混亂,并且農機的行業壟斷、地域封鎖,地方對外省優質產品進入市場層層設卡,這些都嚴重影響了農機市場的健康發展
2.5售后服務不及時
農機市場由于利潤薄、維修網點少,交通條件差,通訊設施落后,造成了農機企業在售后服務、維修方面的被動。農機出了質量問題難以及時得到解決,增加了農民消費技術含量較高的農業機械的心理負擔。
3當前我國農村對農機需求的特點
3.1 潛力巨大
中國是一個農業大國 , 有耕地面積 15 億畝;相對農業發達國家來說 , 機械化水平還很低 , 如南方水稻的機收比例到 2005 年才達到 20%, 據中國消費者協會 2004 年調查預測 , 在農機市場中僅水稻和玉米收割機經后幾年將增長 8 ~ 10 倍 , 隨著農村產業化進程的加快 , 一些科技含量高的農業機械將成為未來一個相當長時期的消費熱點。
3.2分散性
分散性一方面是指地域上的分散,我國農村分布廣、居住散,難以形成像城市那樣的人口和需求集中。另一方面是購買力的分散,雖然農村居民購買力總體規模很大,但平均到每戶居民的購買力水平則很低;同時,廣大居民消費的范圍也比城市居民廣,也造成了購買力的分散。農村市場的這種分散性,決定了企業在營銷網絡的構建上,無論是深度,還是廣度都要大大的加強。
3.3差異性
差異性是農村市場最突出也是最重要的特點。一是地區間購買力水平的差異,富裕地區、發展地區與貧困地區,在需求的質和量方面表現出較大的差異。二是地區間消費環境的差異,除了基礎設施狀況不同外,更主要表現在我國平原、山區、丘陵、高原、草地、沙漠,江、河、湖、海,造成不同地形的地區即便對同一農機產品的要求也會有所不同。三是同一地區內不同農戶之間的購買差異,改革開放以來,農村居民之間的收入差距已經加大,一部分先富裕起來的農民與尚處于溫飽階段的農民對農機的需求上自是不可同日而語;因此,對農村市場不能等量齊觀。這要求農機企業在開拓市場時,首先要選準目標市場,同時在產品的多樣化、系列化上下功夫,幻想以一種產品“包打天下“是不現實的。
3.4層次性
農村市場的層次性,一是指我國沿海、中部與西部地區消費的梯度性,即產品消費基本具有從沿海到中部再到西部逐步輻射的趨勢,農機產品的消費也有這種特性。二是農民消費結構的層次性,在重要商品需求方面,農民選購的次序大致為:首先是生產需要,如化肥、農藥、種子、農用薄膜、農用機具等;其次是建房需要,如建筑材料、裝飾材料等;然后才考慮耐用消費品等方面的需要。三是農民消費觀念、心理的差別,有的地區農民重物質需要,輕文化、服務需要,重積累、輕消費,有的地區則不同。
3.5示范性
農村居民具有比較濃厚的從眾心理和攀比心理,同時農村居住特點,使得鄰里之間、親朋之間經常走戶串門,信息非常開放,且口頭傳播是信息傳播的主要方式。某家買了什么好農機,很快就能為其他家所知道,并能帶動一大批,形成良好的“示范“效應。從營銷角度看,利用這種示范性是很好的策略。
3.6功能性
我國農機市場基本上還處在比較典型的功能性需求階段,即比較強調產品的實際使用價值和物質利益,而不太注重產品的附加價值和精神享受。如要求農業機械的實用性、耐用性遠勝于鮮艷美觀、個性展示。這種功能性特點對產品的要求主要表現在如下幾個方面:價廉:在保障產品基本功能的前提下,價格越低越好;基本功能相同的產品,農民幾乎無一例外地選擇價低產品;實用:強調產品的使用功能,并適應農村的消費環境,而對產品形式要求不高;簡便:要求產品實現其基本功能,而勿需過多的奢侈功能。
參考文獻
[1]王清華等 . 《中國農業機械大全》,農業機械出版社, 2004 年 6 月
[2]《中國農機化導報》, 2004 年、 2005 年合訂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