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朋雙
摘要:在經濟社會發展進程中,農業結構與產業結構、產業結構與經濟結構、經濟結構與社會結構都是相輔相成的。從我國農業的現狀來看,農業結構調整將是一項長期的任務。當前的農業結構調整的重點要從我國農業發展面臨的主要矛盾、現實基礎、發展趨勢出發,引深和擴大已有成果,在專業化生產、區域化布局、規模化經營的宏觀層面上加大調整力度,同時解決好相關的組織結構、技術結構、社會結構和投融資結構的調整問題,使之與農業結構戰略性調整相適應。
關鍵詞:農業;經濟結構
長期以來,在自給性生產為目的的小農經濟條件下,農業生產的出發點和目標僅僅是停留在滿足自身需要上,“小而全、大而全”成為區域結構的基本特征。而前幾次的農業結構調整也主要是以農業的全面發展為取向,以滿足城鄉居民的“菜籃子”和“米袋子”為目標,著力農業內部各業比重的增減。目前,國內國際形勢均發生了很大的變化,國內短缺經濟時代已基本結束,而加入WTO又促使國內市場逐步向國際市場靠攏。在這種情況下,如果我們仍然把目光放在農業生產的微觀單位變革上,勢必會失去應有的競爭力。因而,以市場為導向,優化區域布局,本著“有所為、有所不為”的原則,按照區域比較優勢,發展有市場競爭力的產業和產品,形成優勢產業和產品,實現效益的最大化,才能提高農業的總體競爭能力,也是當前農業結構戰略性調整的關鍵所在。1998年以來,適應農業發展新階段的要求,按照中央對農業和農村經濟結構戰略性調整的布署,各地在實踐中一方面加大農業內部結構調整的力度,同時也開始注重農業布局的調整和優化,并取得了顯著成效。按照我國不同地區的自然特點和生產條件,在政策引導和市場需求的拉動下,初步形成東、中、西部初具特色和規模的區城分工,主要農產品生產開始向優勢區集中,逐步呈現出區域化和專業化分工的生產格局。當前,我們要繼續引深農業布局的戰略性調整,除了要從全國著眼調整農業總體結構外,還要從各個地區著手調整農業區域結構。一方面要突出區域特色,從本地區各資源的性質、數量和組合方式的實際和市場的需要出發,發展相應的產業和產品,實現區域化布局、專業化分工、規模化生產和社會化服務,注重改進產品質量、降低生產成本,維護和提高產品的信譽,創造名牌,變生產優勢為市場優勢,提高產品的市場競爭能力。
另一方面,要大力提倡農產品的異地消費,不僅要開拓城市的農產品消費市場,更要開拓異地農村的消費市場,使農民既成為一部分農產品的生產者,又成為另一部分農產品的消費者,減少自給自足農產品的份額,增加商品性農產品的份額,改變封閉的農產品循環系統,集中各種資源發展有區域優勢的農產品,促進異地農產品的消費和相互交流。同時,要來取分區推進的辦法,鼓勵那些條件好的地區盡可能利用自身條件,率先進入國際市場,參與國際競爭,從而帶動其它地區農業結構的轉換升級,進而參與到國際市場的大循環中。
1農業結構調整中的組織結構調整問題
在農業發展的不同階段,農業的組織結構顯示出不同的特征。在我國由于受農業生產力水平落后,農產品供給長期短缺和排斥商品生產的計劃經濟體制的影響,農業組織結構的特征表現為生產組織與流通組織長期分割。20世紀80年代中期以后,各地陸續出現的貿工農一體化組織、農業合作組織等,使傳統的農業組織結構特征開始發生變化,并為組織結構的調整開辭了一個新的領域,但目前仍處于初級階段,還有很多問題存在。從前幾次結構調整來看,以生產和流通一體化為主要內容的組織結構調整并沒有得到足夠的重視,我國農業至今仍未擺脫單一生產環節的束縛,存在著與流通環節脫節的結構缺位。因此,在當前的農業結構調整中,一個舉足輕重的任務就是要解決好組織結構的調整問題,提高農業的組織化程度。
首先,要大力發展以龍頭企業為紐帶的農業產業化經營。我國的農業產業化經營始于20世紀90年代初期,其基本組織形式為“公司+農戶”,一頭連市場,一頭連農戶,公司通過技術服務、產品開發和市場營銷等環節,把農戶與現代技術和國內外市場聯結起來,成為改造傳統農業和實現農民增收的孵化器。從農業結構調整的現實需要和長遠目標看,應把加快發展農業產業化經營,作為農業組織結構調整的重中之重。當前,要著重發展中、小龍頭企業和民營龍頭企業,充分發揮其吸納農業剩余勞動力和增加農民收入的“雙贏”效應,并借助自身的產品優勢和管理優勢做大做強,向大企業過渡,向集團化發展。
其次,要發育中介組織,建立中介對接機制。根據國內外的經驗,解決小生產與大市場的矛盾,關鍵是要發育市場中介組織。近幾年來,適應農村市場經濟體制建設的需要、多層次、多成分、多類型的市場中介組織的迅速發展,對引導農民走向市場發揮了很大的作用。但總的來說,我國農業市場中介組織的發展還處在起步階段,大多數農戶還在市場的門檻上徘徊,進入市場困難重重。因此,做好農村市場中介組織的培育和發展工作將是現時期內一項十分迫切的任務,也是調整農業組織結構的關鍵所在。一是要大力發展民間中介組織,鼓勵農民創建個體、聯合體采購、運輸、銷售等組織,從種植業中分離出來,為當地的農業生產提供服務;二是要大力發展民間經紀人隊伍和營銷組織隊伍,創造條件,組建較大經濟實力和經營規模的服務型企業集團,開展遠程運輸和遠程貿易,延伸和拓展農產品國內外市場;三是依托民間協會形成系列化服務。根據現階段民間協會存在的自發性強、組織規模小、行業分散、層次低、抗風險性小和網絡化程度低的問題,要有針對性地組建信息和組織網絡,解決其各自為戰,難以把握農產品市場供求關系和發展趨勢的問題,同時,要推動各種形式的民間協會在行業上進行聯合,在層次上得到提升,形成系列化服務。
2 農業結構調整中的技術結構調整問題
科技是促進生產力發展的根本動力。從世界農業發展歷程來看,農業科技不斷進步是農業生產不斷增長的一個重要因素,發達國家科學技術對農業增長的貢獻率已經占到70%。由于科學技術在農業增長中發揮了主導作用,大量的農業勞動力轉向非農產業,仍然可以維持農業的持續穩定增長,這既是發達國家農業比例下降,二、三產業比重提高的主要原因,也是農業實現戰略性結構轉變的決定因素。在我國過去的歷次農業結構調整中,科技進步雖在農產品產量的增加上取得了突出的成就,但從目前的農業技術結構來看,存在著嚴重的不合理性。長期以來,我國農業科研主要集中在產中領域,而適應于農業產業化產前、產后深層次開發性科技成果較少;在科研結構上,種植業的研究與開發人員、課題和經費投入占到70%左右,而林業、畜牧業和漁業等領域的研究相對薄弱;在學科內部,傳統學科比重過大,高新技術和綜合性的學科專業比重偏低;所形成的成果產生增產效果的多、產品創新的少,常規技術多、高新技術少。在這樣一種技術結構體系下,如果在新的農業結構調整中,把農業資源從科技力量較強的種植業生產,調向科技力量相對薄弱的林果業、畜牧業、水產業等生產部門,在其產出量有較大幅度增加時,必定會受到品質的限制,進而影響其市場競爭能力。同時,由于保鮮、儲藏、加工、運輸等相配套的技術發展緩慢,將直接導致比較利益的下降。因此,我國農業結構調整要擺脫目前的困境,實現由粗放型向集約型轉變,由數量型向質量型轉變,就必須實現由資源型結構向科技型結構轉變,以技術結構的轉變,支撐農業結構的戰略性調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