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麗華
摘要:本文分析了黑龍江省在小城鎮建設過程中存在的問題,根據實際情況,又提出了相應的對策。
關鍵詞:小城鎮建設;發展
自1995年以來,黑龍江省小城鎮現代化建設呈現出良好的發展勢頭,村鎮建設累計投資近千億元,小城鎮GDP以每年8%的速度遞增,到2007年小城鎮數量已達530多個,城市化水平超過52%,高出全國城市化水平近10個百分點,建成了一批生態特色鮮明的林都型小城鎮群、農墾型小城鎮群、山水園林型小城鎮群、人文生態型小城鎮群和自然風光型小城鎮群。小城鎮的迅速崛起帶動了其它相關產業的發展,吸納了農村大量的剩余勞動力,推進了農村產業化進程。但同時也暴露出小城鎮建設中存在的明顯不足,這些問題的存在將會制約我省小城鎮的發展,同時也會影響我省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進程。
1存在問題
1.1小城鎮建設中存在著短期行為。某些領導急功近利,搞形象工程,使小城鎮建設出現盲目建設,資金使用不合理,規劃缺乏全局和長遠性。
1.2.小城鎮建設中,存在單一性。為了建設而建設,基礎設施建設與環保、文化等缺乏協調統一,綠地面積和文化娛樂場所很小。不少小城鎮在規劃建設中,過于看重房屋的整治與修建,而給排水、供電、道路等設施建設則明顯滯后。同時,眾多小城鎮普遍缺乏環境綠化意識,城鎮綠化覆蓋率偏低。個別鎮區由于開發無序,缺乏垃圾、糞便及污水處理設施,致使周邊生活環境惡化,一些湖泊、河流遭受嚴重污染。環境治理不到位,將嚴重影響居民的身體健康。
1.3.資金短缺、人才和技術匱乏。小城鎮建設資金缺口大,不少鄉鎮財政困難,籌資渠道不暢,資金短缺,制約了小城鎮的建設發展。由于小城鎮財政管理體制建設的滯后,鄉鎮經濟發展水平還不高,影響和損害了小城鎮財源的培植。
更為突出的問題是,小城鎮人才及技術力量缺乏,客觀造成了小城鎮建設與管理水平不高,促進農業生產發展的社會化服務體系極不完善,從而難以適應現代農業發展的要求。
2 主要成因分析
2.1 歷史原因造成的城鄉差別。由于長期歷史形成的城市與農村的二元社會經濟結構,人們過于關注加速城市經濟發展,將大量財力、物力投入大中城市,而忽略小城鎮發展對于帶動廣大農村地區發展的作用,從而造成城市與農村之間的嚴重割裂,進一步拉大了城鄉之間的差距。
2.2 領導認識不到位。由于各個地區經濟發展水平不同,對小城鎮發展的認識也存在較大差異。個別地區的領導對小城鎮發展重視不夠,現有的優惠政策落實到位差,無法抓住發展小城鎮的有利時機。也有的地方建設思路不寬,缺乏改革創新意識和開拓進取精神,等靠要的依賴思想嚴重。
2.3 管理體制不順暢。小城鎮政府管理職能不健全,條塊分割嚴重。由于縣直部門和系統外派駐在小城鎮的機構眾多,鎮政府在處理具體事務時,往往受到各派出機構的制約,從而喪失了必要的權威性及靈活性,降低了小城鎮政府的行政效率。
3 發展對策
3.1 各級政府要高度重視小城鎮發展,加大扶持投入力度。小城鎮建設是我國國民經濟發展的一個新的增長點,我省是農業大省,"三農"問題非常突出,更應把發展小城鎮放在極為重要的位置上。各區縣應加強對小城鎮建設與發展工作的領導,認真貫徹執行國家及省有關的文件精神,盡早出臺相關配套政策。小城鎮建設與發展是一項系統工程,涉及社會各個方面,各級相關部門都應積極協調配合,從資金、政策等方面給予扶持,共同推進小城鎮的建設和發展。
3.2 要科學規劃,合理布局。在小城鎮建設中必須堅持可持續發展戰略的原則,確保社會、經濟、環境、人口協調發展,經濟效益、社會效益、和環境效益和人文效益達到有機的統一。小城鎮建設必須要有全面的長遠的規劃,必須要有前瞻性,不能顧此失彼,朝令夕改。要研究城市的自然環境、資源條件、歷史沿革、產業特點和各種優勢,把小城鎮的發展納入長期發展目標中考慮。
小城鎮規劃應與該地的社會經濟發展的實際相銜接,避免鎮區規模過大,浪費土地資源;也避免規劃起點太低,從而制約城鎮未來的長遠發展空間。規劃還要努力結合本地的經濟發展、地理環境、歷史文化、風土民情以及城鎮功能定位,設計出能突出地方特色的鎮容風貌。
同時,有關部門應加強對小城鎮規劃實施的監管力度,對違背規劃擅自建設者,要進行嚴肅及時的糾正和處理。
3.3 因地制宜,發展特色小城鎮。由于我省小城鎮分布較廣,規模小,基礎薄,各地的小城鎮發展也有較大差異,同時發展小城鎮的資金財力畢竟有限,必須把有限的資金用在小城鎮建設的重點上,小城鎮的經濟發展必須要把經濟效益、對勞動力的吸納以及市場前景作為產業結構是否優化的重要衡量標準。應積極接受城市工業的輻射,加深同城市產業的密切聯系,將小城鎮工業納入城市產業的體系中。同時,立足于本地的資源條件,形成獨具特色的產業及產品結構。隨著小城鎮工業的發展和人口的增長,小城鎮要把為工業生產和居民生活服務的第三產業作為重點發展的產業,以此帶動農村城市化的迅速發展,廣泛吸納大量的農村剩余勞動力。
3.4 簡政放權,健全小城鎮管理職能。結合地方政府機構改革,建立職能明確、結構合理、精干高效的鎮級政府。允許小城鎮政府在機構編制限額內,根據小城鎮管理工作的實際需要進行機構設置和人員配置,以加強其協調小城鎮經濟和社會發展的能力。縣直部門應把一部分機構和人員下放給小城鎮管理,充分發揮小城鎮政權組織的積極性,提高小城鎮政府的統籌管理、綜合協調能力。
3.5 改革小城鎮戶籍管理制度,建立和完善社會保障體制。小城鎮戶籍管理制度必須適應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要求,適應于要素流動性和競爭性原則。改革的方向應是,凡在小城鎮有固定合法的住所,有穩定的生活來源的人員,均允許其申請在小城鎮落戶。實行城鄉戶籍制度一體化管理,對縣和縣級以下地區的農業戶口、非農業戶口、自理口糧戶口和其他類型的戶口,應統一登記為居住地常住戶口。逐步實現以居住地劃分城鎮人口和農村人口,以職業劃分農業人口和非農業人口,使戶籍登記能如實反映公民的居住和身份狀況。
充分發揮國家、企業和個人的積極性,依靠社會各方面力量建立健全新的社會保障機制和統一的社會保障機構,依法保障公民的合法權利,經批準在小城鎮落戶的人員,與當地原有居民享有同等待遇。對在小城鎮落戶的人員,各地方、各部門均不得收取城鎮增容費或者類似增容費的費用。繼續辦好農村社會養老保險,積極推廣城鎮社區服務,以減少農民進城的后顧之憂。
3.6 建立與完善小城鎮文化教育體系。小城鎮是接受城市信息和向農村傳播信息的交換中心,不同等級的小城鎮都應建有相應的文化教育、社會服務等設施。在不同大小的區域范圍內形成文化、科技、信息中心。有少數建制鎮可設立大專院校或大專班,加大科學技術、信息在小城鎮的含量。可通過影視、書刊,文化活動、培訓、學校教育等方式,將信息傳播到農村,提高農民的文化水平,推動農村的經濟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