潘英忠
摘要:農民增收問題的解決,是關系到國民經濟良性循環和全面建立小康社會的目標能否如期實現的重要問題。必須立足長遠,從建立長效機制上下功夫,尋求農民增收的治本之策,以建立促進農民收入持續增長的有效措施。
關鍵詞:科學發展;農民增收;機制
1 促進農民增收的重要意義
第一,促進農民增收關系到農村乃至全國大局穩定。我國13億人口中有8億多在農村,因此,農民生活水平是否提高,將直接關系到國家的長治久安。提高農民生活水平的唯一點就是增加農民收入。當前,農民增收的形勢不容樂觀,我國農村人多地少,農業收入緩慢,鄉鎮企業基礎薄弱,農民的非農收入也難有較快提高。再加上農產品滯銷、農資產品漲價等,進一步影響了農民收入的增長,同時也影響著大局穩定。因此,當今之計就是盡快促進農民增收,解決農民的各種困難,為新農村建設創造安定團結的良好局面。
第二,促進農民增收關系到小康大局。中國農民是中國人口的重要組成部分,在實現農村小康社會目標的指標體系中,農民家庭和個人收入是最重要、最根本的指標。農民收入增加了,其他指標也會相應提高。一句話,農民富天下富,農村小康才有天下小康。
第三,促進農民增收關系到城鄉的良性互動。農民增收與城市化的關系存在著這樣一種發展趨勢,即“增加農民收入——農民購買力增強——城市經濟發展——就業機會增多——農民轉移加快(實現有房轉移)——增加農民收入”,其結果是城鄉良性互動,共同穩定發展。因此,增加農民收入不只是一個經濟問題,而是一個促進現代化進程的問題,是一個促進城市化進程的問題。
第四,促進農民增收關系到內需的擴大和國內市場的開拓。經濟的發展與社會需求密切相關,尤其與國內需求密切相關。我國經濟發展的最大潛力在于人口多、需求量大,擴大內需則是我國實現經濟快速增長的根本途徑。我國8億多農民是最大的消費群體,擴大內需主要是增加農民收入擴大農民內需。當前,建設新農村是新一輪經濟增長的亮點,通過建設新農村、提高農民收入水平,就可把農村變成最大的國內消費市場,以之拉動內需。
2 構建農民增收長的效機制
新中國成立以來特別是改革開放以來,我國農業和農村發生了歷史性的深刻變化,農村經濟社會發展取得了舉世公認的偉大成就。但是,目前制約農業和農村發展的深層次矛盾尚未消除,促進農民持續穩定增收的長效機制尚未形成,農村經濟社會發展滯后的局面也還沒有根本改變,統籌城鄉發展的體制機制沒有完全建立起來。因此,增加農民收入必須準確把握農民增收的基本規律,遵循農民增收發展規律,在人才、資金、政策方面建立制度化、規范化、長久性的長效機制。
2.1 建立城鄉統籌發展機制
統籌城鄉發展的實質是打破城鄉二元結構,消除體制障礙,建立生產要素在城鄉之間自由流動的市場體系。打破城鄉分割、工農分離的格局,關鍵在制度創新,著力破除城鄉壁壘,給農民以公平的國民待遇、完整的財產權利和平等的發展機會,為縮小城鄉差距、實現城鄉共同繁榮開辟道路。這就要求把城市和農村作為一個整體,從更高層面、更寬視野來考慮城鄉架構、產業分布、功能配套,推進城鄉經濟融合、產業聯動和設施共享。第一,要統籌城鄉經濟發展。第二,要統籌城鄉社會公共事業發展。第三,要統籌城鄉區域發展。
2.2 建立農業產業延伸機制
要推進我國農業的現代化,一條最現實的成功之路就是要大力發展農業產業化經營。發展農業產業化經營,由龍頭企業和專業合作組織與千家萬戶建立多種形式的聯合與合作,使分散經營的農戶組合成生產聯合體和大規模農產品基地……,有效吸納先進生產要素、提高農業整體規模效益,是實現農業現代化的現實選擇。農業產業化經營對于改變生產的低產出、低效益,提高產業在市場經濟中的整體競爭力,鞏固和發展農業的基礎地位,具有核心帶動作用,有著重要的現實意義。大力發展農業產業化經營,將產業的“第一車間”與“第二車間”相連,延長農業產業鏈條,通過對農產品的精深加工,增加農業的附加值,產生新的經濟增量,促進農民增收。在發展壯大農業龍頭企業的基礎上,大力培育農民專業合作組織和農產品批發市場,實現千家萬戶小生產與千變萬化大市場的對接。
2.3 建立科技支撐機制
實現農業增效、農民增收,科技是重要支撐。要加大重大農業實用技術推廣力度,逐步建立以種質資源基因庫為核心,農業企業或合作經濟組織為平臺,科研教育和農戶共同參與、協同配合的實用農業技術創新體系,著重解決優勢主導產業發展中關鍵技術的創新和集成,盡快推出一批新產品、新工藝和新方法,促進科技成果轉化為現實生產力。要加強新型農技推廣隊伍建設。以推廣主導品種、主推技術和實施主體培訓為重點,以整合資源和提高農技推廣人員素質為突破口,努力建設以公益性農技推廣為基礎的多元化新型農技推廣服務隊伍建立科技人員直接到戶、良種良法直接到田、技術要領直接到人的服務機制,提高先進實用農業科技入戶率和覆蓋率。要開展農業信息服務,充分發揮農業信息網絡的作用,發展農產品網上交易,開通農業服務熱線電話,提高農業信息化水平,促進農民增收。
2.4 建立市場調控機制
在發揮市場機制在資源配置上的基礎性作用的同時,應當加強政府在市場服務方面的職能,包括提供市場信息服務等,以指導農民的科學決策。要加強對糧食等主要大宗農產品的宏觀調控,建立科學、準確、有效的市場預警機制,實行生產、銷售、價格等信息的定期發布制度,積極引導農民生產。要加強農業生產資料價格的調控。要有針對性地采取措施,加強市場監管,嚴格控制農資價格上漲。要增加農用生產資料的儲備,落實農業經營企業優惠政策,出臺化肥補貼政策,實行化肥淡儲旺供制度,切實穩定農資市場價格。
2.5 建立促進農民就業創業機制
加快農村勞動力向非農產業轉移,既是農民增收最直接、最快捷、最有效的途徑,又是邁向工業化、城鎮化、實現農村現代化長遠目標的根本措施。當前,農村勞動力就業結構矛盾突出。要建立健全統一開放、競爭有序的城鄉勞動力市場體系。統籌城鄉就業,實行農村勞動力無障礙就業。大力興辦勞務中介組織,拓展職介服務功能,提高農村勞務輸出的組織化程度。鼓勵和支持農民自主創業。研究制訂鼓勵農民自立創業的優惠政策,引導城市資金技術通過農民工回鄉轉移,吸引更多有資本、會經營、懂管理的農村能人投資創業。
2.6 建立農民社會保障機制
實現農民收入持續增長,必須逐步建立城鄉對應并可以接軌的保障制度,著力提高農民社會福利保障水平,不斷完善新型農村合作醫療制度,進一步提高農村服務體系建設,基本建立以大病統籌為主的新型農村合作醫療制度,進一步提高農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對家庭年收入低于戶籍所在縣(市、區)當年農村最低生活保障標準的農村居民,納入當地農村最低生活保障范圍,逐步建立起覆蓋城鄉的駐地生活保障體系。改革農村養老保障制度,逐步將鄉鎮企業從業人員納入城鎮企業養老保險范疇,對純農業人員養老保障加大財政補助。完善“土地換社?!闭?,建立被征地農民基本生活保障資金,將農轉非土地增值收益的一定比例納入社會保障基金,用于失地農民的社會保障,從而將被征地農民納入基本生活保障體系。
2.7 建立投入增長機制
從財政資金使用效率的角度,從社會公正的角度,國家的直接補貼應將重點放在對貧困人口和低收入人口方面,尤其是對于那些由于自然條件和家庭特殊困難而難以通過生產解決生計問題的農村人口。要在完善糧食直補和良種補貼政策基礎上,積極探索相關農產品補貼政策,建立災害保護體系,建立農業政策性保險。加強農業基礎設施建設,提高農業抗災能力;完善財政支農方式,提高支農資金使用效益。合理調整政策著力點,積極研究并采取貼息、稅收、補助等政策措施,加大對農民、農業龍頭企業、農民專業合作經濟組織的支持力度。進一步拓寬農業和農村基礎設施投資領域,充分利用市場機制,采取民辦公助、政府貼息等方式,吸納民間、工商資本投資開發農業和建設農村基礎設施,逐步形成多元化的農業投入新機制。
參考文獻
[1]黃文炎.制度創新是解決農民收入問題的治本之策[J].廣西社會科學,2004,(4):36.
[2]孫林.新中國農業經濟思想史[M].上海:上海財經大學出版社,2003.
[3]張才學.論增加農民收入的關鍵[J].江漢大學學報,2002,(6):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