盧國正
由美國次貸危機引發的金融危機對中國和亞洲國家經濟造成明顯的影響,但亞洲國家經濟的基本面沒有受到破壞。金融危機加快了中國等國經濟進入調整期,為亞洲各國經濟的可持續發展提供了難得的機遇。中國和亞洲國家的中小企業應抓住機遇,爭取在困境中融入亞洲次區域的經濟一體化,為克服金融危機貢獻力量,并使自身得到最大的提升和發展。
一、 金融危機對亞洲經濟造成的影響
(一)金融危機的確對亞洲造成明顯影響
亞洲新興經濟體的經濟發展基本上是以出口為導向,經濟外向性特征十分明顯,對美國和歐盟市場的依賴性較大,因而,這次由美國次貸危機引起的金融海嘯所造成的世界經濟衰退,對中國和東盟成員國的對外貿易、吸引外資、加工制造業發展、金融市場穩定等方面均造成較明顯的影響,而且這些影響在短期內可能不會消失。
中國受金融危機影響最大的是沿海地區的出口加工業,涉及輕工、紡織、鋼鐵、有色、汽車、石化、船舶、電子、通信等9個行業。這些行業受到的影響從中國對外貿易統計中可以看出來,從2008年11月起,中國對外貿易連續4個月呈下行趨勢,情況比10年前的亞洲金融危機還嚴重。據中國海關統計,2008年11月、12月和2009年1月,中國進出口金額分別下降9%、11%和29%,2009年2月出口下降25.7%,進口下降24.1%。
從次區域來看,2008年全年中國同東北亞地區各東盟成員國的貿易增長幅度均低于中國對外貿易的平均增長幅度(分別低3.2個百分點和3.8個百分點),而對南亞和西亞的貿易增長幅度卻比中國外貿平均增長幅度高9.5個百分點;從出口看,中國對上述3個次區域的出口增長幅度均高于中國對世界出口的增幅;從進口看,中國自東北亞和東盟的進口增幅均大大低于中國自世界各國進口的增幅,但自南亞和西亞的進口增幅比中國進口增幅高一倍。
受歐美等發達國家經濟下滑的影響,2009年亞洲外向型經濟增長可能會放緩。實際上,從2008年下半年起中國和馬來西亞、泰國、韓國等其他亞洲國家已經感受到北美、歐洲和日本訂單銳減的寒冷,這無疑將導致產品出口下降。經濟放緩使全球包括新興市場國家紛紛降低對原材料的消費,并最終將使石油、天然氣、有色金屬、農產品等大宗商品價格在前幾年暴漲之后發生暴跌。這種情況將對能源和糧食生產國十分不利。
毫無疑問,金融危機的確已經明顯影響了并將繼續影響中國和亞洲其他各國。
(二) 金融危機沒有對亞洲國家經濟造成破壞性損失
迄今為止,金融危機對亞洲國家和地區的影響并不一樣,其中日本、韓國等國受到的影響最大,它們2009年經濟可能會有較大幅度的負增長。但從全地區來看,包括中國、東盟大多數國家在內的國家和地區,其經濟的基本面尚未受到破壞性的影響,金融行業遭受的直接損失也有限。這是由于亞洲新興經濟體的金融體系均較為獨立,特別是在1997年亞洲金融危機后,這些國家大都采取了較為審慎的金融政策,這為抵御這次發生的金融危機設置了一道 “防火墻”。這一事實得到國際上的普遍認同。
法國開發署亞洲部經濟學家讓-拉斐爾·夏波尼埃爾認為,所有亞洲國家都吸取了1997年亞洲金融危機的教訓,增加了資金儲備以提高自我保護能力。因而“這場金融危機對亞洲國家的影響是輕微的”。 中國和亞洲大多數國家和地區受金融危機影響較小的另一個原因是,亞洲的經濟增長一方面依靠出口,但更重要的動力是依靠內需。投資和消費是這些國家經濟主要的原動力。
世界上大多數人口超百萬的大城市都集中在亞洲,而且亞洲的城市化進程還在加快。這將需要規模巨大的基礎設施建設,需要巨額投資。這種城市化進程還將伴隨著中產階級的壯大,他們的購買力促使汽車、電腦、手機等產品銷量增長。雖然也遭受了金融危機之苦,但是亞洲的主權基金很可能利用這次機會收購美國和歐洲的資產。 可以說,經歷過10年前亞洲金融危機洗禮的亞洲國家,在這次強烈的金融海嘯的沖擊下,并沒有像歐盟那樣受到嚴重影響。
金融危機爆發后,亞洲各國幾乎在第一時間做出了反應,迅速采取了應對措施。首先是穩定國內局勢,堅定抵御和克服外來危機影響的信心。
因為根據經驗,一旦信心發生問題,消費者就會不消費、投資者就會不投資、生產者也會不生產,經濟就會陷入惡性循環。這就是各國政府迅速大力救市的原因。
二、 金融危機對亞洲經濟發展既是挑戰又是機遇
(一)正確認識挑戰和機遇的關系
我國有學者說得好:危機既是危害,也是機會。如前所述,10年前的亞洲金融危機,對亞洲國家是壞事,也是好事。換句話說,亞洲國家把壞事變成了好事,經濟發展的質量上了一個新臺階。這證明,在挑戰中是可以抓住機遇的。
亞洲國家經濟這次之所以會受到較明顯的影響,除了外部因素之外,還有更深層次的內在原因。
據中國國家統計局的數字,中國自改革開放以來,經濟一直保持近10%的增長年率,到2007年增速高達13%。但進入2008年后,中國經濟增長已呈逐季度放緩的趨勢。從理論上和規律上講,中國經濟也該進入一個調整期。
對其他亞洲國家和地區來說,情況也大致一樣。東盟大多數國家的經濟高速發展已有相當長時間了,特別是進入21世紀后,東盟多數成員國經濟增長依然保持高水平,比同期世界經濟平均增長率高近70%,越南等國經濟增長速度比世界經濟增長速度高近1.7倍。雖然在10年前利用金融危機的機會進行過調整,但這些年來,面對世界市場能源、糧食和其他原材料價格成倍上漲,競爭加劇,就業形勢嚴峻等,粗放型的高速經濟增長是很難持續的。
所以,可以說,中國和其他亞洲新興國家經濟增長速度放緩,是遲早的事,金融危機作為一個外部因素,不過是起了一個助推作用。從這個意義上講,金融危機對包括中國在內的亞洲國家調整經濟發展模式,的確是一個良好的機遇。
(二)應對外部影響的最佳途徑是加強區域內部的合作
區域經濟合作是國際公認的并被實踐證明行之有效的保障經濟穩定發展的必由之路。區域經濟合作的指標之一是區域內貿易的發展程度。
根據世界貿易組織的統計,2007年亞太地區的區域內出口貿易占本地區出口貿易的比重為49.7%,略低于北美地區(51.3%),比歐洲地區(73.5%)低約23個百分點。
單從貿易角度,區域內貿易因為方便、快捷,可以節省時間和運費,獲得更佳的經濟效益;可以更有利于區域內成員間的團結合作;可以更有利于降低外部風險造成的影響,提高應對危機的能力。所以,進一步提高區域內貿易比重,不僅還有很大的空間,也應該成為亞洲各國今后的奮斗目標。

(三) 亞洲區域經濟合作擁有更良好的基礎
同亞洲金融危機發生的10年前相比,今天亞洲國家之間進一步加強合作的思想基礎、物力基礎都要良好得多。可以說,在加強合作方面,各國的共識比分歧要大得多。不僅如此,經過近10年的共同努力,中國同東盟已建立起包括東亞地區和次區域的多層次合作機制。
1.中國-東盟自由貿易區的建立
中國-東盟自貿區的設想是于2000年由中國方面提出,并得到東盟方面的積極回應。 經過6次貿易談判后,2002年11月,朱镕基總理和東盟10國領導人共同簽署了《中國—東盟全面經濟合作框架協議》,決定在2010年建成中國—東盟自貿區。自貿區的核心是區域內各國貨物貿易的自由化和便利化。《框架協議》規定,中國-東盟自貿區將包括貨物貿易、服務貿易、投資和經濟合作等內容。雙方將以農業、信息通訊技術、人力資源開發、投資促進和湄公河流域開發5大領域為合作重點,并逐步向其他領域拓展。
2004年1月1日,自貿區的先期成果—早期收獲計劃順利實施。
雙方在2004年11月簽署了《貨物貿易協議》和《爭端解決機制協議》。《貨物貿易協議》包括23個條款及3個附件。其中最關鍵的第3條“關稅削減和取消”規定,2005-2010年中國與東盟老6國(文萊、印尼、馬來西亞、菲律賓、新加坡和泰國)絕大多數貨物貿易實現“零關稅”,與東盟新4國(越南、柬埔寨、老撾、緬甸)可放寬至2015年。
從2005年7月20日起,雙方正式開始按照協議規定的時間表,對原產于中國和東盟的產品相互給予優惠關稅待遇。

2006年10月30日,中國東盟紀念峰會發表聯合聲明,決心按時于2010年建成中國-東盟自由貿易區。
與此同時,中國同周邊國家還建立并正在實施一整套合作計劃,包括大湄公河次區域經濟合作、泛北部灣經濟合作、中國新疆與中亞的合作、南亞次區域的經濟合作、圖們江流域的經濟合作等。這些計劃的目標是加強次地區相關國家間的經濟聯系,促進本區域經濟和社會的合作與共同繁榮。
2.中國—東盟次區域經濟合作的發展
(1)大湄公河次區域合作(GMS):GMS合作始于1992年,由亞洲開發銀行發起并負責協調。合作區域包括大湄公河流域內的中國、緬甸、老撾、泰國、柬埔寨、越南等6個國家,合作的核心任務是減貧。2005年4月,中國國務院批準廣西加入大湄公河次區域合作。幾年來,廣西積極參與GMS領導人會議、部長級會議、高官會和工作組會議等GMS合作機制,發展與GMS國家在交通、能源、環境、農業、電信、貿易便利化、投資、旅游和人力資源開發等先導領域的合作,取得了明顯成效。連接中國與GMS區域的大通道建設取得重要進展,經貿合作不斷增強,與GMS國家各領域的合作項目陸續展開。
(2)泛北部灣經濟合作:泛北部灣經濟合作區域包括中國、越南、馬來西亞、新加坡、印度尼西亞、文萊、菲律賓等國家,充分發揮海上通道,構建海洋經濟合作是泛北部灣經濟合作的核心內容。泛北部灣經濟合作自2006年7月在首屆環北部灣經濟合作論壇上提出以后,在兩年多時間里,得到了中國和東盟有關國家政府的積極支持和大力推動,逐步建立了泛北部灣經濟合作論壇、泛北部灣合作跨國專家組等合作機制,在航空、旅游、產業合作以及中南半島高速公路和鐵路建設等重點先導合作領域取得了重要成果。
(3)中越“兩廊一圈”合作:中越“兩廊一圈”合作始于2004年,為GMS合作框架之下的次區域合作,包括廣西、云南、廣東、海南四省區和越南北方沿海10省市。5年來,廣西積極參與中越經濟貿易合作聯合委員會、廣西與越南北部三省聯合工作委員會等“兩廊一圈”合作機制,在基礎設施、制造業、人力資源開發、礦產加工、能源、農業、旅游及北部灣合作等重點先導合作領域取得了重要成果。
3.東盟區域內經濟共同體的步伐加快
2008年12月16日,馬來西亞、新加坡、文萊、柬埔寨、印尼、老撾等東盟成員國的經濟部長在新加坡集會,簽署了《東盟貨物貿易協定》、《東盟綜合投資協定》和《關于實施東盟服務業框架協議第七次一攬子計劃的草案》等3項關鍵協定,以便在全球經濟低迷時期,進一步開放及促進區內及國際貿易。泰國、緬甸、越南、菲律賓代表缺席此次會議,但缺席國已同意上述協定內容,并將通過郵寄方式予以簽署。出席會議的馬來西亞貿工部部長慕尤丁表示,將從2009年起開始實施的這3項協定,必將進一步加快東盟在2015年建立區域經濟共同體的步伐。
三、 加強區域經濟合作的當務之急
(一)加快區域經濟合作的現實意義和深遠意義
中國和東盟擁有巨大的人力資源和經濟實力。中國人口有13億,2008年國內生產總值達3.9萬億美元;東盟10國共有5.7億人,國內生產總值達1.2萬億美元。這就是說,中國和東盟是一個有近27億人口的巨大市場。這個市場如果開發得好,利用得好,就不怕任何外來的經濟危機。當然,中國和東盟已經融入了經濟全球化的大潮,沒有必要也不可能自己關起門來發展經濟。
目前,全球多哈回合談判已陷入僵局,在世界貿易組織現行的談判機制下,全世界要談成一項合作協定非常困難。相比之下,區域經濟合作包括自由貿易區的建立就要靈活得多,方便得多,成功的機率也要大得多。這就是近10多年來區域經濟合作蓬勃發展的原因。應該說,加強區域經濟合作是促進經濟全球化進一步健康發展的主要推動力,而新興國家通過區域經濟合作,可以把自己做大做強,逐步縮小同發達國家的差距,可以為世界的公平公正的發展做出應有的貢獻。
(二)選擇加快區域經濟合作的新方向
在當前金融危機的嚴峻形勢下,各國都面臨著經濟增長下滑和失業人口增加的挑戰,與此同時,又都可能抓住推進產業升級、經濟轉型和提高勞動者素質的機遇。因此,各國政府必然要在新的高度上審視自己的經濟發展戰略和政策。
中國政府決定在2009年對輕工、紡織、鋼鐵、有色、汽車、石化、船舶、電子、通信等9個受金融危機沖擊嚴重行業進行重點扶持,并已制定出一系列扶持政策。這一系列扶持產業政策的出臺與落實,既需要依靠拉動內需市場,又需要拓展外需市場,尤其是包括東盟在內的新興經濟體市場。
由此,中國的企業,包括具備條件的中小企業,都應該利用大好時機走出去,積極拓展歐美以外的新興國家市場。對于我們這次會議來說,中國企業進一步拓展亞洲國家市場是具有特別意義的。
(三)區域經濟合作要以逐漸向投資側重
中國和東盟的區域經濟合作在現有的基礎上,要進一步發展雙邊貿易,同時還應有意識地逐漸向投資方面側重,加快經濟一體化進程。迄今為止,中國和東盟在投資領域是不平衡的,東盟對中國的投資遠遠大于中國對東盟的投資。鑒于今天的中國已擁有大量的外匯儲備,中國方面應當研究加強對東盟投資的可能性。特別是中國與東盟的投資協議即將簽訂,雙方還同意建立“共同投資基金”100億美元,這將為本區域的經濟合作注入新的動力,我們要研究以此為契機,拓展中國—東盟區域經濟合作的新局面。
(四)中小企業要積極參與區域經濟合作
在發達國家,中小企業對經濟增長的貢獻是非常重要的。特別是歐盟國家,它們鼓勵中小企業發展和促進中小企業參與經濟全球化的政策是相當成功的。在發展中國家,中小企業在國家和國際經濟發展中的作用已越來越受到普遍的關注。
全世界的中小企業有一個共同的特點,就是勢單力薄,最容易受到像這次金融危機這樣的突發事件的傷害。即便在正常時期,中小企業的發展也有融資難的問題。好在各國對這類問題越來越給予了重視。
在這方面,可以繼續引進歐盟成功的中小企業經驗,加強對中國和東盟的中小企業進行必要的培訓。同發達國家的中小企業相比,中國和東盟的中小企業還存在很大的差距。因而,對中小企業的培訓工作非常重要。這種培訓是有針對性的,可以減少中小企業參與區域經濟合作實踐中的成本和風險,減少“走出去”的盲目性,提高“走出去”的成功率,為區域經濟合作做出更大的貢獻。▲
注釋:
1.通常所說的亞洲,并不是單純的地理概念,而是一個地緣政治概念。聯合國、世界貿易組織等國際機構公布的文件提到的亞洲,實際上還包括大洋洲。而在這樣一個大區域內,又包括東亞、東北亞、南亞、中亞、西亞、澳大利亞和新西蘭等若干個次區域,或稱為小區域。本文受篇幅所限,所論述的區域特指東亞次區域,即中國和東盟成員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