邵樂韻 任蕙蘭
奧巴馬走到陳曉面前,伸出手笑著說“How are you(你好嗎)”,陳曉一邊回應著“How are you”,一邊覺得手感“很有力度”,事后又后悔,怎么忘了問他要個簽名。

11月16日下午,開心網上開始熱轉一個視頻,標題是“奧巴馬是模子,開場白用上海話”。“模子”,不用多解釋了,聽過周立波的人都能意會。走上科技館演講臺之前,奧巴馬拉住美國駐華大使洪博培,耳語幾句后,上臺開腔:“儂好!”兩個字,讓場內的聽眾和場外的上海人,煞是窩心。
奧巴馬在上海的活動時間短暫,與上海市領導會談之后,最重頭的節目就是與滬上高校青年學生對話交流。奧巴馬強調,重點不是他的15分鐘演講,而是之后1個小時的對話,這是他喜歡的“里民大會”(Town HallMeeting)的形式——在國內,這是他和民眾接觸、獲得感性支持的最直接方式;在國外,是傳遞其外交理念、讓媒體和觀眾沸騰的互動絕招。
奧巴馬顯然意識到,中國新一代青年與過去大不相同,他們利用信息科技,早已在網上了解了很多有關奧巴馬的信息,撇開大眾明星的光環,他們更關注其施政成效。好在,奧巴馬沒有被中國學生的問題難倒——還記得嗎,他在自己國家曾被一名9歲小學生問及“人們為什么恨你”而語塞。
此前,有關奧巴馬上海行的保密工作做得密不透風,連美聯社在上海的新聞工作人員收到的訊息也很有限,不見得比境內或其他境外媒體多。
喜歡“看上去的他”
同濟大學研究生陳曉在一周之前得知同濟學生能有與奧巴馬面對面交流的機會。經過各個學院與學生組織的推選,陳曉幸運地成為同濟60多名師生代表中的一員。“外事活動無小事”,一切都處于保密狀態,直到活動當天上車前大家才知道具體活動地點是在上海科技館。而當天中午11點半左右,網上還有新聞說奧巴馬會到同濟大學去演講,言之鑿鑿,讓不少人一時沒了方向。
陳曉事先也準備了很多問題,比如世博會,綠色能源,環境保護等,“我們學校在這些領域還是比較強的,從他的演講中也可以聽出,中美兩國很關注這些方面的合作。”
陳曉的位置不錯,第二排,正對著講臺。“感覺他還是很有領袖氣質的”,“演講有條理,態度積極,用切身體會來敘述。”
“雖然之前我也知道奧巴馬要訪華,但沒想到能參與對話活動,也就前兩天知道能有這樣的機會,很榮幸。”研究生張云(化名)在返回交通大學的路上,回想起之前的場景,還是激動,想著回寢室查查是否有拍到她的照片。坐在她左手邊的同校女生很幸運,被奧巴馬點中提問,那個女生問的是:“您是如何看待您得(諾貝爾和平)獎的?您得了獎對您來說是不是意味著更多的壓力和責任?您有更多的責任去推動世界和平。同時,這會不會影響你解決世界問題的一些態度?”
張云也想過好幾個問題,比如美國的醫療改革將如何進行下去,美國在后金融危機時代有什么打算。舉手爭取提問的時候張云有點緊張,坐在倒數第二排的她看到前面都是熱烈舉起的手。
“其實我覺得今天提出的問題普遍一般啦,相信臺下準備的有更好的也說不定。”張云說道,“抽中的未必是最好的,但總是幸運的。我旁邊那個女生被點中覺得很意外,而且超級緊張……”
張云感覺,奧巴馬整場主導性和節奏控制都把握得很好,用詞簡單誠懇,回答思路也巧妙,“他回答問題的時候總是向著自己想發表的言論內容靠,比如環保、能源問題等等,總體而言還是很得體的。具體的政治問題留到他去北京和胡主席討論好了,我們這樣年輕人的對話還是隨意些好”,“他的有些回答雖然不會很正面地表態,但至少也表示出了友好,感覺還是挺滿意的”。
相比之下,張云的校友朱虹(化名)坐在第一排,視野無限好。看著口才雄辯的奧巴馬在眼前握著麥克風,瀟灑自如地走動,變換著手勢,朱虹覺得,電視上看到的美國總統像個明星,而眼面前的他更加親和,風度翩翩,“他的笑容給我留下了最為深刻的印象。”
復旦新聞系學生張珂瑋不算是瘋狂的“奧粉”,但挺喜歡這個長得“挺帥”的美國總統,在Facebook上把他加為自己的第一個名人朋友。“我喜歡‘看上去的他,因為他代表一個美國夢的實現。表面上,他告訴我們的是,一個人可以通過自己的努力去實現夢想。人需要做一個夢,然后去實現它。”
張珂瑋說,自己主要就是去領略奧巴馬這個天生演講者的風采的,“他進門的時候我感覺到氣場,必須承認,一堆人中他很搶眼”,“看上去是個蠻實在的人,比我想象中更親和”。“他的講稿不知道是誰準備的……確實功夫做得很到位。當時他競選獲勝,背后的講稿團隊起到不小作用。”而奧巴馬講起話來,那神態,“非常有范兒”。
張珂瑋覺得,從現場80后對熱點答案的關注度可以看出,80后很關注環保,80后關注年輕人的崛起,80后關注臺灣問題等敏感話題。
最好的使者是青年
對于洪博培大使代表網友提的有關防火墻和Twitter的問題,奧巴馬的回答也給她留下了深刻印象。奧巴馬說,自己從來沒有使用過Twitter,“但是我還是非常相信技術的作用,非常重視開放性,在信息流動方面,我認為越是能夠自由的信息流通,社會就變得越強,因為這樣子,世界各地的公民能讓自己的政府負責,有一個問責制度,他們自己會思考,這樣會有新的想法,鼓勵創造性。”“作為美國總統,有的時候我還是希望信息不是那么自由的流通,因為這樣我就不需要聽到人們在批評我,”“但我還是認為,這樣才會使得我們的民主制度變得更強,使我變成一個更好的領導人,因為它迫使我聽到一些我不愿意聽到的意見,也迫使我審查我正在做的事情……”
最后,讓現場青年感動的,是最后的握手環節。陳曉很意外,因為“之前說只有提問和回答,沒有握手”。奧巴馬主動繞場一周,同前幾排的學生“一個一個握過去”,真誠親和,沒有一點架子,陳曉“感到欽佩”,覺得有些領導人可能就不會做到這樣。有些后排的學生擁到前面,希望也能和奧巴馬親密接觸一把,而奧巴馬基本都滿足大家的握手要求。
奧巴馬走到陳曉面前,伸出手笑著說“How are you(你好嗎)”,陳曉一邊回應著“How are you”,一邊覺得手感“很有力度”,事后又后悔,怎么忘了問他要個簽名。回到學校,陳曉把MSN、開心網和人人網上的個人簽名改成“看來可以幾天不洗手了”,有點開玩笑,也有點小得意,不到一會工夫,就引來一片羨慕的人。
張珂瑋晚上也在回味那個握手:“他在握我手的時候特別對我笑了……就覺得特別的親切……”正在考慮留學問題的她本來在英國和美國之間有猶豫,經過這次見面,留學地有點偏向美國了。“關于大學生活,我覺得他的建議是很好的,就是要不斷創新和突破。”
奧巴馬最后結語:有機會和大家見面,使我感到美中關系的未來是很有希望的……我是充滿信心,有像你們這樣的年輕人和我在美國所認識的青年,我們兩個偉大的國家會繼續繁榮昌盛,會幫助實現更和平安全的世界。
“最好的使者是年輕人”,年輕人聽了很窩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