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小英
數感,是指一個人對數以及數學問題的感知程度,是數學素養高低的標志之一。《數學課程標準》把“數感”這一全新的概念擺在了六個核心概念的首位,這就說明新課程對“數感”的重視已達到前所未有的高度。而培養學生的數感,就成了數學課程的重要目標,數學教師幫助學生建立、發展數感也就很自然地成為教學的重要任務。教學過程中如何培養學生的數感呢?
一、在生活中啟蒙數感
生活是數學的寶庫,數學又源于現實生活。重視從生活中培養學生數的意識,使學生養成主動地從生活中事物的數量上去觀察、分析數的習慣,體會數的產生與發展,這是非常重要的。因此教師要充分利用好身邊的數學素材,努力挖掘學生已有的知識經驗,讓學生去試著感知、發現,主動地探索。要在生活中啟蒙數感,建立新的認知結構。如,北師大一冊(上)《我們的校園》一課中把許多的生活情景呈現在學生的眼前,讓學生在熟悉的情境中數一數各種事物的數量,1只小免、2棵小樹……,從而引出1-10這十個數;并讓學生在校園中找一找10以內的數,再用自己的話來說一說,學校有1個操場、2排樹、3幢樓、4棵枇杷樹……;最后舉例說明,生活中你還接觸了哪些10以內的數(1張桌子、2臺電視機、3口人……)?既喚醒學生已有的生活經驗,又向兒童展示數的來源。這樣,在學生體驗說數、找數的過程中,加深了學生對數的概念的理解,使他們體會到數學就在身邊,感受到生活中數學的價值和作用,從而對數學產生親切感,并且在這個過程中啟蒙了學生幼小心靈中良好的數感。
二、在活動中體驗數感
兒童的年齡特點就是愛動,讓學生在活動中學數學,是課程標準中提倡的學習方式。為此,教師要創設學生學習數學的活動時間和空間,重視學生學習活動的過程,讓學生在活動中親身體驗知識的形成與發展過程。例如,我們可以設計以下活動,幫助學生建構自己的知識體系,通過感知,形成表象,進一步形成數感。
比如,在學習“兩位數加一位數(進位加法)”時,由學生創設的活動情境引入:小明和小紅去商場買東西,買一個書包花去28元,又買了一個文具盒花去5元錢。在活動過程中,讓學生提出不同的數學問題,然后嘗試解答其中的一個數學問題:買書包和文具盒共花去多少錢?說說自己的計算方法。真實的購物活動情景,使學生激起深入探索的欲望,避免了學習計算的枯燥乏味。教學過程中,巧設問題情境,不僅可以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強化學習動機,而且還能在數學活動中強化學生對數感的體驗。
又如,教學“11~20各數的認識”時,組織數數活動,學生在動手操作中體會11~20各數都是由一個十和幾個一組成的,感知十是計數單位。而教學“9加幾”時,在學生交流不同算法的基礎上,請學生用“放進1湊成10”的操作活動向同學們介紹自己的想法,使學生直觀了解“湊十”的過程。接著,組織“擺一擺、算一算、圈一圈”等活動,邊實際操作邊進行計算,學生在動手操作中感悟數的變化,悟出新的計算方法。這樣,通過動手操作,創設問題情境等實踐活動,把數感培養落實到具體的活動中,可使學生加深對數感的體驗,建立起良好的數感。
三、在估算中形成數感
《數學課程標準》指出:“估算在日常生活與數學學習中有著十分廣泛的應用,培養學生的估算意識,發展學生的估算能力,讓學生擁有良好的數感,具有重要的價值。”可見,估算是使學生形成數感的有效途徑。因此在數學教學中,教師要善于抓住各種有利時機,創造性地開發教材內容,以學生熟悉的、感興趣的生活內容為題材,讓學生常估算,多交流,從而感受估算魅力,增強估算意識,使學生養成良好的估算習慣,逐漸在估算中形成數感。
例如,在教學“數豆子”一課后,告訴學生估算在現實生活中有很大的用處。“瞧!你家的客廳真大啊,有30平方米吧”,“今天的天氣太熱了,有37度了”,“我家到學校的路程大概有80米”等等。諸如此類的問題,不用計算,用估算就可以告訴人們一些數學信息,從而建立數感。
又如,在進行估算的教學時,請學生估算一下,一行書上有多少個字?一頁書有多少字?如果一個班是20人,3個班是多少人?大多數學生都能自覺地把要估算的數平均分成若干份,數出其中的一份是多少,再看大數相當于幾個一份。當學生把一份的數量與大數進行比較時,觀察并感受到大數相當于幾個一份。體會了大數的多少,這樣可以使學生對數,特別是較大的數形成一個鮮明的表象,并且再遇到相似的情境時,能很快和數建立起聯系,學生對數的感知能力也會逐步提高。數感就在估算中漸漸形成了。
四、在表達中發展數感
在教學中我們要重視為學生創設問題情境,讓學生在討論的過程中互相啟發、互相學習、互相借鑒,體會數可以用來交流信息,使學生在交流對數的感知時,拓展思維,豐富自己對數的認識,體會數學的價值,從而促進數感的發展。
例如,教學“比一比”時,我們可以創設比高矮的情境。如“老師比我高,我比老師矮。”有的學生會說:“我長大了會比老師高。”還有的學生說:“我比小紅高,又比小平矮。”有的說:“青青身高60厘米,我比青青少10厘米。”通過師生精彩的交流,學生能體驗“高矮”的含義,并能用發展的眼光想到若干年以后的變化,能用數學語言表達出來。數感在交流、表達中得以進一步的發展。
五、在解決問題中提升數感
為了能更好地培養低年級學生的數感,在新課程教學中要一直堅持將學生運用數學的過程興趣化、生活化。為學生在生活中運用數學知識、提高數學能力提供廣闊的空間。
如,教學“分類”后,要求學生利用星期天跟著媽媽去逛超市,并觀察超市的物品是怎樣擺放的;再布置“做一次小管家”的課外作業,要求學生把自己的書包、書柜、房間整理好,學生在整理的過程中自然就把分類的知識運用其中了。在學習“6的加法”后,要求學生回家找一些加起來等于6的生活中的事例,于是學生就會找出“自己和爸爸媽媽三個人加起來共有6只手、6條腿、6只眼睛、6只耳朵;吃飯時,學生還會發現一家三口用6根筷子等等”。學生通過說一說、找一找等活動發現很多生活中與之有關的問題,并能用數學語言表達出來。這樣的教學才有利于學生把課堂上學習到的知識靈活地運用到生活中,在解決生活實際問題中,學生的數感自然得到了提升。
因此,作為數學教師,我們的教學要從學生的生活經驗出發,創設與學生生活環境、知識背景密切相關的,又是學生感興趣的學習情境,讓學生在觀察、操作、猜測等活動中逐步體會數學知識的產生、形成與發展的過程,獲得積極的情感體驗,感受數學的美,從而使他們具有良好的數感。
作者單位:福建省清流縣教師進修學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