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延平
新課程標準滿載著時代的氣息向我們走來,如撲面春風,令人耳目一新。新的化學課程標準強調除了知識學習外,更重要的是使學生得到獲取知識的方法,增強探究未知世界興趣的能力,同時在獲取知識的過程中培養積極的情感和正確的價值觀。
作為新時代的化學教師,應不斷轉變教育觀念,更新教育思想,改革教學模式,改進教學方法和手段。教學方法是教師向學生傳授知識的載體,是教師實施素質教育的重要手段,教師能否選用適當的教學方法進行課堂教學,是提高教學質量的關鍵。以下是我根據多年的高中教學,就在新課標下如何運用多種教學方法進行授課的幾點感想。
一、通過選擇恰當的導語,激發學生學習興趣
課堂教學的導入,猶如樂曲的“引子”、戲劇的“序幕”,學生愿意不愿意上這堂課,導語這個“引子”有味無味很重要。它負有醞釀情緒、集中學生注意力、滲透主體和帶入情景的任務。精心設計導入,能抓住學生的心弦,有助于學生獲得良好的學習效果。有特色的導語可使學生提高學習興趣,胃口大開,一飲而盡,否則,味同嚼蠟或硬往學生的肚子里灌,最后只能讓學生消化不良。在實際教學中,我有以下具體做法:
1.演示導入法。實驗能代替教師的語言。學生對有聲有色、有動有靜的實驗都具有濃厚的興趣,并懷有好奇心和神秘感,所以精心設計一些涉及新課內容的,又富有啟發性、趣味性的實驗,可使學生產生疑惑,引起對新課內容的思考。用一些演示實驗導入新課,可以直觀地激發學生思維,使其得到初步的感性認識,再通過講解,理性認識和感性認識便融為一體。如果再以魔術形式加以渲染,營造出“神秘”的情景,更會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
如在講授“金屬鈉的性質與應用”、“氯氣的性質”等課時可采用此法。
2.事例導入法。上課伊始,一個動人的故事、一個美妙的傳說、一個科學家的感人事跡,都會使學生很快進入學習的“角色”。講解適當的與新課內容有關的事例并提出疑問,激發學生的興趣,再導入新課,同樣能收到較好的效果,如在講授“原子結構模型的演變”等課時,可先通過形象生動新穎趣味的事例講解引起學生興趣,然后導入新課。
3.復習法。針對新課內容就前面已經學過的有關知識向學生進行有邏輯的提問,通過復習的方式便可達到“溫故而知新”的目的,有利于新舊知識的銜接,提供新舊知識的關聯點,為學生接受新知識作鋪墊。逐步啟發學生,順其自然地引入新課,如在學習離子反應時,可以先復習電解質、非電解質、電離等基本概念,使學生明白學習離子反應一般從哪幾個方面入手。這樣既復習了已學知識,又為新課打下了堅實的基礎。
4.生產、生活法。知識最后的歸宿應該是造福人類,尤其是化學科學,更屬于應用型學科。學生常會對自己所學的知識產生這樣的疑問:在生活中有何應用?與工農業生產有何聯系等?教師可在傳授新課之前講一些生產、生活實例,并從這些例子中抓住有關知識來導入新課,也常會收到良好的效果。如俗話說:“雷雨發莊稼”,這是為什么?切入正題——通過我們今天學習氮氧化物的產生及轉化的有關知識就能夠加以解決。
總之,引入新課的方法很多,如“開門見山”法、“習題”法、“漫畫導入”法等,但目的都是充分利用上課開始時學生們的注意力比較集中的優勢,精心制造出一些知識懸念,引人入勝,為傳授新課創造良好的心境。注意新課的導入,會有利于培養學生的學習興趣,有利于養成良好的學習品質,最終有利于培養和提高學生的各種能力。
二、通過運用發現法,挖掘學生學習的潛力
發現法是美國教育心理學家希納提出的。這是以學生的學習為主體,在教師啟發下讓學生自己主動地探索,研究客觀事物的屬性及變化規律,用自己的頭腦去獲得知識的一種教學方法。其主要特點是讓學生通過獨立的學習去發現主要的教學內容,然后內化,達到新舊知識的有機結合,這要求教師要擔負“導”的關鍵作用,在備課的過程中不僅要考慮自己如何教,更主要的是要考慮學生如何學。
這種教學法的優點是能有效地培養學生的自學能力和提出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根據他們的學習潛力,讓學生發現自己的優點,不斷提高自信心,自覺改變學習心態,在教學過程中主動成為“發現者”“成功者”,進而形成和發展學生的遷移能力和內在的動力機制。長期使用發現法教學,能使學生學會思維和探索,增強對知識的理解和記憶,我認為“氫氧化鋁的兩性實驗、明礬的凈水作用、硫酸型酸雨的形成”等等均可引用此法。
三、通過用研究性學習法,提高學生綜合分析能力
研究性學習是前蘇聯教育家霍姆林斯基倡導的一種教學方法。它是提高學生閱讀、思考、分析、歸納等綜合能力的一種比較實用的教學方法,其教學步驟是:首先由教師編擬思考題,然后讓學生歸納小結。這樣在課堂上便同時體現了教師的主導和學生的主體作用。教師當的是“導演”或“節目主持人”,而真正的“演員”則是學生。
這種教學方法的優點是,學生在這場“戲”中充分發揮了自己的技巧和才能,打開了思路,表達了見解,實現了參與教學活動的愿望,這樣教師便可發揮“導演”的作用,讓他們討論表達自己的見解,并給他們以幫助解決疑難問題,使學生從中學會發現問題、思考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如在講授“氮氧化物的產生及轉化”這節課時,可提出以下思考題:(1)為什么魔鬼谷內牧草茂盛,四季常青?(2)雷雨過后,莊稼為什么生長茂盛?空中有化肥嗎?然后讓學生查看與閱讀這些問題相關的教材內容,隨著時間的推移,學生之間的討論交流逐步增多,活躍了課堂氣氛,也激發了他們濃厚的學習興趣,教師再不失時機地用投影儀打出圖片來講解并作適當的演示,與學生共同探討上述思考題,再以適當的方式給出正確答案后,由學生自己歸納小結,從而完成本課內容的教學任務。
四、通過運用范例法達到承前啟后的目的
教材中關鍵問題的實例對于學生理解教材中的普遍性的東西至關重要,一些能起到承前啟后的重要課題,可選擇范例法。
進行范例法教學,第一,要教給學生最基本的知識;第二,應注意教學內容要適合學生的智力水平和他們的基本經驗,切合實際;第三,在教學內容上要經過精選。選擇可引起示范作用的最基礎的知識,通過范例教學可達到使學生舉一反三、觸類旁通的目的。如在講授元素化合物時,可通過范例分析主打元素的特點,并以此分析同類問題,對此特點進行歸類和分析,找出其間的普遍性,從個性到共性,用此法分析課題,范例應是一條主線,貫穿整個課堂,達到承前啟后的目的。
“教學有法、教無定法”,在化學教學中,教學方法的運用是多種多樣的,要靠教師在教學實踐中不斷地鉆研,創造出更多更好的教學方法,使教學質量不斷提高。因此,在具體教學實踐中更應視不同教學內容靈活運用,只要運用得法,必將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
作者單位:寧波萬里國際學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