賀桂花
一、引導學生講“友情”
學校所做的一切都是為學生服務的,學生是教師提供優質服務的對象。因此,教師要和自己的教育對象——學生建立“友情”,以便感化和引導他們。
友情是發揮學生主觀能動性的動力,學生渴望友情有時甚至超過對知識的追求。我在講“培養正確的自尊心和充分的自信心”時,對任教班級表現和成績都暫時落后的學生,發動本班同學給他找優點、長處,同學們真切熱情的語言,使這些很少受贊揚的學生聽到伙伴們你一言我一語的肯定,他們的眼神從疑惑而驚訝到喜悅,臉上綻開了笑容,他們似乎才明白,他們也和其他同學一樣,通過挖掘自身潛能,經過努力是可以有所作為的。后進學生在肯定聲中,封閉的心靈漸漸打開,樂意親近教師,從而“信其道”。教師通過“情感投資”,與學生建立真摯的友情,學生就自然尊重教師,希望與教師合作,從而使情感能夠遷移并在教學中起到改善學生對所學學科傾向性的效能。
二、教學方法要“激情”
教學是師生的雙邊活動,不論在教學中實施哪種教學方法,都要激發學生的熱情,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活躍課堂氣氛,提高課堂效率。為此,我采用了以下幾種方法:
1.討論教學法。教師有針對性地創意設疑,創造辨析情景,引導學生就某一問題發表看法,進行辯論,鼓勵學生提出自己的觀點,使不同程度的學生都活躍起來。我在講“父母教育保護未成年子女”時,提出了“父母私拆子女的信件應該嗎?”這一問題讓學生在正反雙方規定的情景下進行辯論。通過辯論,既培養了學生擺事實講道理和堅持真理修正錯誤的科學態度,又發展了他們的邏輯思維能力,增強了運用知識分析解決問題和辨別是非的能力。
2.競賽教學法。在課堂教學中,以自然小組為單位的必答、搶答等形式的比賽,稱為競賽教學法。在競賽中,每個學生都會專心致志地看書、爭先恐后地答問,這樣課堂氣氛熱烈、活潑,學生既展示了自我,又增強了協調能力,在激烈而愉快的情景中掌握知識、鍛煉能力。
3.情境教學法。創設特定情境,以培養學生獨立探討問題的能力。我在講“人口眾多對社會經濟生活壓力”時,將我國主要資源、主要工農業產品產量在世界位次與人均占有量制成圖表,進行比較對照,從而使學生從具體的材料中懂得我國在進行經濟建設時,還要控制人口增長的道理。情境教學只要注意形式的新穎性和內容的生動性、啟發性,學生就愿學、樂學。
教無定法,貴在有法。只要能激起學生的學習熱情,變“要我學”為“我要學”,提高教學實效,就是好方法。
三、教學語言有“詩情”
心理學的研究表明,凡是人們感興趣的東西,就容易在大腦中扎根。生動的教學語言可做到把抽象的概念形象化、深奧的道理淺顯化,使學生如臨其境、如聞其聲。思品課的內容較多的是抽象和理性的概括,但這與情感并不矛盾,只要語言有“情”,就能調動學生的情緒。
1.巧用詩歌,增強說服力。我講“愛國情操的表現”時,播放了語文教材中錄制的余光中先生的《鄉愁》一詩。讀到“而現在/鄉愁是一灣淺淺的海峽/我在這頭/大陸在那頭”時,學生一下子就理解了“對國家統一、民族團結的強烈企望”,也是愛國情操表現的內涵。
2.借用排比,對要闡釋的觀點予以解說。我在講“只有社會主義才能救中國”時,就運用了排比句式:從鴉片戰爭的烽火到甲午海戰的硝煙,從公車上書的壯舉到戊戌變法的失敗,從譚嗣同“有心殺賊、無力回天”的哀婉到孫中山“革命尚未成功,同志仍需努力”的長嘆,從盧溝橋的炮聲到渡江戰役的號角,從第一面五星紅旗的升起到東方雄獅的仰天長嘯,從大漠深處蘑菇云的升騰到改革開放的偉大業績……學生在排比句式描繪的歷史畫卷中,領悟到只有社會主義才能救中國的真諦。
3.幽默引趣,啟發學生思維。它比直截了當地提出嚴肅的問題更能讓人接受。在講“資本主義的本性”這一部分時,我引用了日本一家電影公司為一部專門介紹自殺方法的影片所做的廣告:“喂——你失戀了嗎?你破產了嗎?你患艾滋病了嗎?那么,請自殺吧!本片謹向你提供最佳的自殺方法,既簡便易行,又毫無痛苦,是一種美的享受。”同學們聽后不禁啞然失笑。通過廣告現象,學生初步了解資本家進行生產的直接目的和根本動機,激發了進一步了解資本家的剝削方法、手段等內容的好奇心。
此外還有歸謬、借用時髦語等方法。實踐證明,語言有“情”,可啟迪學生智慧,提高教學實效。
作者單位:邵東縣兩市鎮杏園學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