馮 華
所謂“開放”數學課堂,就是創設開放的課堂形式、提供開放的探索過程、享受開放的練習設計。我們需要開放的課堂讓學生成為課堂真正的主人,用開放的教學來放飛學生的心靈。
但是由于部分教師對數學學科的開放理解不深不透,導致實際教學中數學課堂開放程度與教育改革的要求相距甚遠,課堂教學也出現了一些誤區,教學為了開放而開放,失卻了數學課堂本該有的“數學味”,課堂教學顯得浮躁,華而不實。雖然數學開放教學已不是什么新鮮詞,但仍有必要撥云見日,揭開數學開放教學的神秘面紗。
一、課堂開放之“意”
所謂“開放”數學課堂,就是通過教師對教學過程整體優化及教學內容的適當調整,促使學生在教學的全過程中主動地參與學習,在參與的全過程中發展學生的多向思維。日本學者曾提出:“開放式數學教學——思維開放、題目開放、過程開放。”
二、課堂開放之“處”
我們很多教師對數學開放教學一知半解,提到開放教學就僅僅想到開放題,其實開放題只是開放式教育模式的集中體現形式之一,我們可以根據它的形式舉一反三,靈活運用開放式教學。那么數學教學的開放究竟“放”在何處?我認為結合數學教學實際應關注以下幾個方面的“放”:
1.課堂形式的“放”
隨著課改的推進,數學教育觀念在不斷變化,模式化教學早已不適應現代教育需求,小學數學課堂教學形式呼喚“開放式”,反對以教師為中心,以言語和板書為手段,向學生灌輸式地傳授知識。我們可以根據教學需要設計室外形式、室內外結合形式、小團體形式、自學互助形式、小組競賽組合形式等等。
如:在教學100以內的素數時,我沒有直接出示素數表讓學生機械記憶,而是通過“打撲克”的游戲進行。先把學生分成五人一組,讓學生拿出課前準備的寫有1-50的卡片作為“撲克牌”,每人拿10張,要求學生按順序出“牌”,先出1,然后打出的牌必須是2、3、5、7的倍數(但2、3、5、7這幾個數除外)。然后把每個學生手中剩下的“牌”集中起來,再按從小到大的順序排列,觀察這些都是什么數。小組內互相合作,比一比哪個小組最先把這些素數按順序記住。最后,讓學生用同樣的方法找到51-100之間的質數。這樣設計,學生學得主動、積極,在開放的教學形式中真正做到把課堂還給學生。
2.探索過程的“放”
數學教學過程是特殊的認識、發現和實踐的過程。教師只有開放知識和問題的探求過程,精心構建以學生為主體的主導策略,讓學生憑借學習和生活的經驗感受,自己去主動地探索發現,充分發表自己的見解,獲取解決數學問題的方法。
如:在教學確定位置時,先讓學生觀察圖,在小組內交流自己的看法和觀點,然后在全班交流。通過交流,學生的思路開闊了,有的學生是從左起為第一組,由前面到后面來確定這個同學的位置,有的同學從右起為第一組來確定這個位置等等。接著引導學生思考并說出自己的理由。再結合我們的生活實際情況,找到確定位置的規律,初步感悟到解決這個問題的思維策略。
3.練習設計的“放”
教師設計開放性練習,給學生提供一個能夠充分表現個性,激勵創新的空間,讓學生自己動口、動腦、動手,讓學生自己去發現和解決問題。如:在學習“長方形、正方形的周長”后,設計了這樣的一道練習題:將12個邊長1厘米的小正方形,拼成一個長方形,求拼成的長方形周長是多少?有的同學很快就想到畫示意圖來幫助理解題意;有的同學直接動手剪出12個邊長是1厘米的小正方形,通過實際操作找到解題方法;有的同學空間想象力較強,直接得出解決辦法。這樣學生采用了與自身認知風格相匹配的方法,由單一型向多向型發展,創新意識得到培養,有利于培養學生對數學學習積極主動的態度和自信心。
當然我們需要開放的課堂讓學生成為課堂真正的主人,用開放的教學來放飛學生的心靈,培養學生的創新思維,但在教學過程也必須注意“度”的把握。
三、課堂開放之“度”
數學教學的開放關鍵要做到開放有度,開放并不意味著放任。因此,必須把握好數學教學的開放程度。
在我們新課程的課堂里經常見到這樣一些現象,表面看教師也創設了一個開放的空間,學生的思維很活躍,場面熱熱鬧鬧,學生隨心所欲,長時間靜不下來。仔細剖析學生提的問題,學生觀察無序,隨意性強,思維價值不高,而教師也沒有針對學生提出的問題展開教學活動,最后還是回到教師預設的問題上,并耗費了課堂上寶貴的時間,結果后續的教學由于時間不夠,無法開展有效的數學活動,教學任務不能完成,教學只是為了開放而開放。
任何教育方式都有利弊之分。我們應以冷靜、理智的眼光審視當前的開放教學,切勿一味地追求“放”,更不能簡單地把開放教學與新課程的課堂教學等同起來。課堂教學應從特定的教學目標、教學內容、教學時空、教學對象等因素出發綜合考慮,確定是否選擇開放教學,開放程度如何,教師應對學生開放性學習活動提出哪些具體要求。只有這樣才能使開放教學做到放而不亂,活中求實,才能真正使開放教學收到實效,構筑起有效的課堂教學。讓我們擦亮雙眼,放眼教育前沿,讓學生充分享受開放的數學課堂,將開放式教學模式演繹得更加精彩。
作者單位:連云港市南巷小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