吉順斌
初中學生作文所表現出來的通病:或千篇一律,言之無物;或拾人牙慧,一味模仿;或無病呻吟,矯揉造作。究其原因,那是學生在作文材料上的“貧血”現象所致。眾所周知:在材料積累、題材選擇、思維表達的寫作三要素中,材料的積累是前提,是第一要素,缺少材料的作文猶如無本之木,無源之水,即便是“巧婦”也難為“無米之炊”,因此筆者以為:語文教育工作者與其一廂情愿地講授選材立意、布局謀篇,急功近利地訓練“限時作文”,倒不如重視學生主體,培養學生感受生活的能力,去尋找寫作所必需的“源頭活水”。正如著名教育家葉圣陶在《作文記》中所說:“作文要去尋找它的源頭,有了源頭,才會不息地傾注出真實的水來,這源頭就是充實的生活。”如何讓學生獲得豐富的直接和間接的生活體驗,筆者聯系多年的初中語文教學,從以下四個方面作出了探討:
一、關注立體社會,攝取寫作素材
社會是一個多層面的網絡,投射給學生以立體的生活。小到街談巷議、身邊瑣屑,大到國家大事、社會熱點,都可以成為訴之于筆下的素材。語文教師應培養學生觀察生活的習慣,感悟生活的匠心,敘寫生活的激情,特別是要引導學生走出自己狹小的空間,到更廣闊的天地里去尋找寫作的素材,感悟生活的真諦,從而激發作文的靈感,豐富創作的源泉,從而挖掘出生活的深層內涵。農忙時節,燃燒麥稈很尋常,反映的卻是農村人環保意識的淡漠;老年人騎電瓶車很正常,卻反映了他們融入快節奏的生活的激情;抗震救災帶給世人無限的感動,折射的是一個民族歷經磨難之后的堅強與守望;“三聚氰胺”事件全社會高度關注,體現了現代人追求健康生活方式的態度……學生一定要做生活的有心人,扎根于對生活仔細觀察和深刻理解,才能去偽存真,吹盡沙礫始得金。
二、創設多樣情境,豐富寫作素材
緊張的課程學習,使學生囿于“學校——家庭”兩點一線式的狹小的天地,對外面的世界知之甚少,常常造成認識的“短視”,表達的膚淺。學校組織的各種校園活動、公益活動、社會調查等則是豐富學生生活的主渠道,學校有責任有義務將這樣的活動課程化,創設各樣的情境,讓學生廣泛觸及生活的各個層面,從而豐富學生的閱歷。例如讓學生到野外踏青,吮吸春的氣息;參與農村勞動,體驗“粒粒皆辛苦”的艱辛;走進敬老院,感受孤寡老人對親情的渴望;訪問下崗職工,明白知識在競爭中的意義;參與社區服務,體味付出之后的幸福……學生在多樣的情境中真切地感受生活,品味人生的酸甜苦辣,心有所動,有感而發,寫出的文章自然是真情充溢、新穎別致。
三、拓寬閱讀途徑,貯存寫作素材
“厚積薄發”、“讀書破萬卷,下筆如有神”,這些古訓都指出了“閱讀─寫作”遷移的關系。現實生活中,學生的直接生活體驗畢竟是有限的,可以通過另外一條途徑——閱讀,來進行有效的互補。大量的有針對性、指導性、周期性的閱讀,特別是深層次的閱讀,為學生了解社會、感悟生活提供了一條便捷的途徑。筆者讓學生從閱讀中積累寫作素材的主要渠道有五:
薈萃本“不動筆墨不讀書”。讓每一位學生都預備一本“薈萃本”,要求每天堅持拿出20分鐘把閱讀過的書籍、報刊中的精彩片段或“新聞聯播”、“焦點訪談”中最有感觸的核心材料記下來,并做簡單點評。作文時,這些沉淀的記憶一旦被喚醒、激活,就可能為文章添上華彩的一筆。
集錦錄 組織學生開展“剪報活動”。按寫人、敘事、議論等專題,將剪報匯編成輯。這樣的集錦錄除了實用之外,更誘發了學生閱讀重點文章的興趣,更激發了學生積累素材的熱情與執著。
資料卡 鼓勵學生將一些零散的資料,如名言警句、成語典故、國際知識、街談巷議、趣聞軼事,以卡片的形式記錄貯存,并不時地將這些資料卡拿出來梳理歸類、品讀或有機組合分析,從中升華出新觀點、新見解。
活電腦 利用學生記憶力強的特點,推薦一些思想性強,藝術性高的時文美文,使其熟讀成誦,寫作時鮮活的形象、精湛的語言便在自己筆下汩汩流淌,自然得體。
交流會 每學期組織班級開展“讀書展評”活動,讓學生們將自己的讀書本、集錦錄、資料卡拿出來展示交流,通過互相品讀、評頭論足推薦各人“特色片段”、“精品一則”,開辟專欄,轉抄登載,互為觀摩,做到資源共享。
四、探究民俗風情,挖掘寫作素材
中國民俗風情異彩紛呈,充滿無限的生機和活力,教者應積極引導學生廣泛透徹地解讀民俗風情,在濃郁的民俗氛圍之中,汲取精華,增加內存,挖掘有益的素材。中國傳統節日衍生出許多習俗,如春節貼春聯、放鞭炮祈求平安幸福;清明掃墓、插柳寄托哀思;端午插菖蒲艾葉、戴香包、喝雄黃酒驅邪避疫;中秋拜月渴求團聚安康;重陽登高吃糕,期盼步步登高等等,這些習俗往往具有濃郁的地方風情,寄托著人們的美好愿望。教者要鼓勵引導學生走進生活,主動向長者了解民俗風情的由來,全方位參與節日活動的過程,在濃厚的節日氛圍中,享受親情的美好,體驗生活的多采,品味民俗文化的博大精深,對其中鮮活的題材進行整理、挖掘、豐富、提升,提煉出文化的精品,使之變成學生文學素養中重要的組成部分,成為寫作時豐富源泉之一。
實踐證明,只要我們正視學生作文實際,立足引導學生貼近生活,感受生活,挖掘生活;立足變小語文教學為大語文教學,變封閉的小課堂為開放的大課堂;立足帶領學生精讀博覽,廣為采擷,使“生活─閱讀─寫作”同步共振,相信作文教學的“方塘”里必然會呈現“天光云影共徘徊”的喜人局面。
作者單位:海安縣曲塘鎮雙樓中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