蒙 娟
初中《語文課程標準》要求“寫作要感情真摯,力求表達自己對自然、社會、人生的獨特感受和真切體驗”。因此,近幾年來,中考作文中的話題作文是主角戲。這類話題作文降低了作文的難度,放寬了體裁和題材,其主要目的就是讓學生有話可說,有話可寫。但從這幾年中考作文來看,真正的好作文并不多。因此,筆者認為除了學生的寫作技巧、語言積累匱乏和平時的課外閱讀量少之外,最主要是學生缺乏真情實感。面對這樣的現狀,如何豐富學生的情感體驗,寫好真實動人的話題作文呢?筆者認為應從以下幾個方面來進行:
一、引領學生從課文中感悟親情,關注平常生活中的美好情感
中學生的生活是豐富多彩的,很多小事中蘊含著豐富的情感與道理。這些道理在我們學過的感悟親情的名篇中數不勝數。如蘇教版九年級下冊的《臺階》中的父親,磨破草鞋、洗腳、踏黃泥……這些細節描寫了父親生活和勞動的艱辛:他為了造新屋和為了讓臺階高一些,干了一輩子,付出了青春、歲月和健康。又如莫懷戚在《散步》一文中描寫:我們一家人去散步,在走小路過程中我背著母親,妻子背著兒子,“好像我背上的同她背上的加起來,就是整個世界。”寫出了“我”作為一個中年人感覺到了責任的重大。這些描寫強烈地喚起學生的情感體驗,撞擊著學生的心靈。這些文章都源于作者真實的情感體驗,關注身邊的點點滴滴,把這些實實在在的人和事寫進文章中。這樣的小事在學生日常生活中實在太多了,但為什么學生沒有寫出真情?因為他們沒有真正體味這些小事所蘊含的情感。通過學習課文,我們可以讓學生從日常生活中去體驗,有時是一個眼神,有時是一個動作。有時是父母的叮囑,老師溫馨的話語,同學無私的幫助,都需要學生用心去體會,讓學生用平實的語言寫出來,讓學生懷著感恩的心體味這一份牽掛、關愛和友誼,這樣,學生寫作文時就會從平常積累的生活素材中尋找符合話題要求的內容,寫出有真實情意的文章。
二、引領學生學會觀察、關注自然,領會情景交融的寫作方法
我們知道觀察事物的方法是多種多樣的。學生既可以對一事一物做描述,也可以對整個自然現象作出評價。但我們要教會他們抬起頭仰望繁星滿天的星空,俯瞰廣袤的大地。讓學生觀察身邊的一草一木、一星一月、天氣變化……從而使學生培養成一個善于思考的人,去體味其中的情感、哲理,并及時把自己的體會寫下來,或積累在心中。這樣,教師就把學生引入新的學習情境,讓他們不但以“校園為課堂”,還要以“社會和大自然為課堂”。通過觀察,讓學生置身其中,見到了景物,聽到了聲音、嗅到了氣息,全身心投入情感體驗中。把這些對生活的感悟和思考化作生動而富有活力的語言,就能理解“一切景語皆情語”,讀懂了寫情景交融的“妙句”:李商隱的“春蠶到死絲方盡,蠟炬成灰淚始干”;岑參的“忽如一夜春風來,千樹萬樹梨花開”;毛澤東的“山舞銀蛇,原馳蠟象,欲與天公試比高”;蘇軾的“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間”……這些都是作者從自然現象中,體驗出了一種不同尋常的情感。把情和景融在一起,寫出了令人回味無窮的詩詞名句。
三、引領學生掌握閱讀名篇的方法,體味文章的語言和情感
我們知道在整個初中階段學習的名著(節選部分)只有六部,在教學時必須讓學生掌握閱讀名著的方法,也就是要掌握作品中三大要素(人物、故事情節、環境)和它的藝術性(藝術手法以及語言特色)。因此,在閱讀一篇名著之前,要對作者的生平、家庭背景、政治思想、生存狀況等應有所了解。明白了在這樣的背景下作者具有怎樣的情感,然后再細細品味句子和段落、全篇所蘊含的情感。如:閱讀《鋼鐵是怎樣煉成的》,就要知道奧斯特洛夫斯基的生平經歷,然后品味作品里最精彩的語句:“人最寶貴的是生命……當回憶往事的時候,他不會因為虛度年華而悔恨,也不會因為碌碌無為而羞愧……為人類的解放而斗爭。”
從中我們讀懂了“保爾的精神”——頑強、執著、奉獻、勇敢、奮進的人格操守。經過體味精彩的語言,學生不僅懂得如何把自己的情感融入到字里行間去,也積累一些名言警句,提高了文學素養,還可以讓這種情感體驗與學生作文緊密結合起來,讓學生的作文變得豐富多彩。
總之,要寫好話題作文,離不開情感體驗和科學寫作方法的訓練,教師平時應該要求學生關注生活,關注自然,讓狹小的課堂與廣闊的生活溝通起來;關注名篇,陶冶情操,提高語言感受能力,這樣,學生就能寫出清新自然、真情實感的好作文了。
作者單位:廣西省欽州市靈山縣中秀中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