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小京
《數學課程標準》明確指出:“數學教學要緊密聯系學生的生活情境,從學生的生活經驗與已有知識出發,使學生初步感受數學與生活的密切聯系”。生活是數學的源頭。因此作為數學教師應讓我們的數學教學滲透在社會生活的大課堂之中,把數學教學由課內向課外延伸,把課前、課中、課后的實踐活動有機地結合起來。
一、課前,深入生活,發現數學
使學生有更多的機會從周圍熟悉的事物中學習數學和理解數學,使他們體會到數學就在身邊,因此,在數學教學中,應注重讓學生在課前展開調查、收集、整理與將學內容密切相關的材料。
如:在教學“百分數的意義與讀寫”時,課前可以布置這樣的調查任務:找找哪些物體上有百分數?想想或請教別人這些百分數表示什么意思?這樣布置后,學生深入生活去尋找去發現,一方面通過預習了解了百分數的表現形式,另一方面又知道生活中有很多地方都用到了百分數。由于學生課前充分的調查,在教學時,學生的情緒異常高漲,紛紛匯報了自己調查的材料:酒瓶上寫有含酒精25%、衣服的成分標簽上寫有成分棉80%、洗衣粉包裝袋上有加量20%、報紙上說某城市的綠化率達25% ……
“生活”是學生學習數學的起點和歸宿,注重課前調查,既拉近了數學與生活的距離,激發了學生學習數學的興趣,又培養了學生的研究能力,感受到生活中處處有數學。
二、課上,憑借生活,認識數學
數學既然來源于生活,那么只有把數學融入生活中去體驗,去探究,才能真正意義上學會數學。這就要求我們在設計教學內容時,要將數學與學生熟悉或感興趣的生活問題有機地融合在一起,讓學生真切地感受到他們所學的內容是與當代社會、與人們的生活密切相關的,從而促使他們主動去探索,尋找解決問題的途徑和方法。
如:在教學“統計”時,可以播放這樣兩個情境:片斷1:學校食堂門外,午餐后學生接連不斷地把剩下的飯菜倒掉。一位學校食堂值日的學生,皺著眉頭,自言自語地說:“今天為什么有這么多學生倒剩下的飯菜呢?”
片斷2:學校食堂值日學生現場采訪就餐同學,了解倒掉飯菜的原因。采訪中,絕大多數學生反映,今天的蔬菜不合自己的胃口。這位食堂值日學生又皺著眉頭,自言自語地說:“這怎么辦呢?”
錄像中兩次出現食堂值日學生“皺著眉頭,自言自語”的場景,這很自然地提出了兩個問題,“今天為什么有這么多學生倒剩下的飯菜呢?”、“這可怎么辦呢?”,激發了學生期盼掌握解決問題的動機,誘發了學生探索問題的積極性。
又如:在學習加減法的一些簡便算法的時候,可以概括成四句話:多加了要減、少加了要加;多減了要加,少減了要減。對于這個算理的概括,看似十分的精煉,實則不然。一些學生在運用時常常出錯,究其原因,恐怕是規律的產生脫離了學生的經驗結構。如果我們換一種方法,從學生熟知的生活購物引入,比如:小方帶了185元錢,買了一支鋼筆用去98元。問:小方該怎樣付款?他還剩多少錢?學生有過類似的經驗,他們大都會說小方先付100元,營業員找回2元,他還剩(85+2)元。然后再將上述生活問題進行數學化即185-100+2,于是,對于185-98這類的簡便算法,學生掌握得就相當牢固了。
生活是數學的源泉,緊密聯系生活的“源頭性”的數學問題,學生才會樂于去探究,樂于去接受,憑借生活,能使我們的教學達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三、課后,融入生活,運用數學
陶行知曾說:“數學教師的首要任務是盡一切可能來發展學生解決問題的能力?!笨梢姟皢栴}解決”與數學教學有著密切的關聯。小學生通過課堂學習,能夠解決一些簡單的實際問題,但這些實際問題是經過數學處理的,只有把這些知識運用到實際生活之中,才能真正地內化。因此,應鼓勵學生融入生活實際,培養學生用數學的眼光去觀察、認識周圍的事物,用數學的概念反映和描述社會生活和生產中的問題,用所學的知識去解決實際問題。
如:在學習了圓錐的體積后,有一位學生提出:為什么我們常用的茶杯、油桶、水桶等容器,它們的底面大多做成圓形,而不做成三角形或方形呢?這個在生活中司空見慣的現象難道也有什么奧秘嗎?對此我讓學生運用已有的知識進行討論,第二天就有學生得出以下結論:棱長一定時,圓的面積最大,因此在高相等時底為圓形的物體相應的容積也較大,這樣設計是為了節省材料。從而使學生深切感受到實際生產和生活離不開數學。
讓學生融入生活,在應用中深刻理解和掌握數學知識,在應用中感受數學的魅力;在學習和生活中主動地運用數學。教師只有積極地創造條件,在教學中為學生創設生動有趣的生活問題情境幫助學生學習,鼓勵學生去發現生活中的數學問題,并解決問題,養成運用數學的態度。
總之,要想教“活”數學就必須努力挖掘生活與數學兩者之間的聯系,多出一些與生活有關的題,讓學生“活”學“活”用。
作者單位:江蘇省如皋市磨頭小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