韓 丹
摘要:以深圳職業技術學院2008級新生8個班級為實驗對象,應用新生班級適應訓練進行試驗,結果發現,新生班級適應訓練可以幫助高職新生增強適應新環境的能力、建立和諧的人際關系、加強班級凝聚力及集體榮譽感。實驗證明,團體輔導是高職新生入學教育可采用的有效方法。
關鍵詞:團體輔導;高職;新生;入學教育;實驗
新生入學教育是大學生全程教育的起點,目的在于使大學新生順利完成中學生到大學生角色的轉變,盡快適應大學生活。新生入學教育主要采取講座、報告等形式,對于幫助大學生順利適應大學生活起到了一定的積極作用,但由于教育面廣、對象分散、內容缺乏針對性,教育效果有限。目前,高校新生入學教育逐漸興起團體心理輔導。大量研究表明,團體輔導的方法能夠促進大學新生盡快適應環境和發展健康心理,是一種高效的方法。本研究將團體輔導應用于高職新生入學教育中,旨在有效提高高職新生的適應能力,全面提高高職院校大學生的心理素質。
對象與方法
(一)對象
以深圳職業技術學院2008級8個新生班級為試驗對象。參加輔導的學生整體上身體健康,情緒正常,無明顯心理障礙。開展輔導時間為入學后一周,時間為兩個小時。
(二)方法
以樊富珉教授新生入學教育的團體方案為藍本,根據我校學生實際,形成《相親相愛一家人——新生班級適應訓練團體方案》。
(三)評估工具運用
本次團體訓練時間為兩個小時。筆者贊同國外學者的觀點,認為行為或人格特質在短時間內難以有大的改變,因此,團體輔導前后測得的結果不會有顯著性差異。因此,輔導結束后,沒有運用SCL-90作為評估工具,而是分專業隨機抽取100名新生填寫《新生班級適應訓練團體成員調查問卷》,邀請輔導員填寫《團體效果評估表》,對團體輔導后班級的精神面貌、班級凝聚力、班級氛圍等因素進行評估。

結果
(一)《新生班級適應訓練團體成員調查問卷》調查結果分析
1.新生建立新的人際關系狀況。如表1所示,大學新生面臨維持已有人際關系與發展新人際關系的社交任務。問卷結果表明,團體活動為新生建立新的人際關系提供了平臺。不同性格特點的學生得以在寬松、活潑的氣氛中實現人際交往,達到在較短時間內完成“社交破冰”,并建立了初步的信任和美好的第一印象,進而實現人際關系的良性發展。
2.新生對新環境的適應狀況。如圖1所示,學生普遍感到,通過參加班級適應訓練提高了自身對環境變化的適應能力,擺脫了離家的孤獨和生活的煩惱。
3.新生個人發展和生活目標情況。如圖2所示,人際交往、學業、就業已經成為大學新生最關注的三大問題。同時也反映了大部分新生新的生活模式尚未建立,對于大學生活的規劃還不清晰,需要教師和高年級學生給予更多的關注和針對性的引導。
4.新生對班集體的印象、新生適應團體的收獲及建議。在問卷最后設置了兩個相應的開放式問題,用作質的分析。現將部分學生對班集體的印象摘錄如下:
A.我在這個集體中感受到了愉快、輕松、和諧的氣氛。
B.我們是相親相愛的一家人,我們的感情在摩擦中升華,我們在挫折中進步,我們在挫折中長大。我愛我家,我們大家都愛我們的家。
C.團體輔導使我們班級的氣氛特別好。大家在一起不感覺陌生,不感覺有物相隔,沒感覺有話難以啟齒。這種感覺只在我的小學低年級時有過,而后則一直久違。但現在,這感覺又重溫心田。
D.我變得自信和開朗,我現在越來越喜歡我們班,越來越喜歡我們班的同學了。
對于新生適應訓練的收獲,大部分學生認為除了玩得高興之外,認識和開始了解更多同學,學會了和人相處,增強了集體榮譽感和班級凝聚力。95%的學生認為活動形式很好,應該多舉行此類活動。

(二)輔導員對新生班級開展團體輔導效果的評估
圖3說明新生班級適應訓練完全達到了促使新生相識的目的。而在短時間內提高人際溝通技巧、增強自信以及進行大學生活規劃的效果并不明顯。這與前面團體成員的調查結果基本一致。班級團體凝聚力評價為“冷漠、懶散”的比重占17%的班級和輔導員班風評價“及格”的班級為同一個班級(見圖4)。進行深入研究發現,該班個別學生已經形成了非正式組織,因此,在團隊合作方面存在很大問題。而這是短短的兩個小時的新生適應訓練所無法解決的。這也驗證了目前學者們的共識:團體輔導對普遍性的問題有效,對于深層次的個人問題則無能為力。
(三)團體指導者的評價
作為班級新生適應訓練的指導者,筆者在帶領團隊的過程中很清楚地看到團體成員的成長變化過程。從剛開始學生的拘謹、好奇、防御,到逐漸的坦誠、熱情、投入及開放,班級氣氛從沉悶逐漸變為溫馨、和諧,班級成員之間由陌生、疏遠,逐漸變為友好和團結。尤其是當大家合唱《相親相愛一家人》手語操的時候,學生體驗到了溫暖、快樂的集體的力量。團體可以激發來自我們心底最溫馨、最溫暖的情感。
討論
在適應新環境方面,班級適應訓練可給予新生更多的歸屬感。大多數學生第一次離開家門,第一次過集體生活,第一次處理自己的事務,有諸多不適應。而在團體訓練過程中,通過交流,學生之間可以發現共同的問題和共同的話題,在心理上就會消除孤單感。同時,他們會發現同齡人有很多自己可以借鑒的適應環境的方法和技巧,有助于在環境適應方面找到改進的方向和方法。
在處理人際關系問題上,班級適應訓練可使新生交往的主動性更強,人際關系更和諧。借助班級適應訓練,新生彼此坦誠相待,感受到接納和寬容,并建立了初步的信任,進而實現人際關系的良性發展。
在處理個人與集體的關系上,能夠樹立更強烈的團隊意識。班級適應訓練始終以團體作為活動的主體,以團體活動作為輔導的有效載體,各項活動的設計使每個學生只有借助于別人的幫助和支持才能完成,使他們深刻體會到“團結就是力量”、“一個好漢三個幫”的道理,使學生更能接納團體、融入團體,并學會如何發揮自己的能力為集體增光添彩。因此,班級適應訓練是一種加強班級凝聚力和集體榮譽感的有效途徑。
結論與建議
(一)結論
第一,班級適應訓練可以幫助高職新生增強適應新環境的能力、建立和諧的人際關系、加強班級凝聚力和集體榮譽感。第二,班級適應訓練時間較短,在提高人際溝通技巧、增強自信以及進行大學生活規劃方面的效果并不明顯。第三,班級適應訓練對于深層次的個人問題顯得無能為力。對個別有心理障礙的學生需轉到學校心理健康中心接受個別心理咨詢。
(二)建議
1.對領導及有關部門的建議。把班級適應訓練作為新生入學教育的重要組成部分。定期對輔導員、助理輔導員進行團體輔導的專業培訓及督導,提高他們團體輔導的專業技術和能力。新生班級適應訓練有較強的時效性,實踐證明,新生進校時間越短,訓練效果越好。因此,建議今后的班級適應訓練盡量在新生入校一周內完成。
2.可嘗試由朋輩輔導員擔任團體領導者。目前,雖然很多學校都開展了團體輔導,可由于學校心理咨詢資源的不足,受益的只能是少部分學生,而且次數少、時間短,效果不易鞏固。我校每年培訓朋輩輔導員幾百名,他們都受過團體輔導的正規培訓。同時,新生班級適應訓練的難度不高,如果讓學校朋輩輔導員都成為班級適應訓練的指導者,既可以解決學校心理咨詢資源的嚴重不足,又可以讓新生在入校最短時間內開展班級適應訓練,真正達到良好的訓練效果。
參考文獻:
[1]樊富珉,王冰.優化大學生心理素質、培養全面發展的人才[J].清華大學教育研究,1999,(2).
[2]樊富珉.團體心理咨詢[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
[3]漆小萍,唐燕,等.高校學生事務管理[M].廣州:中山大學出版社,2005.
[4]魯揮,何憲平,黃信全,邢國榮,李佳敏,黃霞麗.襄樊市高職學生心理健康狀況比較研究[J].襄樊職業技術學院學報,2006,(11).
[5]呂久燕.高職學生心理健康狀況調查分析[J].遼寧教育行政學院學報,2006,(10).
[6]鄢呈玥,蔣宇.團體輔導在大學新生心理健康教育中的運用初探[J].社會心理科學,2007,(22).
[7]阮莉.團體工作方法在新生入學教育活動設計中的運用[J].漳州師范學院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8,(2).
[8]陳桂菊.朋輩互助模式在大學新生輔導中的運用[N].中國社會報,2007-07-26.
[9]劉瓊珍.班級團體輔導對高職新生心理健康的影響研究[D].武漢:華中師范大學,2007.
作者簡介:
韓丹(1978—),女,內蒙古鄂爾多斯人,深圳職業技術學院講師,研究方向為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與心理咨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