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 梅
摘要:課堂心理環境對課堂教學效果的影響作用已被眾多研究證明。本文試圖從討論其定義及重要性開始,結合教學實例詳細論述開放、全面參與、探究合作、以學為主和多樣互動等五條原則,探索創建積極的英語課堂心理環境的有效策略。
關鍵詞:大學英語;積極的課堂心理環境
課堂心理環境的定義及重要性
所有的教學活動都是在特定的環境中進行的,教學環境作為一種特殊的社會環境,在個體發展過程中所發揮的巨大作用越來越引起人們的重視。尋求改善教學環境的途徑和方法,探討形成良好的教學環境的標準和策略,已成為近幾年教學改革研究的焦點。
澳大利亞著名的教學環境問題專家弗雷澤(Barry J. Fraser)對教學環境概念進行了界定,他認為教學環境是課內各種因素的集合,是由課堂空間、課堂師生人際關系、課堂生活質量和課堂社會氣氛等因素構成的課堂生活情境,認為教學環境就是課堂環境。課堂環境又叫班級環境或課堂氣氛,是課堂內影響教學效果的各種物質和精神因素的總稱,分為課堂實物環境和課堂心理環境。后者是指學生或教師對所處的班級或課堂的知覺或感受,包括教師和學生的態度、教學策略和課堂活動等。相對于靜態的實物環境,課堂心理環境是一個動態的環境。
有學者認為,構成教學心理環境的因素十分復雜,包括:(1)人際環境,如同伴關系和師生關系;(2)集體氣氛,如班風和校風;(3)教學氣氛,主要包括課堂教學過程中師生的心境、態度、情緒和課堂秩序;(4)個體心理因素,主要表現為個體心理發展水平、個性特征、動機和抱負以及焦慮水平等對教學活動的影響。
課堂心理環境是課堂教學活動賴以進行的基本條件之一。從一定意義上講,教學活動的成敗與課堂心理環境的優劣息息相關,不同的課堂心理環境會把教學活動導向不同的境界和水平,產生不同的教學效果。美國人本主義心理學家羅杰斯(Carl Ransom Rogers)認為,人都有優良的潛能,都有成長與發展的天性,只要條件許可,都可以發展成為個性健全,富于創造性的人。教育的作用就是創設一個寬松、自由、平等的學習環境,讓學生成長的天性自然地流露出來,主動地發展自己的潛能,創造性地進行學習。如果學生能處在個人需要得到基本滿足的環境中,就能進行得體的行為和有效的學習。
綜觀國內外關于課堂心理環境的研究,其重要性越來越受到關注,研究也越來越深入。課堂心理環境與學生的學業成績的關系是研究最多的領域。高斯威齊瓦(Goh.Swei Chiew)于1995年研究了小學數學課堂心理環境與學業成績的關系,結果發現課堂的凝聚力越強,學生的成績就越好;學生感受到的沖突越多,其測驗分則越低。李秉德教授在國內教學論研究領域是最先倡導和推動教學環境研究工作的人,他在《教學論》一書中闡述了教學環境的重要性。
通過問卷調查和訪談發現,大學生喜不喜歡上英語課,除了個人因素外,與課堂學習氣氛有直接關系。61%的學生認為如果課堂氣氛輕松自由,他們會積極參與討論,愿意使用英語交際;73%的學生希望課堂學習氣氛更寬松、更自由,給他們更多的機會發言和討論,不喜歡教師點名回答問題,不喜歡教師照本宣科,進行滿堂灌,希望課堂學習方式多樣化、現代化、多媒體化,希望通過生動形象有趣的方式學到新知識。調查還表明,課堂心理環境的優劣也直接影響到學生的心理感受,影響到學生學習的參與積極性,進而影響到學習效果。要創設一個能使學生更積極主動、更有效參與學習活動的積極的課堂心理環境,就必須改變傳統的課堂,采用有效的教學策略,消除不良影響因素,創建一個真正充滿生命力的課堂,使學生的情感和學習都達到最佳狀態。
創建積極的課堂心理環境的五條原則及現實應用
結合調查結果和相關的理論研究,針對高校大學生的特點和實際教學資源,我們提出了創建積極英語課堂心理環境的五條教學原則(見圖1):

(一)靈活開放原則
開放性教學必須在教與學上實施全方位、多角度的開放。首先要實現教學時空的開放,突破封閉的傳統教學,積極構建以現代信息技術為基礎的教學時空;課堂教學過程應該是一個開放的空間,每個人都有機會參與活動,有機會表現自我,學生在教學過程中的心態是輕松自由的、不受拘束、不受壓抑的。其次要實現教學方法的開放,不斷改革傳統教學方法,實施新式的教學方法,如引導教學法、任務型教學法、問題探索法等,為學生學習潛能的開發提供土壤和氛圍,激發產生創新意識和創新能力;教師在教學內容的把控上要具有靈活性,賦予教材以廣闊的現實背景,提高教材的開放度,不拘泥于固定教材,要善于拓展思路,旁征博引,與實際生活相結合;在課堂教學活動設計上要靈活多變,善于根據具體授課內容和教學目標設計活動,采用多種教學方法吸引學生的注意力,激發學生學習的興趣。再次要實現在教學評價上的開放,由單純的知識評價向知能并舉的全面素質評價轉換,評價方法由形成性評價取代終結性評價,評價主體也由教師向全員評價轉化。通過對比發現,積極開放的課堂環境相較傳統的課堂環境具有明顯的優越性(見表1)。
例如在教授《新編實用英語》第一冊第5單元“Weather Forecast(天氣預報)”時,教師提前布置任務,把學生分成小組,抽取不同任務,進行課前準備,有的動手做天氣預報的圖標,有的模仿中央一套天氣預報員進行中文播報,有的上網去下載現實中英語天氣預報的場景,更有的大膽嘗試用英文播報,大大提高了教材的開放度、教學的靈活性以及學習的有效性。
(二)全面參與原則
傳統的英語課堂教學多是以教師為主體,授課內容偏重于文章結構分析、語法學習和難句理解等,滿堂灌的授課形式很容易使學生產生抵觸情緒,而單一的內容和千篇一律的講解也讓學生感到枯燥乏味,不能有效啟發學生的思維,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和主動性。要改變現狀,必須采用先進的教學理念、嶄新的教學模式、前沿的教學資料和新鮮的教學方法,更重要的是鼓勵學生全面參與到教學活動中來,為學生的全面參與創設一切條件?!叭鎱⑴c”在內容上包括學生的情感參與、認知參與和行為參與,在方式上包括學生腦、口、手、心等身體的全面參與。要積極開展研究性學習和社會實踐活動,鼓勵學生拓展學習領域,走進生活,或上網、或調查、或討論,通過自主探索或合作學習解決問題。總之,學生不再是聽眾和觀眾,而是活動的主角,舞臺的演員。
例如筆者在教授《Education》章節時,先提供幾個熱門話題讓學生談論,激發其學習興趣,然后把全班同學分成8組,每組6個人,由學生推薦或自薦產生組長,然后分工合作,有人負責朗讀課文,有人負責翻譯句子,有人教新詞難句,還有人專門負責回答其他同學提出的問題,大家各司其職,共同探討,集思廣益,有的寫有的說,還有的翻書查字典,更有的通過手機上網查資料,課堂氣氛極其活躍,全班學生都融入參與到了學習活動中,教學效果有了很大提高。
(三)探究合作原則
根據美國社會心理學家馬斯洛(Abraham H. Maslow)等人的研究,一般認為學生眼中積極的課堂心理環境包括與教師之間積極的人際關系;有意義、富有挑戰性的學習方式;單獨學習的機會以及與其他同學合作的機會。根據艾莫(Emmer)等人的研究,一般認為教師希望的積極的課堂心理環境包括:人身安全的環境、學生之間的合作以及師生之間的合作。這都與高校教育的目的恰好相符,其中之一就是要培養學生的創造力、探究力以及合作精神。所以,積極有效的課堂教學要為學生的個人探究、合作研究創設條件和途徑,鼓勵學生參與到創新性活動中,鼓勵學生積極與他人合作、交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