應佩瑤
【摘 要】學生只有在學習動力充足的情況下,學習的效果才會明顯。故而在教學中教師要千方百計地激發學生學習的內在動力,提高對知識學習的興趣。針對學生學習動力不足的情況,在教學中通過積分賽的形式激勵學生的學習動機,著力為學生創設成功參與的機會,培養競爭意識和集體榮譽感,不斷使學生體驗成功的愉悅,從而樹立信心。
【關鍵詞】學習 動力 積分賽 興趣 競爭 合作
一、問題的提出
在以升學考試為目的的“應試教育”的影響束縛下,傳統的課堂教學把本應豐富復雜、變動不拘、具有生命活力的課堂教學過程簡約為特殊的認知活動,它既忽視了作為每個獨立體、處于不同狀態下的教師與學生在課堂教學過程中的多種需要與潛在能力,又忽視了作為共同活動體的師生群體在課堂教學活動中雙邊、多向、多種形式的交互作用和創造能力。它導致課堂教學變得機械、沉悶和程式化,缺乏生氣與樂趣,缺乏對智慧挑戰的好奇心和刺激感。
同時現在是獨生子女時代,孩子成了家庭的中心,許多該孩子做的事父母都包辦代替,孩子的要求往往不需要通過努力就能輕易的滿足。父母包辦過多,使孩子喪失獨立性和生活自理能力,喪失斗志。在學習上主要表現為孩子喪失了主動性的刻苦精神,缺乏意志力,堅持性。在學習上稍微遇到一點困難就退縮,直接影響學習成績的提高。
二、對“積分賽”貫穿學生學習始終的全面認識
德國著名教育家第斯多惠說過:“教育的藝術不在于傳授知識和本領,而在于激勵、喚醒和鼓舞。”教師在激勵學生的學習動機時可以通過以下的途徑:(1)激發和維持學生的求知欲和好奇心;(2)設置適合的目標定向,使學生獲得成功體驗,鼓勵學生的自我強化;(3)科學運用獎與罰。
受此啟迪我在自覺轉變教育思想的同時,構建起新的課堂教學觀,同時將“積分賽”模式貫穿教學的始終,從而激發了學生的積極思維和學習的熱情,使學生的主體意識在教學活動中得到了充分的發揮,使學生始終處于積極進取態勢,開發潛能,不斷超越自己。我認為,在科學教學中大膽引進“積分賽”模式意義與效果有如下。
1.寓賽于樂,令學生高效率,輕松愉快地學習新知識
“積分賽”是激勵機制在科學教學中的一種創造性的運用,它能變沉悶的封閉式課堂教學為生動、活潑的開放式課堂教學,始終讓師生處于和諧融洽的合作關系之中;極大地調動學生的積極情感;滿足學生合理的創造欲,表現欲和活動愿望等心理需求,從而使其主體作用得以充分發揮。
2.培養學生終生受益的必備的競爭意識、合作精神
當前我們正處于一個科學飛躍發展的時代,21世紀呼喚具有競爭意識的創造型人才。“積分賽”貫穿于科學教學始終,能為學生提供相互學習、團結協作、朝氣蓬勃、公平競爭的環境;能鼓勵他們滿懷信心,掃除障礙,克服困難,提高自我解惑能力;能引導他們正確認識競爭的殘酷、奮斗的艱辛及成功的喜悅,最終形成積極自覺的、獨立創造的、持久良好的學習習慣。
3.減輕學生的學習負擔,提高學習效率
科學是一門綜合學科,它涉及大量的自然科學知識,包括生物、地理、物理、化學。知識面覆蓋廣,需要掌握的知識條目很多,其中有一部分知識有相當的難度,比如物理部分的電學、光學、化學部分的酸堿鹽等。掌握知識既需要大量的記憶,同時也需要具備一定的理解能力、邏輯推理能力和動手能力。使許多缺乏心理準備的學生出現兩極分化。而“積分賽”能把學生的聽覺、視覺、動覺器官全面地調動起來,降低了學習難度,使他們變被動地、消極地接受知識為主動、積極、自覺自愿學習的意識,提高學習效率。
三、科學“積分賽”模式
(一)分組
把學生按學習水平分到不同的等級和小組中,作為積分賽的團體。具體的方法是:根據上學年期的科學成績按“之”字形分成7個組,6個級別。每個小組中含有不同學習層次的同學,每個級中的7個同學是學習水平是在同一層次的。
(二)競賽內容
A:新課前復習競賽模式。
B:課后鞏固競賽模式。
C:作業競賽模式。
D:知識點測驗競賽模式。
E:實驗競賽模式。
(三)積分的計算
1.測驗競賽模式
(1)每組中的6位同學按成績排出相應的1—6名,第一名得6分積分,然后按名次依次遞減,最后一名得1分。
(2)毎級中的7位同學按成績排出相應的1—7名,第一名得7分積分,然后按名次依次遞減,最后一名得1分。
(3)毎個小組算出平均分,按平均分的高低排出1—7名,第一名的小組毎位同學得7分積分,然后按名次依次遞減,最后一名的小組毎位同學得1分。
(4)把上述三項分值相加就可以算出在該次測驗競賽中每位同學的積分。
2.其他競賽模式
新課前復習競賽、課后鞏固競賽模式、作業競賽的積分計算都以小組為單位,貫穿毎一天,只要該小組的所有成員能完成該項競賽的內容,小組中的毎位成員都可以得到1分的積分。如果小組中有任何一位成員沒有完成該項競賽的內容,則小組的所有成員都得不到相應的積分。
實驗競賽按小組完成實驗內容的快慢,以及準確程度評出1—7名,第1名的小組毎位成員得7分積分,然后按名次依次遞減,最后一名得1分。
所以競賽的內容包括學生課內、課外學習的方方面面,貫穿在學習的始終。毎一項競賽都會算出學生的相應的積分,然后把整個學期中學生每一次的競賽的積分相加就是該學生的總積分。
(四)獎罰措施
1.在學期結束時按總積分,排定名次,獎勵前10名的同學。
2.毎一級中積分第一名的同學也可以獲得相應的獎勵。
四、積分賽的效果
多彩的競賽模式貫穿于課堂內外、教學始終,究竟會給學生的學習帶來哪些變化呢?下面以實驗競賽模式為例,了解其在激勵學生學習方面的所帶來的神奇效果。
實驗競賽:科學是一門以實驗為基礎的學科,實驗是科學學習的一個重要方面。但是現在的學生普遍動手能力不強,尤其是女同學對實驗有畏懼的心理,經常在實驗室充當“看客”。通過實驗競賽在很大程度上改變了這種狀況。
比如在“滑動變阻器使用”的實驗中,設計了如下的競賽規則:首先同組的同學共同學習、討論滑動變阻器的使用方法。然后每個小組分6次各派出一位同學同時進行滑動變阻器的連接實驗,并進行記時,把同一小組的6位同學的時間相加算出各小組的用時,按時間的快慢,同時結合實驗中出現的失誤排出7個小組的名次算出積分。在實驗競賽中,人人都要參與,毎個同學的成敗都關系到小組的成績,所以在小組討論、學習時間里,互幫互學、主動關心他人的動人場面出現了。為了讓基礎差動手能力差的同學能又快又好的完成任務,基礎好的同學主動幫助他們學習變阻器的連接方法,及時糾正出現的錯誤。每個同學都在這寶貴的時間里熱情的參與,積極的動手。比賽開始了,同學們一個接著一個快速而又準確的完成變阻器的連接任務,唯恐自己慢了或錯了給本組的評分拖后腿。在一節實驗課中,全班所有的學生都站起來完成了一遍變阻器的連接,同時觀看了5遍其他同學的連接,當了5次評委。無論是在小組討論、學習時間里,還是在比賽階段,學生始終都是保持高漲的熱情,全身心地投入比賽。不知不覺對實驗的恐懼感消失了,動手能力增強了。同時培養了學生的動手能力以及他們的競爭意識、合作意識和集體榮譽感。
通過這幾年“積分賽”在教學中的實施,極大的激發了學生的學習動力,增強了學習的主動性。同時使學生在獲得書本知識的同時懂得競爭與合作,從而增強自信心和集體榮譽感,增強獨立性和自我發展能力,最大空間地發揮自主的創造潛能。
(作者單位:浙江永康實驗學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