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在普通高等院校戰略管理中,學校發展規劃作為一種系統的管理方式已經得到廣泛的運用。由于高等職業院校發展時間較短,又處在由外延發展向內涵發展的轉型期,因此,自覺運用當代教育管理理論中關于學校發展規劃的觀點,引領高職院校的轉型,就顯得十分必要。
關鍵詞:發展規劃;高職院校;轉型
近年來,隨著我國社會發展對高素質技能型人才需求的不斷增長,黨中央和國務院高度重視高等職業教育事業發展,相繼推出一系列政策和舉措,推動高等職業教育規模得到了快速發展。從1999年到2006年,我國高職教育規模得到迅速擴大,到2006年底,獨立設置的高職院校數量為1147所;高職院校招生人數為293萬人,超過了普通本科招生人數;在校生人數為796萬人,接近普通本科在校生人數。高等職業教育占據高等教育“半壁江山”之譽,已經名副其實。然而,對照現實要求和世界先進國家的情況,我國高職院校還需進一步深化辦學理念,明確辦學方向,轉變辦學體制,即實現由規模擴張向內涵發展的轉型。這種戰略性的轉型,絕不是一時一事的改變,而是一種事關大局的整體性革命。要實現這樣的轉變,正如美國學者伯頓·克拉克(Burton R.Clark)所說,是建立一所“創業型(Entrepreneurial)大學”的過程。高職院校要實現這種實質性的轉變,必須要有明確的戰略指導,以發展規劃引領學院內涵發展不失為是切實有效的途徑。
當代教育管理理論視野中的發展規劃
要理解學校發展規劃的內涵,首先要了解“規劃”的意思。在《辭海》中,規劃亦作規畫,是謀劃、籌劃的意思,后來亦指較全面、長遠的計劃。在現代管理學的計劃理論中,規劃是計劃中的一類,一般是指具有戰略性的比較全面的發展計劃,是指導一個組織在一定時期的發展藍圖。在英文中“計劃”和“規劃”兩個詞均用“Plan”來表達,但就現代學校管理活動中“規劃”所發揮的作用而言,已明顯超出“計劃”作為一種管理活動或環節的傳統定位,而是不斷演變成提高學校效能和教育質量的一種重要的管理創新策略,它已成為更具前瞻性、綜合性,涉及管理行為等相關活動和過程的一種謀劃或策劃的概念。因此,學校發展規劃既是學校管理的一種重要手段,又是提高學校教學質量,實現共同體戰略意圖的一種重要手段。對于發展規劃的理解,有以下幾種觀點值得關注:
第一,學校發展規劃應具有戰略性的思維。戰略性思維是組織長遠、宏觀目標的過程,它能夠使人們擺脫日常的管理事務,得到一種有效應對內、外部環境變化的觀點和思路。盡管學校發展規劃既包括戰略性規劃,也包括具體的操作性計劃。但具體的操作性計劃必須符合學校長期的發展方向,與戰略規劃取得協調一致才能產生良好的效果。因此,以戰略性思維為指導,是保證學校發展規劃科學性的前提條件,也是實現學院健康發展的重要保障。
第二,學校發展規劃是一種動態開放的過程。學校發展規劃不是“為規劃而規劃”,它強調的不僅僅是靜態的規劃文本(Plan)的產生,更應關注動態的規劃實施和評價過程(Planning)。理論界一般將發展規劃簡要地描述為四個階段:第一是評價階段(Assessment),主要是學校收集信息、分析信息,從而對目前現狀進行客觀評估;第二是制定規劃(Planning),確定學校要努力的目標、戰略和各項政策措施;第三是實施階段(Implementation),規劃的執行是計劃文本轉化為現實的過程,其間要依賴全體師生員工對規劃的理解,忠實地完成工作職責;第四是評估階段(Evaluation),檢驗學校規劃實施是否成功,與規劃確定的目標是否相符。上述四個階段僅僅是規劃的一個循環周期,它是一個開放且不斷螺旋上升的過程,推動著學校的發展。
第三,發展規劃應該共享價值和愿景。大多數學校發展規劃要求共享學校成員原有的愿景或通過外界的力量形成組織的愿景。正如彼德·圣吉(Peter.Senge)在《第五項修煉》一書中所言:“共同愿景也是組織中人們所共同持有的意象或景象,它創造出眾人是一體的感覺,并遍布到組織全面的活動,而使各種不同的活動融匯起來”,“如果沒有一個拉力把人們拉向真正想要實現的目標,維持現狀的力量將牢不可破。愿景建立一個高遠的目標,以激發新的思考和行動方式”。因此,為了形成強有力的愿景和價值追求,學校發展規劃的制定就應該采取以“價值取向”為基礎的方式,即將組織成員的共同價值取向通過自下而上的方式凝練成為組織發展的愿景。
第四,并不存在“放之四海而皆準”的發展規劃。學校如同一個小社會,每個學校都有其自身特點的社會背景、發展歷史、學校領導、師生員工。所有這些元素不僅在學校的改進中扮演著重要的角色,而且在學校選擇最適合自己的發展規劃時占有重要的位置。因此,學校根據自身的特點,如組織信仰、風俗習慣、精神狀態、文化背景等等,制定一個符合學校自身狀況的發展規劃,是學校改進獲得成功的前提條件。否則,貌似合理科學的發展規劃,也只能成為一種光彩的擺設。
上述觀點之間的聯系,可以用概念圖表示:

以規劃引領高職院校轉型發展的原則
以發展規劃為手段,推動學校的發展已經成為中外教育管理界的共識。但發展規劃和學校發展之間并不存在必然的聯系,為了使發展規劃真正發揮引領學校發展的作用,現根據以上觀點和全國高職教育發展現狀提出以下原則:
第一,制定規劃要上下結合,全員參與。要使學校規劃發揮出較好的作用,一方面,制定的規劃要具有良好的前瞻性,符合社會、學校的客觀實際及事物發展的規律;另一方面,要使學校所有相關人員參與到其中,理解、認同和支持學校的規劃,使規劃的實施具有堅實的群眾基礎。而目前高職學院的規劃制定過程,往往是主要領導確定思路,規劃部門研究寫出文本,教職工代表大會表決通過。如此制定的規劃與學校實際結合不夠緊密,規劃制定和執行缺乏廣泛的群眾基礎,實施過程將受到阻礙或產生消極效果。
第二,學校發展規劃的制定要重在實施。如上所述,發展規劃是包含評價、規劃、執行、評估四個階段的動態開放過程。按照政府教育行政管理部門的規定,從全國高職院校的現狀而言,大多數高職學院都有五年期的戰略規劃。但是,大部分學校只把發展規劃當作“抽屜文件”,文本形成就萬事大吉,并不去考慮怎樣實施、調整和自我評價,規劃文本和實際工作并沒有直接的聯系。這樣的“文本”式規劃,無助于學校教育實踐的改善,只能浪費制定規劃所消耗的時間和精力。
第三,規劃要突出優先發展的重點項目。每個學校的資源是有限的,只有將有限的資源投入到事關學校發展大局的重點項目,才能發揮整體優勢,形成學校的辦學特色。高職院校以培養高素質技能型人才作為自己的辦學目標。因此,確立規劃時所依據的重點是:適應社會需要設置專業,建立以能力為本位的課程模式,培養具備理論和專業實踐能力雙重素質的教師隊伍,建設實戰型的實訓基地。這是一種著眼全局、意在長遠的戰略思維。只有抓住這些戰略重點,將資源積聚到這些項目的建設上來,學校才能真正形成核心競爭力。
第四,規劃要有自己的特色和清晰的定位。不同類型的高校應該有不同的發展理念和發展目標。但是,很多高職院校對自己的社會背景、師生特點、文化傳統缺乏深入的分析和判斷,規劃內容和目標缺乏自身特色。規劃是否產生積極的效果,一個很重要的因素是該學校的發展規劃是否符合和適應組織的實際情況。因此,制定反映學校自身特征的發展規劃是以規劃引領學校發展的重要保證。
世界上并不存在學校改進的標準化模式。同樣,發展規劃也只是所有這些方式中的一種,會不會產生有利于學校改進的效果,關鍵在于能否靈活機動地加以運用。
參考文獻:
[1]伯頓·克拉克.建立創業型大學:組織上轉型的途徑[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3.
[2]陳建華.作為發展過程的學校發展規劃[J].教育發展研究,2004,(11).
[3]趙江.高校如何科學制訂和實施規劃[J].中國高等教育,2005,(3).
[4]楚江亭.學校發展規劃:內涵、特征及模式轉變[J].教育研究,2008,(2).
[5]范利仁,王明海,孫百鳴.科學發展觀指導下高職內涵發展模式構建探析[J].中國大學教學,2007,(12).
[6]黃成夫.職與技并重是高等職業技術教育內涵發展的關鍵[J].職教論壇,2008,(7).
作者簡介:
邵慶祥(1964—),男,浙江建德人,教育學碩士,浙江經濟職業技術學院副院長、副教授,研究方向為高職教育理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