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立國 畢鳳奎 王旭東
摘要:通過調研,提出高校后勤人本管理、科學管理和信息化管理的初步構想,并探索信息化管理的發展趨勢。
關鍵詞:高校后勤;人本管理;信息化管理;文化后勤;數字化后勤
隨著高等教育管理體制改革的快速推進及高校后勤社會化改革的不斷深入,高校后勤管理者必須轉變觀念,提高管理效率和服務水平,建設人本管理和科學管理的文化后勤、數字化后勤和信息化后勤,改進和完善工作方法,以滿足當前高等教育對后勤保障提出的高水平要求。
高校后勤人本管理
和信息化管理的含義
胡錦濤同志提出深入貫徹落實科學發展觀,關鍵是要深刻理解并牢牢把握“以人為本”這一科學發展觀的核心。高校后勤改革和發展也要將“以人為本”這個核心納入到后勤管理中去,以科學管理來提升高校后勤的服務水平。以人為本的管理,就是以有效激發人的潛能、最大限度地調動人的積極性為核心,以做好工作、完成任務、實現目標的科學化管理。后勤管理的基本任務包括:為師生員工提供全面優化的后勤服務,以服務育人的理念展現現代大學的辦學宗旨。要完成上述基本任務,就必須調動人的積極性和創造性。也就是說,作為學校工作的重要組成部分,后勤管理同樣需要堅持以人為本的發展思路。
在信息化社會中,搞好高校后勤離不開信息化管理。高校后勤引入數字發展模式,建立信息化管理平臺,無疑為后勤企業運轉效率和效益提高提供了最大的保障。高校后勤的信息化管理,就是將各種信息管理系統與后勤服務的各個分支有機結合,使高校師生得到更快捷、更舒適的服務。通過這種優化了的服務,進一步體現以人為本的管理理念,將以人為本和信息化建設融合在一起,使高校后勤管理水平不斷得到提升。
建設具有人本管理理念的后勤信息化平臺的意義和效果
高校后勤部門作為實現高等學校內部教學、科研、管理和生活正常運轉的保障部門,必須滿足高校的教學科研工作、師生員工生活等不同方面的服務需求。在現代通信技術、計算機網絡技術、自動控制技術快速發展的今天,計算機和網絡得到了日益廣泛的應用,高校后勤應向建立在計算機網絡基礎上的信息化、智能化、便捷化的“一站式服務”發展,為高校后勤實現“數字化校園”的目標努力。在高校后勤進行信息化建設的同時,要積極依托高校的人文環境和教育文化氛圍,將以人為本的科學管理理念納入后勤工作的整體規劃中去,形成適應社會化發展的高校后勤管理平臺。
所謂具有以人為本科學理念的后勤管理平臺就是要將分散的、孤立的信息匯總處理形成管理信息鏈,將后勤工作由粗放型、經驗型的管理轉變為高質量、高效率、高水平的管理。越來越多的高校認識到后勤信息化建設是規范工作流程和保證服務質量的有效手段,信息化建設也是提高管理工作效率、降低運行成本的客觀要求。從一定意義上講,建設具有以人為本科學理念的信息化數字平臺,是高校后勤自加壓力、提高工作標準、練好內功、強化管理的體現。從實踐中看,建立以人為本的后勤信息化平臺能夠有效提高管理水平和服務質量,提高效率,降低運行成本,有力地增強后勤綜合保障能力。
建立具有以人為本科學理念的后勤信息化平臺效果是顯著的,其著重體現在下述幾個方面:一是提高辦公效率,實現資源共享,后勤公共資源和各種信息可以通過信息平臺統一調用。如設備使用情況、人員情況、財務情況、各種需要共享的信息和匯總的報表等等;分散在各個部門上報和待審批文件均在管理者的計算機上完成,管理者對工作檢查和安排將不用事必躬親。二是體現了以人為本的科學理念,做到開源節流。信息化技術的應用,可以實現成本細節管理,使成本管理深入到細節,如餐廳售飯流程細節管理、車隊用車成本管理等,將以往因過于繁瑣、不計成本的環節納入了規范管理范圍。三是增強了監督考核的科學性,提高了聘用人員素質。對部門和員工的績效考評由原來的定性管理轉變為量化管理,對后勤聘用人員的條件提出了新要求,由此帶動了人員素質的提高。四是通過引入以人為本的理念,利用高校的人文環境和文化氛圍,將后勤管理從經驗管理、制度管理逐步上升到系統管理、文化管理。
高校后勤管理信息化平臺的系統規劃
具有以人為本科學理念的高校后勤信息化建設包括兩個方面的內容,即后勤文化建設和管理控制數字信息化。其首要任務就是做好大系統的整體規劃,完全以高校后勤的管理和服務體系為中心進行。作為社會化管理、企業化運行、多元化服務的高校后勤實體,在建立信息系統過程中應盡量避免各職能單位各自為政的行為,把對各職能單位的管理和服務信息化全部納入整個實體的管理和服務信息系統中來,形成制度統一、數據標準、信息全面、結構合理的管理和服務體系。
在網絡環境建設方面,以校園網為依托,將后勤各職能單位全部接入校園網,形成邏輯上獨立、管理上可控的后勤內部網絡;在信息系統建設方面,通過建立高校后勤資源計劃系統,實現后勤實體主營業務中人、財、物的信息化管理,并為各模塊之間建立接口,實現數據信息共享、定期報表查詢和領導決策支持,做到管理控制數字化。
在后勤文化建設上,堅持以人為本的科學理念,從管理上體現高校的文化氣息,使高校學子在得到服務的同時也學到了現代服務思想,為他們日后走向社會、為社會服務奠定了基礎。同時后勤要建立、健全自己對外宣傳和服務網站,在邏輯結構上掛接于高校的大學網站,把后勤實體的“食、住、行、水、電、暖”等各項相關服務融入后勤門戶網站中,實現服務控制電子化,重點解決信息查詢、服務訂制、服務監督等功能。后勤門戶網站將是校內師生員工及其他客戶了解后勤和尋求校園服務的唯一入口,囊括所有后勤服務功能,最終形成高校后勤的“一站式服務”體系。
“一站式服務”一詞最早來源于英文的“one-stop”,原指大型跨國公司為了實現行業壟斷地位而對外提供完整的資源外包服務,包括從通信資源、硬件設備到應用軟件、系統集成于一體的全方位綜合服務。從廣義上講,“一站式服務”就是當客戶有需求時,進入某個站點就能夠獲得某一領域內可能需要的所有服務。在高校內,從師生員工的角度看,只要有日常服務需求就會想到找后勤,讓需要后勤服務的師生員工和到訪者一旦到達就能夠獲得他們可能想要的所有校園服務(包括訂餐、訂房、訂車、訂票、購物;查詢水、電、氣卡數據;甚至會議、講學、旅行等等),而“一站式校園服務網站”就是實現這一目標的最適宜方式,也是高校后勤實現橫向協同工作的最佳平臺。
目前,發達國家的大學校區已基本實現了校園社區虛擬化,使社區服務從深層次上體現了以人為本的服務?!耙徽臼叫@服務網站”建成后,能夠將同類型的校園服務進行適當的組合,如果同時實施服務機構的有效重組,能夠多角度、多層次、多維度地服務于廣大師生員工,充分整合以往分散的、各自獨立的服務資源,為校園社區人群提供綜合性的貼心服務,逐步做到:只要進入“一站式校園服務網站”,就能解決校園生活中遇到的所有問題。
高校后勤信息化發展展望
高校后勤建立具有以人為本科學理念的信息化數字平臺,是適應當前經濟社會發展的重要體現,也是高校后勤自身發展的必然要求。當然,在信息化工作過程中,也要盡可能地避免單純為了信息化而信息化,更要避免不斷的重復建設。因此,在信息化過程中,我們要始終以科學發展觀為指導,貫徹以人為本的科學理念,注重技術標準的統一和開放,在統一的技術平臺上搭建信息化標準。這樣,既能實現后勤信息的相對一致和互聯互通,又能根據高校實際采取個性化的解決方案,也能根據各校的需求分期分批地建成信息化平臺。
在后勤改革中,管理與服務信息化將會全面增強管理與服務功能,使管理與服務業務流程合理重組,實現從環境、資源到管理、服務、辦公等的全部數字化。通過信息化建設,把信息化和后勤內部管理體制改革相結合,促進管理理念、隊伍素質和管理機構轉變,管理機構更加扁平化,各項管理活動更加規范、協調,將使后勤服務質量和效益得以提高。在此基礎上,進一步綜合集成各種相互聯系的管理與服務職能,積極促進管理與服務的科學化、人性化,在傳統后勤管理的基礎上構建一個數字虛擬空間,以拓寬現實后勤管理服務的時間與空間, 提升傳統后勤管理的效率,擴展傳統后勤管理的功能,從而實現后勤管理資源共享化、信息數字化、決策科學化,達到提高后勤管理與服務水平的目的。
參考文獻:
[1]楊沅潼.數字化后勤——建立“高校后勤信息化管理平臺”的意義[J].教育信息化,2006,(8).
[2]李敏,王海亮.高校后勤信息化建設現狀與對策研究[J]中北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8,(3).
[3]馬勇,張敏.智能化網絡管理系統在學生公寓中的應用[J]中國高校公寓管理通訊,2005,(10).
[4]張銀秀.堅持以人為本,加強高校后勤管理工作[J].懷化學院學報,2005,(4).
作者簡介:
吳立國,男,天津工程師范學院后勤管理處黨總支副書記,實驗師,研究方向為工程管理。
王旭東,男,天津工程師范學院后勤管理處辦公室主任,工程師,研究方向為工程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