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 波 楊 芳
進入21世紀,信息化的浪潮席卷全球,社會正在發生著迅速而深刻的變化,傳統行業與產業不斷重組,各種新興行業迅速崛起。新時期,我國水利水電工程專業教育與時俱進、不斷開拓,取得了長足的發展,為國家和社會輸送了大批高層次的優秀人才,促進了社會主義現代化的建設。但是,在高等教育向大眾化轉變、水電行業發展迅速的新情況下,高等學校水利水電工程專業的畢業生也面臨著巨大的就業壓力,就業也呈現出新的特點。
一、就業特點
1.就業率保持穩定
同其他的工科專業一樣,水利水電工程專業的畢業生總體就業情況呈良好趨勢,特別是在近幾年國家傳統能源的復蘇,以及經濟建設對能源的大量需求,更加保證了對水電人才的需求量。以華中科技大學水電與數字化工程學院為例,2004級本科畢業生118人,截止至2008年6月28日,能夠順利畢業的有113人,其中攻讀研究生學位的有55人,畢業時順利就業的有56人,未就業的有2人,一次性就業率為98.23%。從以上數據可以看出,水利水電工程專業的畢業生在就業率上是有保證的。
2.畢業生求職過程中困惑很多
良好的就業率對畢業生來說并不代表良好的就業。華中科技大學水利水電工程專業每年的畢業生能夠保持較好的就業率,其主要原因與學校的大環境以及國家對水利水電人才的需求有很大的關系。每年10月至第二年的4月是學校招聘會的高峰期,用人單位猶如潮水一樣涌入學校,但是真正招聘水利水電工程專業畢業生的單位比較少。少數大型單位招聘又會要求應聘者具備研究生學歷,而一些小型的水電場(站)不是地處偏僻就是發展前景不樂觀,難以吸引應屆畢業生。面對這種不樂觀的就業形勢,有的畢業生轉而尋求相關領域的工作,如電力、IT等,但專業水平上終究競爭不過那些專業的畢業生。多次在應聘中被拒以后,畢業生往往變得較為悲觀,不得不降低就業目標。
3.就業專業不對口情況突出
新時期的水利水電工程專業,根據信息化的需要,以及與電力系統銜接的緊密性,開設了許多IT和電力系統方向的課程,而這兩個方向都是當前最熱門的行業。在就業過程中,部分畢業生便進入了電網和IT行業工作,而畢業時真正到水電站工作的并不多。
4.缺乏職業規劃,盲目就業
在就業過程中,畢業生沒有方向感,缺乏職業規劃,盲目投遞簡歷的現象比較明顯。很少有畢業生清楚自己將來的發展方向,清楚自己想要進入什么樣的單位,清楚自己專業行業內都有一些什么樣的單位,更不會及時主動與這些單位聯系。甚至有些打算考研的同學,在就業高峰期也拿著簡歷到處投遞,最終影響了考研復習。
5.考研成為一種趨勢
近年來,隨著高等教育向大眾化的轉變,研究生教育也變得越來越廣泛,越來越多的本科生選擇考研,考研已經成為一種趨勢。以華中科技大學水電與數字化工程學院為例,近四年中,每年有五分之一左右的同學被保送繼續攻讀研究生。除此之外,約有一半的應屆本科畢業生報考研究生,在最后的就業統計中讀研和就業的人數平均各占一半左右。
二、原因分析
1.課程設置需要與時俱進
由于現代化信息技術的滲入,傳統的水利水電人才培養計劃已經不能滿足時代的需要。當前,水利水電工程包含了水利、水文、水力發電等多個方向的內容,涉及力學、電磁學、計算機技術、空間信息技術、系統集成、自動化生產、生態環境學等學科。全國水利高等院校在培養人才和課程設置方面各有不同,有的甚至相差很大。為了能夠互相融合,專業課程設置越來越多、越來越雜,方向也越來越模糊。所以,對于水利水電工程專業的學生來說,一方面課程負擔在加重,學習面變得更廣,幾乎涉及了前面提到的所有課程以及其他工程及電類的所有課程;另一方面,每門課程的學時數卻比以前少了,尤其是傳統水動與水工的課程。學生似乎什么課程都在學,但都又不深入,專業是水利水電工程,卻又沒有幾門真正講水利水電的課程。這樣的課程設置,表面上看似拓寬了學生的就業方向,實際上給就業的開展增添了較大的壓力。
2.畢業生實踐動手能力不夠
對于大學畢業生,在校期間參加的任何實踐活動、任何項目以及研究的任何成果,對于其在就業過程中展示自己的實力和潛力都是大有裨益的。但是,現實中極少有本科生參與工程項目的研究,甚至連專業課程的實驗也很少能夠完完整整地完成。一方面,這是由于專業實驗室的建設落后導致的;另一方面,學校在學生動手能力方面的培養也還有待提高。
3.受傳統觀念的影響,畢業生很少愿意選擇前往水電站工作
在許多人看來,水利水電工程的畢業生就是去山溝溝的發電站工作,那里遠離城市,經濟條件落后,工作內容枯燥。傳統觀念的影響,給畢業生較大的心理壓力,因而不敢或不愿選擇水電站的工作,尤其是西部地區的水電站。同時又受到其他熱門行業的吸引,導致許多畢業生選擇改行,特別是電力系統與IT行業。近年來,由于國家將電力市場化,電力網絡在我國迅速發展起來,而且已經實現了全國聯網,形成國家電網、華中電網、西北電網、南方電網幾大電網公司。電網公司的工作地點可以在全國各地,且一般多在城市,福利與薪金待遇等各方面都比較好。水利水電工程專業與電力系統行業需求有很大的相似性,而電網公司也需要經營一些負責調峰調頻功能的水電站。所以,每年都有不少畢業生改行而進入了電力系統行業。另一方面,火熱了多年的IT行業,至今仍是受人青睞。由于水利水電工程與計算機結合的高度緊密,計算機已經成為該專業的一門基礎課程。因此,每年都有不少的水利水電專業學生轉行到IT行業。
4.就業指導工作開展力度不夠
就業指導,包括預測要求就業的勞動力資源、社會需求量,匯集、傳遞就業信息,培養勞動技能,組織勞動力市場以及推薦、介紹、組織招聘等與就業有關的綜合性社會咨詢、服務活動。在我國,就業指導還應包括就業政策導向,和與之相應的思想教育工作。但是,院系畢業生的就業指導完全是由身兼多重任務的輔導員擔任,且不說輔導員本身是否具備專業就業指導的能力,僅說輔導員的時間與精力也是很有限的,很難獨立完成就業指導工作。正式就業指導工作開展地不夠,專業教育的不足,求職過程中的碰壁,導致了許多畢業生在就業過程中出現各種各樣的情緒,甚至懷疑專業前途,最后盲目就業。
三、思考及建議
1.聯合全國水利高等院校對未來水電發展及教學方向進行研討
新時期,水利水電工程專業信息化的氣息越來越濃,未來的水利水電事業往何處發展,水電事業的人才如何培養,成為各水利水電高等院校都應該思考的問題。如今,全國的水利水電高等院校設置的課程各有所異,主要原因也就是高校之間缺乏交流,專業內沒有確定統一的發展方向。所以,專業內院校之間應該深入研究,統一方向,互相學習交流,將專業與行業結合起來,研究確定新時期專業核心課程設置,實現水利水電工程專業的信息化改革,促進全國水利水電事業向更高一個層次發展。
2.加強與企業的交流,結合企業的需要形成鮮明的辦學特色
就業的畢業生后最終要面對的是企業,因此加強與企業的交流,了解企業需求對于學生的就業具有重要作用。學校應結合企業對于人才的需求情況,建立人才培養模式,優化課程體系,形成自己的辦學特色;深刻認識企業所需的人才結構,同時也讓企業了解高校人才培養情況,加強學校與企業的緊密銜接,讓學生能夠盡可能多地了解了這個行業的發展情況,為以后進入行業工作做好鋪墊。另外,在緊密聯系企業,進行信息化水電專業改革的過程中,學校也要形成自己的特色,從中摸索規律,形成一套完整科學的課程培養體系。
3.建立健全校內外實踐教學基地
實踐動手能力在畢業生的就業過程中占據著舉足輕重的作用。校內需要有實驗室,包括實驗機房、自動控制模擬裝置、水輪發電機仿真裝置等等,這是學生真正接觸專業知識的第一步。除此之外,還需要建立校外實習基地,讓學生能夠親身體驗水電生產的整個過程,加強實踐教學,提高學生的動手能力,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通過校內外實驗室和實習基地的學習,可以讓學生接觸到更多的學術研究以及一些科研項目,這對于畢業生的就業將是一個巨大的砝碼。
4.加強專業認識職業教育
針對學生對于水電專業的陳舊傳統觀念,通過專業認識教育改變學生認識。這種專業教育應該在大一開始進行,聘請一線水利工程師或水利水電工程領域的院士、專家、學者來校講學,讓學生逐漸了解人才培養的方向、課程體系、相關企業需求、行業概況等等。通過與企業及專家的零距離接觸,讓學生清楚地認識到自己與企業需求的差距,明白未來水電行業發展方向以及真正的職業走向。
5.重視畢業設計
畢業設計是大學生在大學里的最后一份作業,也是一個最有挑戰性的課題,是對畢業生大學四年學習成果的綜合性考查。通過一份畢業設計的完成,可以培養畢業生的綜合分析能力、自我學習能力、操作動手能力等,這一過程的順利完成對于畢業生科研和就業能力的提高有巨大的幫助。但是,隨著高等教育的大眾化,各院校對于畢業設計的要求已經有所下降,畢業生也不夠重視,在完成畢業設計過程中,出現較多抄襲現象,失去了畢業設計本身的目的和效果。在就業競爭日益激烈的今天,學校必須重視學生的畢業設計,對畢業設計提出高標準,導師要嚴格把關,注重提升畢業生的綜合能力,在考核上可聘請院外專家學者擔當,成立專門的考核小組。
6.加強畢業生綜合素質
21世紀的企業都更加看重應聘者的綜合素質,因此在校生在學好專業知識的同時,應該花更多的時間注重自己綜合素質的培養,使自己成為一名知識面廣、適應性強的畢業生,一名具有高情商、高智商,能夠吃苦耐勞、獻身敬業的優秀員工,成為21世紀具有高競爭力的人才。
(作者單位:湖北省華中科技大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