葛衛星
《汽車機械基礎》是汽車運用與維修專業的核心課程,主要包括機械制圖和機械基礎兩大部分。其任務在于培養學生具備從事汽車維修機工、汽車維修電工、汽車商務、汽修維修鈑金、汽車維修油漆工、汽車裝潢美容工等工作方向的基本能力,并獲得職業資格證書,也為學習后續課程做準備,同時培養學生分析和解決問題的能力。在教學中面臨的主要問題:一是職業中學的學生在校學習時間只有兩年,要學習汽修相關的專業課,必然存在后續課程和本課程的交叉問題,缺乏必須的識圖能力和基本的機械知識,必然影響到后續課程的學習。二是職業中學的很多教師,長期從事的是機械制造專業的理論課教學,已經習慣了機械制造專業的機械制圖和機械基礎的教學,而本課程無論在內容設置、課時上以及培養目標與要求上與機械制造專業都不同。三是職業中學的學生學習目的不明確,學習積極性不高,這給教學帶來了很大的困難。那么如何解決這些棘手的問題呢?筆者認為可以從以下幾方面進行著手進行。
一、任務引領
以工作任務引領知識、技能,教材內容圍繞工作任務來選擇,使理論服務于實踐。教學活動也圍繞完成一定的工作任務這一中心進行,從而形成一系列的教學“項目”。注重內容的實用性和針對性,而不強求教材的系統性。以教材中的機械制圖部分為例,該部分的工作任務主要是識讀常用的汽車零件圖和裝配圖。與機械制造專業的機械制圖相比較,對學生的制圖能力要求并不高。因此,在安排教材內容時應該以“實用”“夠用”為原則,該刪除就刪除。例如對點線面的投影、軸測圖等相關內容就可以省略不講。教學也以識圖為重點內容。這樣,機械制圖部分總共40學時就可以完成。而機械制造專業的制圖需要兩學期。這樣既解決了時間問題,又不影響后續課程的學習。
一些專業課教師由于長期從事機械制造專業的教學,對汽修專業《汽車機械基礎》的教材處理感覺無從下手,甚至認為這樣處理教學根本無法進行。在此,教師一定要解放思想,要認識到汽修專業的教學目標和要求與以招工和對口高考為目的的教學是不一樣的。
二、突出實踐
《汽車機械基礎》教學應該突出實踐的主體地位。以蝸桿傳動部分為例,機械制造專業《機械基礎》只是簡單介紹了蝸桿傳動的特點、應用、類型、基本參數、渦輪蝸桿的材料和結構等基礎知識。這樣的教學內容必然不能滿足汽修專業的培養目標和要求。在《汽車機械基礎》里的教學中,除了講授蝸桿的基本知識,還應該教會學生正確使用蝸桿式的汽車裝置和維修用的發動機翻轉架。如前所述,以此為任務來處理教材、安排教學內容。為了突出實踐,可以安排兩次教學活動。一是蝸桿蝸輪的旋向和轉動方向的判定,主要的教學內容是蝸桿傳動機構的組成、蝸桿的類型、蝸桿傳動機構的應用、蝸輪蝸桿轉向判定,在理論教學之后就安排相同課時的實踐課,可以使用蝸輪蝸桿教學模型讓學生判定蝸輪蝸桿的螺旋方向和轉動方向。二是蝸桿式發動機翻轉架的使用,教學內容圍繞這一任務,主要講授蝸桿傳動的特點,用一節課完成理論教學,第二節課就進行技能訓練,指導學生使用蝸桿式發動機翻轉架,重點要求學生注意蝸桿傳動的自鎖性。這樣以完成工作任務安排教學過程,學生有緊迫感,并且因為接觸到的是他們聞所未聞,見所未見的實物,增強了學生的直觀體驗,激發了他們的學習興趣。
這里要注意兩個問題:第一,要完成教學任務,最好由具備很強動手能力的雙師型教師來任教;二,盡量采用現場教學,以任務為核心,以便更好地實現理論和實踐一體化。
三、專業特色
在《汽車機械基礎》的教學中,不管是理論教學還是技能訓練,都要體現汽車專業的特色。例如上面所舉的蝸桿傳動機構,在理論教學時,教師應該多舉汽車中的例子,例如蝸桿傳動在轉向器中的應用。技能訓練也是以發動機翻轉架為訓練器材。再比如,在講輪系時可以舉汽車手動變速器為例,在講凸輪機構時可以講發動機的配氣機構。另外,教學中所用的掛圖、課件、模型等也應盡量采用汽車中的零件和機構,這樣才能讓學生融入“汽修”的氛圍,而且在教學中所舉例子就是后續課程中將遇到的,這也為學生學習后續課程打下一定的基礎。而在機械制造專業《機械基礎》里,這樣的例子是很少的,教師在教學中需要特別注意。
由于以工作任務引領知識、技能和態度,學生在完成工作任務的過程中獲得了知識,增強了成就感,端正了學習態度,最終提高了綜合職業能力。
(作者單位:江蘇省通州職業教育中心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