莊海寧
高職生頭腦中存在與社會發展和自身思想健康發展相排斥的各種錯誤思想傾向,這些錯誤思想尚未定型和典型化。當前,我國職業學校部分學生存在思想偏差已是不爭的事實,這些思想偏差所產生的危害也是不言自明。
一、高職生思想偏差種類與危害
高職生思想偏差歸納起來主要有以下幾種。
1.“讀書無用論”的思想傾向
一些高職生認為,職校畢業生找理想的職業難,所學的知識技能未必用得上,讀書前景無保障。在這種思想傾向影響下,他們便產生了厭學心理,失去了學習的興趣、求知欲和上進心,對待學習只是被動地應付,學習成績直線下降。
2.悲觀主義思想傾向
高職生作為未來社會的技能性人才,只要學有所成,是可以大有作為的。然而,有些高職生卻認為,到職校上學本身就意味著與同齡人競爭的一種失敗,是一種無可奈何的選擇,將來在職場上更無力與那些上了普高,又上了大學或研究生、博士生的同齡人相競爭,瞻望前途,心灰意冷。于是,他們的思想常常陷于苦惱和失望之中,成為一種壓抑自我的沉重的精神負擔,喪失了生活和學習的信心。
3.實用主義思想傾向
職校的學習是實用性的,這并不意味著人們可以用實用主義的態度來對待職校的學習。目前,在職校的一些學生心目中,認為政治課、文化課和專業理論課是虛的,是無用的,唯有技能才是實的、有用的,無用的就不學或少學,有用的就認真學,這就在學習方面實際上形成了實用主義的思想傾向。在這種思想傾向驅使下,有些高職生對理論學習敷衍了事,得過且過,人為地割裂了理論與實踐之間的緊密聯系,導致學習無法持續和深入下去。
4.個人主義思想傾向
一些高職生認為,個人的一切靠自己,不論何時何地什么情況下,個人都是最主要的。這些高職生為自己考慮得多,為他人、集體和社會考慮得少,有時為了一已之私,不惜損害他人與集體的利益,危害他人、危害社會。
5.享樂主義思想傾向
一些高職生認為,過去條件艱苦,需要艱苦奮斗,今天社會發展了,生活條件逐步好起來了,何必沒苦找苦吃,能享受的何必不享受,在這種想法支配下,在他們頭腦中逐漸產生了享樂主義思想傾向,學習上不刻苦,生活上怕吃苦,勞動中怕艱苦,職業選擇中畏懼工作繁重的職業。在校期間,他們的主要精力和費用用在穿著打扮、吃喝玩樂上,荒廢了學業,浪費了教育資源。
6.不問政治的思想傾向
有些高職生認為,政治是領導人的事,我們也不想當官,只要不違法犯罪就行了。于是,他們在政治上不求上進,對時事政治漠不關心,政治理論學習反感,德育活動不愿參與,認為這些都是浪費時間,浪費精力,久而久之,他們的個體政治思想素養遠低于同齡人,政治思想隔入混亂之中,缺乏理想和信念。
一些高職生還存在著功利主義、拜金主義和法制觀念淡薄等思想偏差。
二、高職生思想偏差形成的原因
高職生思想偏差是他們長期生活實踐與環境因素交互作用的產物,是他們的頭腦對現實生活錯誤反映的結果,也是他們思想不成熟的具體表現。
1.受自身認識能力和水平的限制
正值青春期的高職生,其心理發育處于不成熟狀態,尚不具備正確認識自我和社會的能力與水平,往往會產生思想認識上的的偏差,讀書無用論、享樂主義、實用主義等思想偏差的形成無不與他們的認識能力和水平有關。這說明,他們缺乏科學的世界觀和方法論,不能正確認識和處理個人與他人、個人與社會的關系問題。
2.來自社會的消極影響
面對多元化的意識形態,不少高職生缺乏辨別是非的能力,有可能受到封建主義、資本主義腐朽思想文化的侵蝕,在頭腦中產生諸如享樂主義、個人主義、拜金主義等與社會主義思想文化相抵觸的錯誤思想傾向。當今我國社會在全面發展和全面進步的同時,也存在許多不良社會現象和不可忽視的社會問題,如見利忘義、唯利是圖、以權謀私、個別黨員干部腐敗等社會丑惡現象和社會分配不公、就業形勢嚴峻、貧富分化明顯等一系列社會問題,對思想尚不成熟的高職生產生極大影響。另外,社會生活中一些文化垃圾對高職生思想的影響也不可低估。
3.家庭教育的缺陷
一些高職生所受的家庭教育是不是完善的。主要有以下缺陷:首先,父母缺乏科學的家庭教育觀念;其次,家庭教育方法簡單生硬,子女不易接受,甚至產生逆反心理;再次,父母關注子女的生理健康多于心理健康,忽視子女的思想品德教育;最后,父母對子女過分溺愛,對他們的要求無條件接受。再者,父母不注意培養子女吃苦耐勞的思想和熱愛勞動的習慣。
4.學校德育工作不到位
無論是職業學校還是普通中小學,由于來自學生家長、社會和自身生存發展的種種壓力,往往突出智育,把學校有限教育資源主要投放到智育方面,德育方面的資源投入相對不足,這是其一。其二,學校德育工作面臨種種挑戰,諸如學生思想活躍與復雜多變、信息網絡化、市場經濟、社會生活中消極因素對在校生的影響等,這需要學校德育工作予以積極應對。而學校德育工作現狀表明,對有些挑戰是能夠應對的,對有些挑戰的應對則是力不從心。其三,學校德育自身在教育理念、內容、方法、途徑、形式等方面還未能做到大膽創新、與時俱進,不能完全適應時代發展對學校德育提出的更新更高要求。
此外,市場經濟、信息網絡的負面效應和高職生群體內部存在的消極因素會對高職生思想產生一定的消極影響。
三、高職生思想偏差預防與矯治
要防治高職生思想偏差就必須從消除其形成原因著手,家庭、社會和學校三者大力協作,形成德育網絡。在這個網絡中,政治教師可以專職德育工作者的便利條件,憑借政治課教學育人的獨特優勢,充分利用網絡的整體功能,協調各方,在防治高職生思想偏差的過程中發揮主導性作用。
1.在自身工作崗位上發揮主導作用
政治課是德育工作的“主渠道”和“主陣地”,也是防治高職生思想偏差的“主渠道”和“主陣地”。政治教師應疏通“主渠道”,堅守“主陣地”,在教學過程中全面履行職責的同時,注意發揮自身在教書育人方面的主導性作用,努力做好防治高職生思想偏差方面的工作。在課堂教學中,政治教師要創新教學思路,千方百計提高教學質量,增強教學效果,增強吸引力,把學生的注意力吸引到學習過程中,克服其厭學心理,使其樂意接受教育。這是教師發揮主導性作用的前提條件。在教育過程中實施教學目標時,始終要注意德育目標的制定與落實,挖掘教學內容中的德育資源,并與學生思想巧妙地聯系起來,設置問題情境,啟迪學生思維,觸動學生心靈,逐步提高他們的認識能力和思想覺悟,促使他們的思想向好的方面轉化。這是政治教師在防治高職生思想偏差方面發揮主導性作用的關鍵之所在,是其教育人基本功的集中體現,也是評價政治教師教學質量優劣的依據之一。在教學過程中,政治教師恰當地處理教師的主導作用與學生主體作用的關系,以民主平等的姿態對待學生,營造濃郁和諧的課堂學習氛圍,讓學生充分發揮主體作用,學會學習,培養自我修養的自覺性,使他們筑起一道矯治自身思想偏差的思想防線而終身受益。這是政治教師在防治高職生思想偏差方面發按主導作用的最終目的之一。構筑高職生的思想防線,至為重要的是,政治教師要指導學生認真學習和掌握馬克思列寧主義、毛澤東思想、鄧小平理論和“三個代表”重要思想,幫助他們樹立科學世界觀和方法論,引導他們運用馬克思主義的立場、觀點和方法觀察和分析社會現象,一分為二地看待自我、家庭和社會,充分利用家庭、社會、學校教育中優質資源發展自己,識別和防范家庭、社會和學校教育方面存在的不利自身健康發展的消極因素,這樣才能從根本上防治高職生思想偏差。
2.在德育網絡中發揮主導作用
在防治高職生思想偏差過程中,政治教師應把理論教學和社會實踐活動內在地結合起來。為此,政治教師可以利用德育網絡資源共享這一功能,充分利用校內和社會德育資源,廣泛開展德育實踐活動,在活動中讓學生體驗生活、認識社會,使他們的思想得到升華。政治教師可以把政治教學的空間擴展到校內和社會,其時間可延伸到課外,開展第二課堂活動。首先,政治教師可以有效地利用校內德育資源,與政教、團委、學生會、教學等組織以及科任教師建立經常性聯系,共同開展有利于高職生身心發展的德育活動,營造和諧校園,加強校園精神文明建設,優化育人環境,引導高職生思想健康發展,達到有效防治高職生思想偏差的目的。其次,政治教師可以主動與學生家庭、社會各方主動發生聯系,整合家庭、社會、學校三者中的優質德育資源,通過走出去請進來的方式,多方互動,開展內容豐富、形式多樣、富有思想教育意義的社會實踐活動,諸如實習鍛煉、參觀訪問、座談討論、社會調查、社會服務性勞動等,將課堂理論學習與社會生活緊密結合起來,使科學理論內化為學生的政治信念并外化為學生的行為,從而達到提升學生政治思想素質和防治思想偏差的最佳效果。
3.在信息網絡中發揮主導作用
政治教師應掌握信息技術,開辟信息網絡這個新的思想政治教育陣地,充分利用信息網絡的優勢,在網絡平臺上與高職生互動交流,引導他們正確使用信息網絡,利用信息網絡的積極因素發展自己,同時抵制其中消極因素對自己思想的侵蝕;并積極主動地向高職生宣傳社會主義政治理論內容,有針對性地開展思想交流和心理咨詢,將網絡平臺變為真正的思想教育陣地,使之成為高職生的“天使”而不是“魔鬼”,達到預防和矯治高職生思想偏差的目的。
預防和矯治高職生思想偏差是職校德育面臨的一項長期任務,事關高職生個體和諧發展和社會和諧發展。政治教師應以科學發展觀為指導,以學生為本,努力做好高職生思想政治工作,不斷加大防治高職生思想偏差的力度,將高職生思想中的不健康因素消滅在萌芽狀態,防止其由量變引起質變,最終將高職生培養成德智體美全面和諧發展的社會主義建設者和可靠接班人,成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積極建設者。
(作者單位:江蘇省連云港工貿高等職業技術學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