郎 潔
高職服裝專業必須改革教學模式,以人才培養為目標,培養具有實用性、應用性、創新性、綜合性能力的復合型人才,以適應服裝行業對服裝專業人才的需求。只有進行深層次的課程設計,才能從根本上改變職業教育學與教的現狀。能體現這些新學習理論的課程模式是項目課程。
一、項目課程
項目課程定義為“以工作任務為課程設置與內容選擇的參照點,以項目為單位組織內容并以項目活動為主要學習方式的課程模式”。可以理解為師生為了共同完成具有實際應用價值的產品而進行的“項目”的教學活動。通過組織學生參加項目設計、履行和管理的全過程,在項目實施過程中完成教學任務,培養學生的實踐能力及分析能力。這一模式突破了傳統的“以課堂為中心、以教師為中心、以教材為中心”的教學模式,強調實用技能和知識創新,有效地建立課堂與社會生活的聯系,充分展示現代服裝專業“以能力為本”的價值方向。
二、項目課程實踐
1.策劃
(1)項目與任務的對接模式。采用循環式,課程內容從簡單到復雜的系列典型產品為主線展開,每個項目都包括該門課程全部任務所構成的完整工作過程。本課程需要學生學會完成服裝設計的四個工作任務(調研、款式效果圖、樣板、樣衣),可從簡單到復雜設計項目。隨著項目的推進。學生的設計能力得到不斷提升。
(2)精心設計項目。服裝設計是一門涵蓋知識非常廣泛的課程,是理論與實踐性均強的學科,很多理論需要在大量的實踐中理解和領悟,通過對該課程的學習主要提高學生的審美能力、繪畫能力、設計表達能力和創新能力,需要提高學生的綜合素質以適應社會的需求,因此,教學中的項目設計很關鍵。
本課程的項目是并列式的,每個項目均可以獨立操作完成。因此本課程采取了從傳統到現代的編排課程思路。編排順序為:童裝設計→女裝設計→男裝設計→職業裝設計→針織服裝設計→中式服裝設計→內衣設計→品牌服裝設計。
模擬項目雖缺乏真實感,但能充分滿足課程實施的需要,因而在項目課程設計中是經常采用的。如2008北京奧運時代背景的以“期盼”為主題,采用針織和梭織面料相結合設計一系列實用裝;在“內衣設計”環節,以“東方元素”為主題,采用合適面料和蕾絲等輔料設計一系列裝飾內衣或家居服;在“品牌服裝設計”環節,將模擬產品開發設計與企業形象設計列入課程設計計劃,針對品牌、企業進行市場調研、寫出調研和分析報告、模擬其市場定位和風格進行設計,讓學生自己去感受、體驗整個設計過程。在課題中可以將學生進行優化組合,發揮各自優勢,同學之間相互交流學習,培養學生的集體觀念、協同意識以及發現問題的好奇心和求知欲,找到自我、發現自我,使其學習更有動力和方向性。
真實項目有利于學生獲得對企業產品技術標準的體驗、對“工作壓力”的體驗等。如為本校運動會設計會徽、宣傳口號、系列會服;參與企業新產品開發;參加行業設計大賽等在設計過程中培養學生的綜合設計能力和創造能力。
2.實施
(1)以學生為主體,培養其獨立工作能力。“以任務為主線、教師為主導、學生為主體”的項目教學。教師的主導地位,即組織、引導,與學生交流、討論,共同學習。引導作用在于把握整個教學過程的內容、進度與方向。同時,還要善于發現并抓住學生在探索過程中出現的問題及時給予啟發。教學中充分發揮學生的主觀能動性,使其積極參與工作過程,逐步提高解決實際問題能力,從而培養獨立工作能力。
(2)注重學生個性發展,開發其創新能力。藝術教育注重個性發展,發揚每一個學生的個性,幫助學生找到自我定位,拓展自我優勢,讓他們的思維動起來,真正做到因材施教。引導學生積極思考、主動探索,教師要善于發現學生的思維閃光點,并及時給予肯定和鼓勵,激發學生的創新意識。
(3)讓學生作反思,促進其持續學習能力。學生在完成項目后要求他們進行自評、互評。學生自評不僅有利于學生的自主學習,其作用是重視學生學習主體,重視學生的反思,以促進學生的發展。學生互評讓學生對學習成果進行共享,從學生的角度發現問題以及提出改進意見。
(4)讓學生“闖江湖”,提高其實踐能力。為保證實踐教學的落實,可與幾家用人單位掛鉤,建立校外實踐教學產學合作基地。讓學生以服裝設計人員的身份到產學合作單位或工作室參與服裝的設計,做到“實題實做”,以實踐教學促進能力的提高,使學生畢業后能夠勝任與所學專業相關的實際工作。
(作者單位:江蘇信息職業技術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