賴雅坤
摘要本文從和諧校園定義和內涵入手,認為和諧校園建設必須體現以人為本、必須確保學生全面和諧發展、必須做到軟硬環境“兩手抓”、必須發揮黨員的先鋒模范作用,這樣才能達到學生、教師、學校相互和諧的整體效應。
關鍵詞大學;和諧;校園;建設
黨的十六屆四中全會提出要建設社會主義和諧社會,并將和諧社會與物質文明、政治文明和精神文明一起作為全面建設小康社會“四位一體”的目標。在整個社會在努力建設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同時,作為社會主義社會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一大學,也應該建設自己的和諧社會方式一和諧校園,這是學校教育的需要,也是學校管理的要求,更是社會主義和諧社會對于大學的必然要求。
一、和諧校園的定義和內涵
和諧校園是一種以和衷共濟、內和外順,協調發展為核心的素質教育模式,是以校園為紐帶的各種教育要素的全面、自由、協調、整體優化的育人氛圍,是學校教育各子系統及各要素間的協調運轉,是學校教育與社會教育、家庭教育和諧發展的教育合力,是以學生發展、教師發展、學校發展為宗旨的整體效應。和諧校園建設的核心是調整校園內外的各種關系和活動,使之成為師生身心健康協調發展的教育生態系統。和諧教育中的學生體驗著校園生活的發展愉悅,和諧教育中的教師感受著職業的幸福感與成就感,學校真正成為師生的精神家園。
二、如何建設和諧校園
當前,我們在建設和諧大學校園的過程中必須體現以人為本、必須確保學生全面和諧發展、必須做到軟硬環境“兩手抓”、必須發揮黨員的先鋒模范作用,這樣才能達到學生發展、教師發展、學校發展相互和諧的整體效應。
1、和諧校園建設必須堅持以人為本
堅持以人為中心,突出人的發展,努力實現教育的社會功能與個體功能的和諧統一。在大學,堅持以人為本,就是以師生為本,關心他們、尊重他們、發揮他們的作用,體現他們的價值,考慮他們的利益,幫助他們求得自身的發展,把以人為本的基本原則貫穿于和諧校園建設的各項工作中。建立以人為本的柔性管理機制,改變過去把人作為完成工作任務的工具的觀念,視師生為高校最核心的資源、最寶貴的財富。積極為廣大學生創造良好的內外部條件,把育人的根本任務落實到學校教育、教學、管理與服務的各個環節,促進學生全面發展。
2、和諧校園建設要確保學生全面和諧發展
和諧校園的建設最終還是要落實在學生身上,學生個性素質的高低是評價和諧校園建設成功與否的一個重要尺度:學生個性的全面和諧發展是和諧校園的一個重要標志。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發表的權威性報告《學會生存》中指出:“應該把培養人的自我生存能力,促進人的個性的全面和諧發展,作為當代教育的基本宗旨。”教育的過程是學生生命感受和經驗體會的過程。學生在主動學習、主體實踐和合作探究的過程中,獲得知、情、意、行諸方面協調發展;在培養適應社會要求所必需的各種基本要素的同時,根據自身潛能、興趣、愛好、特長等因素培養出具有鮮活個性的多樣化人才,使校園的每一位學生的潛能充分發揮,特長充分展現,都能做到個性的全面和諧發展。
3、和諧校園建設必須做到軟硬環境“兩手抓”
和諧校園建設不僅要有硬環境的實力,更應當包括軟環境的建設。硬環境建設是和諧校園建設的重要組成部分,必須根據學校的具體教育資源,整體規劃,有序推進,目的是為師生提供良好的工作、學習和生活的設施與條件。高校不僅要有大樓,更要有大師,因此,更重要的是要加強校園軟環境建設,目的是提供濃厚的學術文化環境,營造健康成才的氛圍。在加強硬環境建設的同時,要充分挖掘學校歷史傳統寶貴資源,結合學校發展戰略和規劃,根據學校辦學思想和理念,大力營造具有時代特征和學校特色的良好校園風氣。
4、和諧校園建設必須發揮黨員的先鋒模范作用
我們黨最大的政治優勢是密切聯系群眾,黨執政后最大的危險是脫離群眾。校園中的黨員師生,要充分認識到群眾工作的重要性,提高組織群眾、宣傳群眾、教育群眾、服務群眾的本領,在實踐中以群眾關心的熱點和難點問題為工作重點,善于在新形勢下運用說服教育、示范引導和提供服務等方法把群眾工作做深、做細、做實,從而使群眾正確認識自己的根本利益和實現自身利益的途徑,并緊密凝聚在黨和政府的周圍,自覺為改革發展穩定貢獻力量。所以,作為校醫中的黨員老師和學生,應該加強和改進群眾工作:見到榮譽時候,讓一讓;見到困難,上一上;接受任務,做一做;教育學習,追一追;與人相處,笑一笑;碰到矛盾,解一解。充分發揮黨員服務在基層,樹立先鋒模范的作用,為建設和諧校園出一份力。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