暴學英
摘要在目前的中學教學中,各科都存在著學困生群體。這是一個普遍而嚴重的問題。中學英語教學實踐證明,英語水平尚未達到教學大綱要求的學困生,比其他學科更為突出和嚴重。本文擬結合個人教學體會。談談學困生學習缺陷的形成及轉化。
關鍵詞學困生;學習缺陷;非智力因素;矯正學困生
一、學困生群體在教學中的表現及危機
1情緒壓抑
英語學習隨著年級升高會產生兩極分化。被分化出來的學困生,因其英語學習停滯不前會背上學習的思想包袱,他們把英語看作沉重負擔,感到非常苦惱,并對學英語逐漸產生懼怕情緒抑制。上課時注意力不是以英語學習為中心,而是受到了沉重的情緒抑制。在班級里面往往沉默寡言,郁郁寡歡,個性心理發展受到阻礙。
2精力分散
在課堂上,由于學困生對英語學習不感興趣,往往在上課一開始就分心走神,有的則干脆做其他功課或者搞小動作,甚至趴在課桌上睡覺,影響教師上課情緒和周圍同學的學習。晨讀時雖口念英語,卻是“小和尚念經”,有的甚至幾分鐘不翻書頁,出神發呆。
3心理逆反
學困生往往對師長及同學情感疏遠,淡漠,平常見了教師躲著走或裝作沒看見,甚至無端仇視教師和成績好的同學。教師上課提問,他們往往站而不答,甚至不站也不答,并認為這是教師給他們的“過不去”、存心讓他們“出樣相”。他們認為成績較好的同學積極回答教師提問是“逞能”。這些不僅影響教師課堂教學進度,而且影響有興趣學生的學習。
4意志衰退
學困生椰油學好英語的愿望,也曾一度想發奮用功學好英語,但是只要一遇到困難或外界影響,就心慌意冷,俯首認“命”。一次次的失敗使他們的心靈布滿“創傷”,致使他們既無信心也無恒心,難以自覺預習功課,難以主動復習功課,對學習放任自流。
二、學困生群體形成原因分析
1主動性差。很顯然,相當一部分學生學習英語是迫與升學的需要或學校,家長的壓力,對于一貫以自我為中心,不服從外界壓力的少數學生來說,這種片面的學習動機并不能內化為他們自身的求知需要。這些學生在學習英語時只是被動在應付教師,上課時被教師牽著鼻子走,自己不去主動思維,滿足于表面的一知半解,學習效率底,無形中損失的東西很多。時間一長,積重難返,不能適應愈來愈難的教學要求,成為學困生特別是目前獨生子女在學生中比例增加,已經對學習目的的教育提出了新課題。
2接受力差美國著名教育心理學家布盧母指出,作為教育對象的學生,不存在智能的懸殊或學業的優劣,所存在的只是他們對學習內容的理解和掌握時間的快慢。對教學內容理解,掌握較慢的學生常常跟不上課堂教學進度,漸漸出現知識缺陷和能力欠缺,日積月累,難以克服,隨著教學層次和要求的提高,他們更難以適應,使形成了學困生一族。
3自覺性差學生學習英語的自覺性體現了他們英語學習興趣的穩定性。在起始階段,學生往往感到英語學習新鮮、好奇、好玩,從而對學英語產生興趣,所以起始階段英語學習效果很好。但是隨著新鮮感的消失。教材內容的加深,不少學生漸漸對英語學習產生厭倦情緒,或者是僅對英語學習的某一項內容感興趣,如僅對朗讀感興趣等。學習興趣的不穩定必然會導致學習積極性下降,時間一長,英語學習不可能再追求上進,“學如逆水行舟”,于是他們便成為學困生。
三、矯正學困生學習缺陷的體會和看法
1轉變觀念。作為教師,在思想上首先應根本轉變學困生“朽木不可雕”的觀念,真心實意地熱愛和尊重學困生。對學困生,不能在言談舉止中流露出對他們的漠視、歧視,也不能動輒就挖苦、諷刺、訓斥,甚至通過學生家長來“教訓”學困生,或通過布置懲罰性作業等迫使學困生“就范”。這樣做只能加重師生情緒對立,使學團生自尊心受到傷害,加劇逆反心理。2激勵為主。對學團生要堅持正面引導的原則。在平時教學中應注意盡量做到以下兩點:
首先,要給學困生創造成功機會。由于教學進度、課堂節奏等原因,學困生往往很少甚至沒有參與課堂練習的機會。教師應有意識地多讓學困生參與符合或略高于其水平的智力活動,為其提供成功的機會。成功感可以給學困生帶來心理上的愉悅,激發求知欲,無形中化解與老師的對立情緒,促使師生感情溝通接近,彌合心理創傷。
其次,要善于發現學困生的“閃光點”。對學困生來說,哪怕是一點一滴的進步,老師也要及時、恰當地給予表揚、鼓勵,讓他們感到自己的努力是有效的,以提高學習自信心和積極性。同時,還要鼓勵他們自找差距,制定目標。
3改進教法。教師在設計教學內容時,應面向中等,兼顧學困生。復習課的學習內容應該讓學困生了解知識缺陷,并督促其及時彌補。新授課的設計也要盡量多采用情景教學,電化教學等提高學生學習興趣。
寓趣味性和幽默感與教學中,是筆者成功嘗試的一種教法,充分挖掘教材的文化背景知識和語言因素。結合一些富于機智、幽默深入淺出的生動例子,可以讓學生在笑聲中體會英語知識的來龍去脈、語法規則的變化規律、英語思維的慣有特點等,引發學生興趣。但要指出的是,遵循趣味性原則并不是為了幽默而幽默,也不是要把課堂變成相聲會場,而是把死的教材知識通過趣味故事、幽默等加以活化。以便于學生理解和掌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