丁福興 吳紅耘 牟艷杰
近年來,隨著高等教育大眾化進程的加快,大批青年教師充實到高校教師隊伍,使得一線教師迅速趨于年輕化。為此,不少高校都開展了青年教師講課競賽活動,讓他們立足本職,展示才華,以期激勵競爭意識、提高業務水平。對于高校管理者來說,開展青年教師講課競賽活動首先要解決的一個實際困難便是評價指標體系的構建問題。眾所周知,面對千變萬化的教學情境,要找到一套適用于各種情況的高校青年教師講課競賽評價指標體系基本上是不可能的。但是,只要我們抓住高校青年教師講課競賽的一些主要方面,在民主的基礎上構建評價指標體系,就能夠使之趨向科學和可行。
一、高校青年教師講課競賽評價指標體系構建的出發點與原則
高校青年教師講課競賽評價指標體系的構建是一個“具體——抽象——具體”的辯證邏輯思維過程。在確定評價指標體系構建的基本原則與取向的過程中,必須考慮到如下一些因素:
1體現高校青年教師講課競賽的功能與目的
高校青年教師講課競賽正受到越來越多的高校的青睞。概括來說,其功能與目的主要體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1)引導與規范作用
從根本上講,開展高校青年教師講課競賽是為了以賽促教,強化青年教師教學基本功訓練,優化教學方法,提高教學水平。因此,高校青年教師講課競賽評價指標體系構建的首要原則即是導向性原則。要充分考慮到評價指標體系的指導與監督作用,虛實結合,使青年教師能更好地對照評價準則來設計和完善自我。
(2)選拔與診斷作用
高校青年教師講課競賽是對青年教師教學能力和教學水平的一次全面展示和檢閱,從一定意義上講,也是發現和培育教學名師的重要渠道,因而具有明顯的選拔性取向;同時,高校青年教師講課競賽,也要讓學校、學院領導和職能部門較為清晰地看到青年教師在教學方面取得的重大進步和存在的問題,并幫助青年教師認清自己的優缺點,從而總結經驗,改進教學,所以,發展性取向也不能忽視。
可見,定量評價與定性評價相結合、選拔性評價與發展性評價相結合,也是高校青年教師講課競賽評價指標體系構建的基本原則。
(3)示范與激勵作用
講課競賽為高校青年教師提供了鍛煉機會和展示自己的教風教態、教學方法和技巧、教學特色的舞臺,同時也提供了難得的學習機會。青年教師在競賽全程中,通過講課、聽課和評課,可以對教學方法、教學技巧有更深的感悟與體驗,激勵他們互相學習、取長補短、共同提高。
2針對高校青年教師的教學特點與問題
高校青年教師講課競賽的參賽對象主要是初登講臺的教師和職稱為講師及以下的教師(我國高等教育界一般把青年教師界定為35歲以下),與資深教師相比,他們有著自己的優勢與不足:
(1)職業成熟度不同
當前的高校青年教師大都受過正規系統的專業訓練,基礎理論知識比較扎實,在運用外語和計算機等現代科技手段的能力方面普遍優于老教師。然而,高校青年教師不可避免地表現出職業準備上的不足。例如,他們當中的大部分人沒有接受過正式的師范教育,缺少教育理論和教學方法的基本素養;多數青年教師研究生畢業后,直接承擔起教學任務,缺乏必要的教學基本功訓練和幫助指導;盡管對學科前沿的知識掌握較好,但由于缺乏對知識高屋建瓴的把握,尚未達到融會貫通的化境,授課很難做到深入淺出;課堂駕馭能力不強,難以形成良好的師生互動,造成課堂氣氛沉悶等等。
(2)價值取向和教學風格不同
高校青年教師思維活躍、視野開闊,他們求新、求異、求美、求多元,給教學工作帶來了生機與活力,但是他們也表現出對規范的輕視和對傳統的不恰當地摒棄。例如,部分青年教師忽視對課程教學大綱的理解與把握,從而對一般問題和重點、難點問題處理不當,對講授內容取舍不妥,隨意性較大;不少青年教師未能視教學要求與情景而合理采用多樣化的教學方法,教學手段單一化、多媒體課件泛化的趨勢明顯等等。
有鑒于高校青年教師的以上特點,高校青年教師講課競賽的評價指標體系應當有別于對資深教師課堂教學的評價標準,體現出層次興原則。
3符合校本特色和評價操作實際
(1)注意學科門類之間的差異性
當今高校多為綜合性或多科性大學,由于學科門類較多,相互之間的差異性也較大,因此教學的具體要求和方式、方法也不盡相同。如果指標體系條目過多、標準過細,則很難具有一定的普適性;相反,抓住教學的共性要求,才能將指標體系設計得更加合理。
(2)考慮評價者的操作難度
由于并不存在一個全能的評委,所以照顧評價者的操作實際也是必要的,評價指標體系必須符合可測和可比原則。指標體系中的各個指標概念要完整,內涵要明確,不能產生歧義;針對各指標的資料和信息的收集要簡便易行,評價標準的尺度應當易于掌握;根據指標獲得的數據應較為穩定可靠,能夠進行橫向和縱向的比較與分析。
二、高校青年教師講課競賽評價指標體系構建的方法及建議
高校青年教師講課競賽評價指標體系的構建除了要遵循一定的原則以外,還需要運用一定的方法與技術。就實踐看來,以下兩個方面的方法具有共性:
1高校青年教師講課競賽評價指標體系的框架設計
一般來說,評價指標體系主要包括評價指標、評價基準和指標權重三個要件。基于前文對高校青年教師講課競賽特殊性的分析,建議對這一賽事的評價指標體系再作以下幾個方面的優化:
(1)將評價指標分為一級指標和二級指標
評價指標的細分,可以使得指標體系的層次感更為分明。這樣做既便于青年教師把握指標要求,也便于評委明確評價意圖,還有利于對評價數據分類進行定量分析與檢驗。
(2)采用定性與定量相結合的多級評價基準
評價基準包括評價成績及其標準兩個方面,是用來區分參賽選手不同表現水平的臨界點。建議把評價基準劃分為五個等級(優、良、中、及格、不及格),以合乎高校在各種定性成績評定中普遍采用的五級制慣例;同時,在各級評價基準中再設定0-1的權重,讓評委運用自由裁量權對其進行更為精確的定量評分。例如,某項二級評價指標的權重為10%(10分),則在“優”等級的評價基準中,可以設“9-10分”的參照評分項讓評委選擇,而不是直接在計分欄填寫“優”。
(3)增加定性評價要素
為了實現評價的導向與改進等發展性功能,在高校青年教師講課競賽的評價量表中應當增設定性評語欄目以供評委填寫。盡管這些定性評語并不參與總分計算,但是卻能在后期的評價反饋中起到重要作用。
2評價指標的篩選和權重的分配
在高校青年教師講課競賽的整個評價指標體系中,評價指標及其權重的設定無疑是爭議最大的,但是我們可以通過以民主求科學的方法來求得一致。
(1)德爾斐(Delphi)法
該方法是以匿名函詢的方式,向專家們分發咨詢表,征求意見。管理者在統計整理后,將函詢情況反饋給專家,再次征求意見。經多次反復后,專家意見,將逐步趨向收斂,最后達成基本統一。這一方法既可以用來篩選指標,也可以用來分配權重。
(2)關鍵特征調查法
該方法是請被調查者從所提供的備選指標中找出最關鍵、最有特征的指標,然后對指標進行篩選并求出其權重的方法。與德爾斐法相比,關鍵特征調查法的調查樣本更大,調查對象并不僅限于專家;調查的過程也相對簡單,一次即可完成,一般不進行多次反復。盡管關鍵特征調查法的結論的權威性不如德爾斐法,但它具有更廣泛的群眾基礎和民主性,因此可作為德爾斐法的補充和驗證。
(3)倍數比較法
該方法主要用來分配權重。在確定評價指標后,以每一級指標中重要性程度最低的指標為基礎,計為1,然后將其他指標與之相比,作出重要性程度是它多少倍的判斷,再經歸一化處理,即可獲得該級指標的權重。
三、高校青年教師講課競賽評價指標體系的評價與檢驗
評估指標體系的科學性直接影響著評估結果的真實性和可信度。因此,高校青年教師講課競賽評價指標體系制訂出來以后,還需要在實踐中對其本身的質量進行檢驗。較為簡便可行的方法是:管理者根據講課競賽的實際評分結果,對-評價量表進行信度和效度兩方面的分析,從統計學的角度檢驗評價指標體系的優劣程度。
1信度檢驗
信度即可靠性,即測量工具能否穩定地測量所測的事物或變量。對評價指標體系的信度檢驗,一般可以采用克朗巴赫系數考察各指標間的內部一致性。該系數的計算公式是:
式中,n為評價指標體系所包含的指標數目,S1為參賽選手在各指標上得分的標準差,Si為所有選手總得分的標準差。一般來說,該系數達到0.8及以上,才可認為評價指標體系具有較高的信度;如低于0.35則為低信度,必須拒絕該評價指標體系;介于二者之間,則表明評價指標體系尚需改進。
2效度檢驗
效度是有效性,指一個測驗能夠測出它所要測量的特性或行為的程度。對評價指標體系的效度檢驗,一般可以從內容效度和結構效度兩個方面來考察。
內容效度是指評價內容與評價目標的一致性程度,考察內容效度旨在檢查測量內容的適當性。我們可以用一級指標上的得分與整個評分表總得分間的相關系數ri來表示該評分表的內容效度。

結構效度指根據研究者所構想的量表結構與測定結果吻合的程度。我們可以計算。級指標得分之間的相關系數r2,再與內容效度ri進行比較。如果r1>r2,則表明該評分表具有較好的結構效度。
總之,找準出發點,把握好原則,通過以民主促科學的方法構建高校青年教師講課競賽的評價指標體系,并在實踐中持續改進,才能獲得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