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 威
21世紀是網絡信息高度發達的時代,也是人才激烈競爭和人才素質全面發展的時代,心理健康已成為衡量人才質量的重要因素之一。在網絡環境下,高校的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機遇與挑戰并存,如何利用網絡環境推動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的發展,保護當代大學生不受或少受網絡環境中各種消極因素的影響,已成為當前心理健康教育中亟待解決的問題。
一、大學生網絡依賴的特征和成因
大學生是一個充滿青春活力的群體,他們思想活躍,有著鮮明的個性。他們渴望交友,希望被別人理解,同時又不愿主動與同學交往,在這樣的矛盾心理狀態下,網絡的開放性滿足了大學生渴望交流的內心需求。但是,網絡具有虛擬性和隱蔽性等特點。由于大學生的人生觀、世界觀沒有完全形成,缺少足夠牢固的精神屏障和辨別是非的能力,其行為易受影響。他們在網絡面前有時缺乏足夠的理智,有的學生沉溺于網絡世界,上網時精神亢奮,下網后煩躁不安,有些大學生寧可荒廢學業也要和電腦網絡為伴,還有部分學生受網絡不良信息的影響誤入歧途,近年來大學生網絡犯罪的案件也屢見不鮮。那么,大學生網絡依賴有哪些特征?究竟是什么力量驅使大學生產生這樣的行為?
1大學生在上網過程中尋求自我價值
大學生的思想比較活躍,渴望友誼、理解和支持。隨著年齡的增長、生活空間的擴展和社會閱歷的不斷增加,大學生的交往愿望也越來越強烈,他們需要了解別人,需要通過別人來了解自己,需要愛與被愛,需要有機會來顯示自己的優越和展示自己的專長。然而在現實生活中,由于人際關系的復雜性和大學生心理的單純性,常會使部分學生在交往中遭受挫折,并表現出不同的人際交往障礙,如多疑、害羞、自我封閉和社交恐懼,使他們的自我價值感得不到滿足,而虛擬的網絡世界為他們自身價值的滿足提供了便利。在網絡世界里,人們在一個非以貌取人的環境下相互認識和了解,每一個網民擁有平等的發言權,在網上可以說出自己想說的話,這對現實中覺得處在卑微地位的大學生更有吸引力。在互聯網上,他們可以跨越時空彼此相識,形成一種理性而又持久的親密朋友關系。他們可以建立個人主頁,把自己的興趣愛好等資料,通過雙向或多向交流的網絡載體,讓網友們認識和了解自已。通過這種交往,他們的自我價值感會得到實現,自我評價也會提高。當自我價值實現時,在主觀上就會產生自信、自尊和自我穩定的感受,會覺得生活有意義,使人充滿熱情。反之,他們的自我價值感得不到實現時,就會缺少自信、自尊和自我穩定感,這正是一些學生沉湎于網絡的內部動機。
2大學生通過上網進行心理宣泄
隨著社會競爭的日益激烈,社會對人才質量的要求不斷提高,大學生在心理上承受著巨大的壓力。學業負擔較重、人際關系緊張、失戀、生活的窘困等等,使他們對社會環境以及校園生活中的諸多不完善的方面大為不滿,嚴重的還可能產生不同程度的心理障礙,進而影響身心健康。精神分析學派認為,人的行為的“心理驅動系統”由兩種心理傾向構成:一是尋求滿足的心理傾向,二是避免傷害的、防衛的心理傾向。大學生在尋求滿足、進取過程中產生的心理壓力會導致其產生避免傷害和自我防衛的行為,以求獲得心理的平衡。網絡由于具有隱匿性、開放性、便捷性和互動性等特點,為大學生適時地轉移、傾訴和宣泄自己的不良情緒提供了機會和場所,通過此種方式,他們宣泄被壓抑的不良情緒,并獲得一定的心理自療效果。因此,網絡極易成為許多大學生躲避孤獨和排解心理壓力的場所,上網成了他們釋放心理壓力、松弛身心的一種方式。他們或到QQ聊天室向網友傾訴自己的不快,或到對抗游戲里沖殺一番,就如同人們喜歡唱卡拉OK、聽搖滾樂、喜愛足球一樣,通過盡情的呼喊、喧鬧來發泄心中的郁悶。
3大學生在網絡中追求娛樂的l心理
網絡具有傳播速度快捷、無地域限制、拉近傳播者之間的距離等優勢,它從某種程度上改變了目前的文化和娛樂形態,深刻地影響著人類的精神生活。網絡媒體可以匯集文本、聲音、圖像、動畫等形式,在技術上實現了多媒體傳播,達到時空交融、視聽兼備的綜合性藝術效果,營造出特定的情感氛圍。這就打破了傳統媒體之間的界限,打破了現實生活中傳統媒體如電視、報紙、廣播三足鼎立的勢力劃分。傳統媒體提供的新聞和信息都是封閉的,觀眾只能隨著傳播者的意圖被動地接受媒體的信息。而在網絡傳播中,網絡觀眾可以主動接受所需要的信息,隨心所欲地點擊所需要的信息,并且可以參與媒體的傳播活動,成為媒體的一部分,或與媒體傳播者交流溝通。網上游戲、聊天、聽音樂、看在線電影和讀娛樂性文章是大學生網上娛樂的重要形式。網絡媒體把文字閱覽、畫面瀏覽和聲音聆聽融為一體,將欣賞者的感覺全方位打開,使視覺、聽覺、觸覺甚至味覺和嗅覺協同活動,獲得多感官刺激,從而獲得精神上的滿足與愉悅。網絡傳媒具有的這些特征和功能,正好同大學生追求新奇、浪漫、驚險、刺激的求知探索心理特征相匹配,所以上網沖浪成為他們業余休閑的重要方式。
4大學生在網絡中的情感表達心理
大學生通過網絡實現情感表達的需要,這是在大學生內心深處潛藏的極為深刻的上網動機。他們在網絡中結識朋友,獲得現實生活中無法得到的情感交流、尊重和滿足。網絡給他們提供了一個滿足對愛的需求的場所。在網絡里,他們表達情感的方面主要有聊天、建立個人網頁、網戀和在BBS上發表自己的觀點和見解。在大學生的聊天中,聊得最多的話題是愛情和友誼,因為愛好興趣不同,他們在“虛擬世界”里相互交談、互相傾吐著秘密。在網絡上,他們展示的自我從某種程度上說是經過粉飾的或者是理想中的自我,他們在那里可以尋找理想中的白馬王子或白雪公主,可以找到沒有缺點的戀人,這種現代的、純真的、柏拉圖式的愛情童話,能夠滿足他們內心深處對浪漫愛情和真誠友情的渴求,也可以慰藉深藏于孤寂的心靈。他們中的大多數雖然幻想在生活中實實在在地經歷它,但現實不會有這樣的機會。
5大學生在網絡中探索和嘗試新生活
大學生在日常生活中,每天“三點一線”,難免感覺到單調乏味。心理學家弗洛姆指出:“一個人生理上和生物上的需求得到了滿足,但是他們仍然不滿意,仍然不安寧”,因為缺少了“一種能夠使他變得主動的蓬勃生機”。因此,追求新鮮感是由人的本性決定的。人的本性就是要不斷地尋找和開辟更加廣闊的天地。大學生上網正是為了尋求這種不斷擴展的、不斷更新的、能夠給人以新鮮感的生活,這種新鮮感包括驚奇、喜悅、清新和振奮。上網可以使大學生走出自我狹小生活的空間,認識和了解更廣大的世界。
二、消除大學生網絡依賴負面影響
的措施
面對網絡依賴的負面作用,筆者認為防范措施不應是阻止學生上網,而是積極引導學生正確利用網絡,通過科學的網絡管理和教育,達到消除網絡依賴的負面作用這一目標,從而促進大學生的心理健康。
1應該提高大學生的自我約束、自我保護的能力
當前,大學生上網最大的問題是網絡成癮。實踐證明,比較有效的辦法是通過思想政治教育理論課等主渠道加強宣傳和引導,提高學生的自我管理能力及對信息的判斷處理能力。學校可以多組織學生參與網絡話題的討論,讓學生深刻理解網絡成癮的危害,加強學生的自律意識,培養學生自覺遵守網絡文明公約、抵制不良網絡信息影響的能力。對學生正確使用網絡的教育要納入平時的管理,而不能放任自流。同時,要對沉溺于網絡的學生進行定期觀察,并及時和家長聯系,注重其在學校的思想教育和心理疏導,并及時備檔,建立心理檔案。
2妥大力提高教育工作者的網絡素質
在大學生成長和接受教育的過程中,家庭、學校、社會分別扮演著不同的角色,起著不同的作用。從學校教育的角度看,提高思想教育工作者的網絡素質是當務之急。學校及有關部門應加強對,教育工作的硬件配備和對有關人員的網絡技術培訓,建立一支既懂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又懂網絡技術知識的師資隊伍。
3要抓好校園網的建設和相關論壇的管理
根據教育部有關學校信息教育發展目標要求,學校應成為學生上網的主渠道。建立校園網絡,學生既可以便利地在本校的局域網瀏覽資料,也可以通過外聯網站接人因特網,搜索更加豐富的信息。校園網的最大優勢是進行交互式教學,滿足學生參與討論需求。為了滿足學生交流和宣泄的心理需求,還可以在校園網上建立聊天室,由相關教師輪流操作和做版主。這樣,教師可以隨時掌握學生的心理發展狀況,了解其真實心態,掌握宏觀導向的主動權,堅持主流價值觀,因勢利導地給予學生教育和幫助,從而使學生的身心健康發展。
4更加強學生網絡行為的監控和管理
由于網絡的開放性特點,某些人肆意在網上傳播反動、低俗、淫穢等非法信息,制造網上信息污染。高科技的網絡在這些問題面前還顯得很脆弱。學校思想政治工作者必須盡快配合有關部門做好網絡把關工作,把負面的網絡信息消滅在萌芽狀態。同時,學校應加強校園網絡的服務功能,將網絡文化納入校園文化建設的總體目標進行規劃部署。學生的網絡思想教育要取得成效,關鍵在于管理和引導,我們要讓正面的網絡資源占據學生的網絡生活。我們應該揚長避短,充分發揮網絡的育人優勢,采取有效的手段,盡可能地減少負面效應,為大學生創造清潔、良好的網絡環境,讓他們在網絡時代健康成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