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艷梅
《大學英語教學大綱》規定:大學英語的教學目標是培養學生的英語綜合應用能力,特別是聽說能力,使他們在今后工作和社會交往中能用英語有效地進行口頭和書面的信息交流,同時增強其自主學習能力,提高綜合文化素養,以適應我國社會發展和國際交流的需要。大綱中對于英語教學的聽力理解能力、口語表達能力、閱讀理解能力、書面表達能力、翻譯能力以及推薦詞匯量做了詳細的要求。大學英語教學已經實施了幾十年,但是教學效果差異很大。原因很多,且很復雜。將語言學理論應用于英語教學是目前語言學家研究的焦點。以Halli-day為代表的系統功能語言學,從語言功能的角度分析語言,為語言教學提供了一個富有成效的發展基礎。
一、大學英語教學的現狀
我國的英語教學長期以來把重點放在學生的應試能力上,而忽略了語言交際能力的培養。目前普遍存在的現象是學生掌握了不少語法知識和詞匯,但是在實際的社會交往中無法熟練地運用語言,這是目前大學英語教學中普遍的現象和問題。
大學英語教學主要采用的是傳統的教學法,該教學法以語言知識,特別是語法知識作為教學的主要內容,把教學過程看成是傳授這種知識的過程,而忽視了語言的實際運用和學生運用語言能力的培養。英語教學工作者已經意識到這種教學法的弊端,并不斷地進行教學研究和教學改革的探索。
二、系統功能語言學簡介
系統功能語言學包括“系統語法”和“功能語法”兩個部分,但它并不是兩種語法的簡單總和,而是一種完整的語言理論框架的兩個不可分割的方面。系統功能語言學把語言看作有規律的資源,其基本原理認為語言描寫的是系統,更甚于結構。系統語法強調內容決定形式,形式要由實體體現;而功能語法則說明語言是社會交往的工具。語言系統的形成正是人們在長期交往中為了實現各種不同的語義功能所決定的。語言來源于人類的社會實踐,系統功能語言學把語言的實際使用作為研究對象。制定本學派的理論體系,并在應用過程中檢驗和完善理論。這表明系統功能語言學具有極強的科學性、客觀性和實踐性。(胡壯麟,2005)胡壯麟在《系統功能語言學概論》中,總結了該理論的廣泛應用,如:了解語法在表達、保持和傳遞社會制度、文化、家庭、鄰里、學校以及其他社會語境中的作用;了解語言與大腦的關系,幫助教育方面的和病理性的語言紊亂患者,如“學習遲緩者”“學習差劣者”“失語癥患者”和“弱智患者”,克服有關使用語言的各種問題;了解語篇“價值”的性質,以及說唱藝術、修辭和文體等概念;通過研究各種語篇來了解文學和非文學作品;探索涉及語言的各種實際活動,如詞典和語法書的編撰、司法問題、可閱讀性和難度測算方法、機關部門的交際等等。
純理功能是功能語言學中重要理論。Halliday把語言的純理功能分為:概念元功能(ideationalfunction)、人際元功能(interpersonal function)和語篇元功能(textual funcdon)。概念元功能用于表述經驗意義,通過及物性系統(transitivitysystem)來體現;人際元功能用于建立和維護語言使用者交流關系,通過語氣系統(mood system)來體現;語篇元功能用于構造語義連貫,通過主位系統(themesystem)來體現。
三、系統功能語言學在大學英語教學中的應用
越來越多的語言學家和大學英語教學工作者在語言學中探索指導英語教學的理論基礎,并積極的將這些理論應用于教學實踐中。系統功能語言學就是其中之一。
1對閱讀的指導
《大學英語教學大綱》對于閱讀能力的要求:掌握較高的閱讀技能,能順利閱讀并正確理解語言難度較高、內容比較廣泛的一般題材文章和科普、科技讀物。從該要求當中,我們可以發現,語言的實際應用仍然是重點。
閱讀教學中比較常用的教學模式有以下三種:第一種是自上而下的策略(bottom-up strategy),讀者先假設將要閱讀的內容,邊讀邊檢驗預測是否正確,證實之后再進行新的預測和檢驗。第二種是自下而上策略(top-down strategy),即遵循從音、詞、句到章的信息處理過程。第三種是相互作用策略(interactive rood-e1),即閱讀理解即是語言文字的處理過程,又是讀者運用已有的背景知識來進行加工、處理的過程。這三種策略過于強調學生的詞匯、語法知識和抽象理解能力,卻忽視了語篇的整體存在。閱讀理解不是被動地接收字面文字符號信息的過程,而是能動的、充滿活力的認知過程。由于語篇是傳達作者情感、經歷思想的載體,因此,對語篇主題、結構以及文體的分析能幫助讀者有效地理解語篇(參見林文治2001)。
系統功能語言學中的語篇分析可以有效地提高學生的閱讀能力。語篇是指一系列連續的話段或句子構成的語言整體,它可以是口頭語言,也可以是書面語言。語篇分析是一門新興的、尚未定性的學科。它是以語篇為基本單位,通過對語篇結構、句子與句子、段落與段落之間的銜接及邏輯思維的連貫的分析,從而掌握語篇的主旨(黃國文)。
語篇分析幫助學生從整體上把握文章。教師的職責是引導學生從語篇機構整體處著眼,提高學生的語篇意識。能夠分析文章結構,概況主題思想。教師必須打破傳統以語法翻譯法為主的外語教學方法。學生在具體的閱讀學校和訓練中學會對文章結構進行分段,找到文章的主題句中心句,總結各部分的大體意思,從而概況文章的主題思想。除了概括能力,學生還要注意培養分析能力。過去的教學中,教師過分強調學生的詞匯量和語法知識。體現在課堂的教學中,也是以這些為教學重點。語義領悟在閱讀中起到了至關重要的作用。
2對翻譯的指導
《大學英語教學大綱》對翻譯能力的要求是:能借助英語進行簡短的會話。經過準備,能就課文內容或某一問題進行簡短的發言,基本上表達思想。多年來,在我國的大學英語教學中普遍存在著對翻譯教學這一環節不夠重視的現象,只注重學生的聽說讀寫能力的培養。因此學生的翻譯能力普遍欠缺。傳統的翻譯教學注重的是詞匯層面的靜態翻譯,導致的結果是大部分學生拘泥于原文或譯文的表達習慣,因而出現了逐字翻譯、用詞不當、語體欠妥、搭配不當和邏輯不通等問題。
翻譯涉及在原語和目標語之間建立某種對等關系。對等的兩種語言的語篇都可作為同一整體語境中的組成部分而相互替換。原文和譯文還要在不同的層次和級階上相互接觸。從形式上講,翻譯對等的基本單位可選在詞匯語法層某個級階上。如,建立在詞級上的翻譯稱為逐字翻譯,建立在詞或者詞組級階上,將原文的語法結構直接移植到目標語中的翻
譯稱直譯。根據系統功能語言學理論,翻譯一般是尋求原文和譯文在意義上的對等。語篇是個意義單位,是在一定的情景語境中起作用的單位。
從功能語言學角度研究翻譯,出發點可以說是結構主義的,但是學者們已經不拘泥于一種結構之內來研究翻譯。系統功能語言學中的概念元功能主要是通過及物性和語態來體現的。及物性是一個語義系統,其作用是把人們在現實中的所見所聞、所為分成若干過程:物質過程、心理過程、關系過程、行為過程、言語過程和存在過程。這些過程的劃分有助于學生在翻澤中找到最陪當的對等關系,或者通過這些關系的劃分,在相應對等的范圍內找到與原文意義最相近的對等。功能語言學中人際語言功能的言語功能有助于學生對原文的把握。通過這一功能,翻譯者是自己親自參與到情景語境中,深層次的理解原文表達的含義和思想,從而在翻譯實踐中做好理解步驟。
3對寫作的指導
《大學英語教學大綱》對寫的能力要求是:學生能在閱讀難度與課文相仿的書面材料時做筆記、回答問題、寫提綱,能就一定話題或提綱在半小時內寫出120~150詞的短文,能寫短信和便條,表達意思清楚,無重大語言錯誤。然而,英文寫作向來被認為是英語四項基本技能中最難、最弱的一項。
在傳統的以結構主義為主體的寫作教學中,教師偏重語法結構,忽視語言的變異性。韓禮德的系統功能語法理論應用于大學英語教學中可以幫助學生挖掘文章字里行間所隱含的深層意義,更好地理解作者的交際意圖,從而有效地開掘學生運用語言的潛力,激發學生創造性運用語言的能力,提高學生自身的英語綜合應用能力。在大學英語寫作教學中,系統功能語法的應用能夠培養學生進行謀篇布局的實際能力,使學習者不斷提高自己在語言提供的“潛勢”中選擇合適語言的能力,有利于創造一個以學生為中心、以教師作指導的最佳的教學結構,從而有效地提高英語學習者的英語寫作能力。此外,對于系統功能語法的實踐研究能夠進一步驗證其理論價值并拓展其應用范圍,將語言學的語言與語言外部因素間互動關系的動態研究引向深處。
四、結語
作為一種完全有別于傳統的結構主義語言學指導下的語言教學模式的嶄新的理論角度,系統功能語言學本身就是一種操作性和應用性都很強的語篇分析理論。它從功能人手,不但能很好的解釋傳統語法難以說清的語言問題,而且能夠給予學生在閱讀,翻譯和寫作多個角度的指導,從而提高大學生的實際英語語言的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