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艷霞
歷史教學的形象性是指教師通過教學在學生觀念中再造過去的歷史形象,這種歷史形象當然必須是正確、生動、鮮明,反映歷史真實的。加強歷史教學形象性的目的,一是為了使學生正確了解過去。學生正確地想像人類過去的活動,是相當困難的,而歷史形象正好可以幫助他們。二是鮮明、動人的歷史形象,可以培養和提高學生學習歷史的興趣,對學生的情感起到感染作用。就會使他們所掌握的歷史知識更加牢固,有助于克服死記硬背的現象。
一、運用具有直觀性啟示性的教具
俗話說:“百聞不如一見”,在教學上運用直觀教具,能夠充分發揮學生的視覺功能,使學生頭腦中的歷史形象更生動、更具體,印象更深刻。歷史課教學中可以運用歷史地圖、歷史圖片和現代化的教具、幻燈、電影、錄像等來幫助學生形成歷史形象。值得注意的一點是直觀教具的應用必須和教師的講述結合,才能使學生得到較充分的理解。例如,講《法國資產階級革命》可指導學生看課本中“負擔沉重的農民”這幅漫畫,并加以說明:這位衣衫襤樓、瘦骨嶙峋的老農,背著教士和貴族,勉強支撐著佝僂欲倒的身軀,手中的鎬是他唯一的生產工具,地主的鴿子在吃他的莊稼,兔子在吃他的青菜,而他卻不能驅趕,因為地主有特權。老農的衣褲袋里還裝著催糧單……這樣通過看漫畫和老師講述,使學生深刻地了解到法國廣大勞動人民的悲慘處境,加深了學生對他們希望廢除封建地主土地所有制的理解。
二、選擇恰當的感人的材料
選擇說明歷史形象的材料,可以引用歷史事件參加者的原話或對白,也可以采用真實反映歷史的文藝作品中的相關內容等等。但應注意所選擇的材料必須符合教學目的,要考慮到材料的生動、鮮明、具體、有無科學依據等。例如講到方臘起義時,可引用下面材料:宋代方臘起義時,曾召集了有聲有色的宣傳鼓動大會,聚集了一百多人,他自己做了慷慨激昂的演說。他問群眾:“天下國家本同一理。今有子弟耕織終歲勞苦,少有粟帛,父兄悉取而糜蕩之。少有不如意則鞭笞酷虐,至死弗恤,于汝甘乎?”大家都回答:“不能!”他又問:“糜蕩之余又悉舉而奉之仇讎,仇讎賴我之資,益以富之實。反來侵吾,則使子弟御之。力弗能支,則譴責無所不至。于汝甘乎?”群眾異口同聲回答:“安有此理!”引用這段材料,給學生的印象很深。在他們的心目中,歷史人物變成活生生的人物了。
三、運用生動形象的課堂語言
語言是交際的工具,它在教學過程中是一種非常重要的認識媒體。教師課堂語言的形象性對形成學生觀念中的歷史形象起著決定作用。為此教師應大力加強普通話訓練,力爭做到講課時語言清晰、準確、精煉,既有嚴謹的科學性、邏輯性,又要通俗明白、生動形象。一般說來,教師非常重視有聲語言,卻忽視了包括教師姿態、面部表情、手勢等態勢語言,這是不小的損失,因為它們可以與語意、有聲語言一起構成教學的表達體系,并具有獨立的、直觀的審美價值。例如。講《巴黎公社成立》,我興致勃勃地講解當時動人的情境后,接著以充沛的感情朗讀了一個片斷:“這是多么難忘的一天啊!可愛的明亮的陽光把炮門鍍成金色;鮮花的芬芳,旗幟的沙沙聲,像平靜而壯闊的淡青色的河水一樣流著革命的吼聲。這激動,這光明,喇叭的響聲,青鋼的光輝,希望的火花,光榮的芬芳——由于他們,凱旋的共和軍滿懷著自豪和愉快……號手,吹起進行曲吧!鼓手,擂起進軍鼓吧!……”當講到巴黎公社失敗時,我忍不住用悲痛而憤慨的語調來揭露資產階級的殘暴,先概括地敘述了資產階級殘酷無情的血腥鎮壓,繼而補充了瓦爾蘭的被害經過。我說,“瓦而蘭被俘后,雙手反綁,被劊子手在巴黎大街上拖來拖去,他的頭被劍劈破了,血淋淋的。愚蠢的暴徒卻沒從他的口中得到半點的口供。(諷刺地)他們毫無辦法,最后無可奈何地把這個堅貞不屈的無產階級戰士按在地上,把他槍殺了。”(這時隨著教師語速放慢,同學們的心情悲憤交集,涌現于面容)稍停后,我立即自信地說;“劊子手只能毀滅瓦爾蘭的身軀,但永遠也毀滅不了他那不朽的靈魂!像瓦爾蘭這樣忠心耿耿于無產階級事業的戰士,他的靈魂將永遠活在我們每一個敬仰巴黎公社的人們的心中。”學生聽到這里,頓時肅然起敬,他們為公社的成立而歡欣,為英勇的精神而鼓舞,為公社的失敗而惋惜,這些都是語言形象性的效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