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彥東
“感人心者,莫先乎情”。文學作品中蘊含的情感需要讀者悉心體味,無法想像一個情感冷漠的教師會被感染,自己尚且無法被打動自然也不會打動學生。所以“教師首先不是教師,而是人,有愛心的人。”對學生、對職業的熱愛,以及深刻的道德感、強烈的理智感和正確的審美感,都是一個教師必須具備的情感品質。其中,對學生的無限熱愛則是教師情感品質的核心。
沒有愛就沒有教育。知識的傳授要以情感為基礎,教育者與受教育者之間的情感聯系就像一條紐帶,維系著師生關系、維系著教學活動,這是許多現代教學儀器所不能替代的。任何一名教師都應該盡力打動、感染學生,與學生近距離接觸,不要讓學生有陌生感、恐懼感、距離感,師生雙方籍此建立信任。這樣教師才能走進學生的心靈,觸及學生內心的最深處。
只有熱愛學生的教師,才能把學生培養成為有高尚情感的人。只有當教師感到跟孩子交往是一種樂趣,相信每個孩子都能成為一個好學生,善于跟他們交朋友,關心孩子的快樂和悲傷,了解孩子的心靈,時刻不要忘記自己也曾是孩子。
語文教育的過程應該是詩一般審美創造的心靈感應和情緒感染的過程。面對一篇篇血肉俱豐的作品,我們要做的應該是“用自己的情感之火,去燃起整個班上數十顆心靈的情感的火焰”(于漪語),教師要投入課文情境,把自身體驗到的情感傳遞給學生,進行心靈接觸,產生情感共鳴,從而領略文學作品藝術的光輝。以真摯的愛心感染學生,以親切的目光注視學生,以婉轉的聲音感動學生,以優美的語言啟迪學生,以高昂的情緒鼓舞學生,使學生感到教師的和藹可親,并以愉快的情緒、飽滿的熱情投入到語文課的學習之中。關心學生的思想、學習和生活,了解學生的情感需要,急其之所急,想其之所想。這種情感投入的回報是學生愛學、樂學,親其師信其道,隱式的接受教師的影響熏陶,顯式的接受教師的教育引導。
基于這一點認識,作為語文教師除了深深熱愛學生,善待學生,對每一位學生都給予慈母般的關懷外,還要善于利用教材中的情感因素。如教材展示的《大堰河》的母子情、《背影》的父子情、《王貴與李香香》的夫妻情、《藤野先生》的師生情、《一面》的戰友情、《滿江紅》中岳飛的“待從頭,收拾舊山河”的報國之情、《過零丁洋》中文天祥的“人生自古誰無死,留取丹心照漢青”的受國之情……可以說,課文教材提供的是豐富飽滿、疊彩紛呈的情感海洋。利用這些情感因素調動學生,把學生的情感“移”到作品中,與作品中的人物同呼吸共命運,又把作品中的“情”移到學生心上,讓他們增智益志,受感染,受啟迪,受教育,達到情感的共鳴。
在教學過程中,教師要以情感的感染驅動為中介,以讀為旋律,融聲音、表情、姿態、手勢為一體,綜合運用多種情感教學方法,如創設情境,以情動情;表情朗讀,感染學生;選好動情點,品味情感;表演再現,體驗情感;聯想想象,豐富情感等,力求“以形美感目,以音美感耳,以意美感心”,師生間心相印,情相通。讓濃郁的情感氛圍始終籠罩在課堂之上,使師生之間、學生之間產生精神交流,從而調動學生深層次的心理活動,在潛移默化中收春風化雨的育人之功效。
心理學的大量研究已經證明了在輕松愉快的氛圍中,學生情緒就會處于一種愉悅、亢奮的狀態,思維會異常活躍,解決問題迅速而敏捷。反之,如果氛圍沉悶緊張,學生情緒就會低落焦慮,思維就會閉塞遲鈍。因此,氛圍的營造是調動學生情感,激發學生興趣,優化語文課堂教學的重要條件。扣人心弦的導語,飽含真情的朗讀,妙趣橫生的講解,環環相扣的追問,忘我的情感投入可以創造出一種和諧、愉快、生動的教學氛圍。真實的情感體驗使得學生達到“登山則情滿于山,觀海則意溢于海”的佳境,使他們能夠愛之所愛,憎之所憎,怒之所怒,喜之所喜,使作品中的情感在學生心中得以豐富和升華。
“夫綴文者情動而辭發,觀文者披文以入情。”優秀典范的作品是陶冶心靈,深化學生情感的良好土壤,為情感教學創造了得天獨厚的條件。讓學生在語文學習的過程中,潛移默化地受到滲透在字里行間的作者思想感情的熏陶。思想、觀念、信仰一旦插上情感的翅膀,喻理和情感一旦轉化成美好的氣氛,就會使學生產生巨大的驅動力。在語文課本中,許多篇目各具強烈的情感特色。《誰是最可愛的人》中志愿軍戰士犧牲后仍咬著敵人耳朵的情景、《岳陽樓記》憂國憂民的情懷、“石壕吏”的殘忍、“捕蛇者”的悲慘……在教學中把握文章的感情脈絡,扣準課文與學生的思想感情溝通融匯的“焦點”,讓學生在作品內在情感的作用下生發愛與恨,培養學生鞭撻丑惡、匡扶正義、憂國憂民的情操,觸發學生集體主義感,愛國主義感、責任感、義務感、友誼感、理智感、美感等,培養他們的事業心,報國情,這樣的教學效果要比單純的說教好得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