蘭立新
更新教育理念,轉化教師角色,是新課程改革的前提。在新課程改革的形勢下,教師扮演怎樣的角色呢?新課程標準的出臺和實施,反映了我國教育改革的步伐正引導著全體教師努力培養出素質全面、適應社會發展的新型人才。新課程改革提出了一系列的新理念、新標準,在教學實踐中如何體現,是廣大教師所普遍面臨的問題。為適應新時代的需要,作為知識傳授者的教師,他們的角色將要發生變化。
一、教師由“教學內容的講授者”轉變成為“教學內容的引導者”
傳統的教學中一直有這樣的一種說法:“要給學生一杯水,教師要有一桶水”。教師是知識的擁有者,學生是知識的接受者。而新課程標準強調學生的主體性,學生不再是一只空空如也的盛水容器,而是發展的人。“教學過程是師生交往,積極互動,共同發展的過程。”交往意味著人人參與,意味著平等對話,教師將由居高臨下的權威轉向“平等中的首席”;由知識的擁有者、傳授者轉變為學生學習的引導者。學生學習新知識的過程,是在教師指導下自己動腦、動口、動手去探究——發現——再發現的過程。教師要幫助學生克服思維的盲目性,使學生在思考問題時,思維能夠指向一定的目的,使教師真正成為學生尋求知識、吸取知識、運用知識的向導。探究學習中,學生的自主性與教師的指導關系要處理好,教師的指導要做到適時、謹慎、有效,以追求真正從探究中有所收獲。
首先,教師在指導過程中要控制講話的時間,一般不要超過10分鐘,這樣可以給學生30多分鐘的活動時間。如果教師每個階段講話2-3分鐘,學生每個階段探究7-8分鐘,那么,這樣的探究式課堂教學才真正擺正了學生在課堂教學中的主體地位。學生的這種活動要在教師的主導下進行,這就要求教師要成為一個合格的組織者、成功的引導者、積極的旁觀者、有效的促進者。
其次,教師在指導過程中,要掌握介入指導的時間。如果介入過早,學生還沒有充分地自主探究,就有可能阻礙學生本來可以自主發展的機會;如果介入過晚,則有可能讓學生過久地處于無助狀態,教師的指導就有可能不必要,還有可能剝奪學生嘗試錯誤和從教訓中學習的機會,有時指導又不夠充分,以致讓學生感到手足無措。
二、教師由“課程知識的施與者”轉變成為“教育教學意義上的交往者”
在以往的課堂教學中,教師牽著學生走,學生圍繞教師轉,以教定學,讓學生配合和適應教師的教。長此以往,學生的主動性漸漸喪失。新課程提倡樹立學生的主體地位,重視學生的主體作用,根據教材內容,結合學生現實生活中所見的社會現象以及新鮮事、新難點、新的社會熱點問題組織學生思考討論及爭論,讓學生在課堂上“活”起來,充分發揮學生的主動性、積極性。新課程改革中的教學過程是師生交往、互動的過程,對教學而言,交往意味著參與,意味著相互建構;對教師而言,交往意味著上課不是傳授知識,而是一起分享理解;上課不是無謂的犧牲和時光的耗費,而是生命活動、專業成長和自我實現的過程。教學中,強化民主輕松的氣氛,尊重每一個學生的看法、意見、疑惑、質疑,尊重學生的人格,同時學生尊重教師的勞動,此時的教師已不再是知識的傳授者和管理者,而是學生發展的促進者和引導者。每個教師都知道,我們的教學對象是活生生的、有思想、有自主能力的人。只重視對知識的傳授,忽視“人”的發展,這種做法是錯誤的。教師應以人為本,呼喚人的主體精神。學生在教學過程中學習,既學習到文化知識,又得到情操的陶冶、智力的開發,同時形成良好的個性和健全的人格。教學過程應該既是學生掌握知識的過程,又是一個身心發展、潛能開發的過程,從而使人的個性得到自由和諧的發展。
三、教師由“課程分數的評判者”轉變成為“學生自主性學習的促進者”
在傳統的課程結構中,一直是學科課程結構長期占據主導地位。學科課程是以文化遺產和科學知識為基礎組織起來的課程形態,它便于學生系統、高效地接受文化遺產,發展智力。以前,對教師來說,只要簡單按照一套模式就可組織教學,用考試這個杠桿便可評價學生。教師其實只是扮演著最終的課程分數的評判者,致使學生總是處于被測試、被區分、被選拔的評價客體地位。新課程標準提出“評價不僅要關注學生的學業成績,而且要發現和發展學生多方面的潛能”這一價值目標,推動教師評價角色轉向學生自主性學習和發展的促進者。標準還指出:教師要“注重培養學生的獨立性和自主性,引導學生質疑、調查、探究,在實踐中學習,促進學生在教師指導下主動地、富有個性地學習。”特別是在現代信息社會,學生很容易從校外資源獲得信息和知識,教師的知識權威性在不斷下降,師生之間的傳遞不再是生產者和被加工產品的關系,而是雙向交流和驅動的過程。相應地,教師的角色不再是信息的傳播者、講授者或組織良好知識體系的呈現者,其主要職能已從書本知識的復制者轉變成為學生自主學習的促進者,即幫助學生決定適當的學習目標,并確認和協調達到目標的最佳途徑;指導學生形成良好的學習習慣,掌握學習策略,發展認知能力;創設豐富的教學情境,激發學生學習動機,培養學生的學習興趣,充分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為學生提供各種便利,為學生的學習服務;善于使用彈性化的評價尺度,有意識模糊個體之間的課程成績的區分度,避免忽視學生的個體差異和基礎差異而使用量化的統一標準去衡量其課程目標的達成度。作為課程評價者的教師不再用評價的篩子去淘汰學生、使之氣餒,而恰恰是激發其建立在自主性基礎上的可持續發展的強勁動力。
總之,新課程改革站在時代的高度,把握時代的脈搏。在新課程改革實施的過程中,教師只有再度成為學生,才能與時俱進,才能立于教育改革的潮頭,才能適應新一輪課程改革。在新課程改革中,教師只有不斷更新理念,提高自身素質,找準自己的位置,才能適應時代的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