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 佩
摘要:針對目前高職院校師德建設中存在的種種問題,深刻剖析了高職院校教師存在不良師德的原因,從工會職能的角度出發,找出了加強師德建設的途徑和措施。
關鍵詞:工會;高職院校;師德建設
作者簡介:(1973-),女,山東省菏澤學院法律系講師,研究方向為法學、社會學。
中圖分類號:G712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1001-7518(2009)02-0063-02
近幾年,我國高等職業技術學院(以下簡稱高職院校)蓬勃發展,作為培養德、智、體全面發展的高等技術應用性專業人才的高職院校,教育教學質量的好壞,直接影響學生專業技能的高低,學生專業技能的高低又直接影響高職院校的生存與發展。而完成培養人才任務的主力軍則是高職院校的教學人員,他們的師德狀況直接影響教學質量的好壞,因此,提高高職院校的師德水平不容忽視。所謂“師德”是“教師職業道德”的簡稱,是教師進行教育、教學工作,處理工作中的各種關系應遵循的道德準則和行為規范,包括教師的道德品質、思想信念、對事業的態度、感情以及有關的行為習慣。教師歷來被賦予了崇高的內涵和神圣的使命,“師者,所以傳道、授業、解惑也”,這是我國傳統的教師內涵和評價標準。作為傳道者,教師被認為是社會傳統道德、價值觀念的代言人和傳遞者,“道之所存,師之所存”;作為授業解惑的角色,教師被期望在才學上最為淵博權威;在人格修養方面,教師作為“人類靈魂的工程師”,被期望在行為規范上最完美;在為人處事上教師被要求必須以身作則,“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雖令不從”;同時在義利選擇上還要做到“謀道不謀食”,“憂道不憂貧”。教師實際上是被社會作為道德才學的完美化身所要求的,教師良好的形象通過教育教學活動和其它社會實踐活動來體現。高職院校的教師更是教師中比較優秀的群體,他們中的絕大多數能夠確立正確的政治方向,關心我國的改革開放和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愿意為祖國的繁榮昌盛和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貢獻力量;他們學歷層次高,知識視野廣,求知欲望強,在外語水平和運用現代教育技術手段方面有明顯的優勢;他們思維活躍,思想開放,接受新事物、新思想快;他們具有積極進取的意識,希望成就一番事業,充分實現自己的人生價值;他們中的大多數人愛崗敬業,注重自身的師表形象,樂于教書育人。高職院校教師和廣大高職學生朝夕相處,他們的思想道德不僅直接影響著青少年一代的成長,也影響著家庭、社會以及其它行業風氣的形成,因此建設好高職院校師德這塊精神文明的“首善之區”,能帶動并推動全社會良好道德氛圍的形成。
一、目前存在的不良師德現象
目前絕大部分高職院校教師能做到教書育人,為人師表,愛崗敬業,在學校的教學、科研、管理工作中承擔著大量的工作,在平凡的工作崗位上辛勤耕耘,贏得了學生和家長的敬重。然而在市場經濟的負面影響和功利主義的沖擊下,部分教師在思想觀念、職業道德等方面也存在著值得注意的傾向和不容忽視的問題,主要表現為:
(一)認識不到位,教書不育人。“教書育人”這四個字精辟地概括了教師的神圣職責。然而,少數高職院校教師并沒有真正履行“傳道、授業、解惑”的職責,而是將“教書”和“育人”人為地割裂開來,認為只要傳授了書本知識,就是完成了任務,就是育人了。正是基于這種認識上的偏差,勢必導致他們在教育實踐中,只滿足于完成課堂教學任務,而不了解當代高職學生的思想動態,對學生的思想道德不聞不問,對學生缺乏愛心。調查顯示,81%的學生認為,教師和學生溝通不多或對待學生冷漠;59%的學生認為,教師對學生不關心或不太關心,只有5%的學生認為和教師感情很深。
(二)在崗不敬業,治學不嚴謹。在市場經濟的負面影響下,部分高職教師把所從事的工作僅僅作為一種自己謀生的手段,而沒有把它看作教授學生謀生的事業。正是基于這種認識,有些教師缺乏敬業精神,對教育教學和科研活動精力投入不足,不認真備課,上課照本宣科,不注意因材施教;平時與學生接觸交流時間少。因此很難掌握學生的思想動態和他們關心的熱點、難點問題,不能有的放矢地對學生進行教育引導。
(三)行為不規范,為人不師表。部分高職教師師表意識淡薄,不能用教師應有的基本職業道德原則規范影響教育學生,出現一些不經意、不拘小節的言行,主要表現為:有的對學生冷漠,事不關己,高高掛起;有的儀表不整,舉止不夠文明;有的接受學生或家長的“心意”,向學生送“感情分”;有的自由主義思想泛濫,信口開河,借個人問題任意表露不滿情緒。種種不良表現,給當代高職學生造成了許多負面影響,弱化了教師為人師表的示范作用。
二、高職院校教師不良師德存在的原因
(一)社會大環境和市場經濟負面效應的影響。當代高職院校的教師生活在我國社會轉型時期,即從計劃走向市場,從封閉走向開放,從傳統走向現代的過渡時期。社會的快速變遷,使人們的思維方式、思想觀念、價值取向、道德評價、行為選擇都發生了重大變化。社會大環境影響,尤其是市場經濟負效應和拜金主義思潮的影響,必然影響教師的思想 ,出現師德欠缺和價值觀念個人化的傾向實屬必然。
(二)高職院校對于教師的思想政治工作和管理工作存在偏差。面對新形勢、新情況、新問題,高職院校對于教師的思想政治工作沒有與時俱進和進一步加強和改進,甚至在一定程度上被忽視和削弱。不少高職院校在師資隊伍建設方面只注重教師業務素質和學歷層次的提高,忽略了思想素質、職業道德的培訓。高職院校在教師管理方面,側重于教學管理,而對育人目標,師表形象等師德方面的問題缺乏切實可行的考核標準和辦法。在教師年度考核,尤其是職稱評審等方面,也往往只注重其教學、科研、學歷這些硬性指標,而個人的工作態度、育人實績、師德、師風這些軟要求,很少也很難被人們所關注,這無形中助長了教師重業務、輕政治;重科研、輕教學的傾向。近些年來,不少高職院校都十分重視提高教師的待遇,改善教師的生活和工作條件,這是應該肯定的,但往往又過分注重經濟益,淡化了必要的思想政治工作,一些單位甚至連教師參加必要的理論學習等集體活動,也以發放出勤津貼的方式給予刺激,這種管理方式必然導致某些教師斤斤計較個人的利益和待遇,而淡忘了自己的職責和義務,導致其價值取向“泛功利化”。
(三)高職院校教師所面臨的各種壓力的影響。首先是來自教學工作的壓力,近些年來,高職院校招生規模不斷擴大,師資相對緊缺,絕大多數高職院校教師承擔獨立或多門課程的教學任務,承受的壓力相對較大。其次是來自學歷的壓力,高職院校師資隊伍建設普遍要求教師提高學歷層次,為此高職院校教師在完成一定的教學和科研任務的同時,還必須擠出時間和精力為進一步提高學歷而努力。再次是來自職稱或科研的壓力,隨著高職院校內部管理體制的改革,教師的利益直接與職稱和科研成果掛鉤,職稱越高,科研成果越多,得益越大。這就迫使教師必須不斷地追求職稱晉升,千方百計地搞科研寫文章。此外還有家庭及經濟方面的壓力等等。面對上述種種壓力,如果高職院校教師個人缺乏師德修養的自覺意識,不能正確處理教學與科研、教書與育人等關系,那么就很難做到潛心業務,精心施教,精于教書,勤于育人。
三、高職院校工會在加強師德建設中的途徑和措施
中華人民共和國《工會法》第一章總則第七條明確指出:“工會動員和組織職工積極參加經濟建設,努力完成生產任務和工作任務,教育職工不斷提高思想道德、技術業務和科學文化素質,建設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紀律的職工隊伍。”這為高職院校工會開展師德建設工作提供了法律依據,因此加強高職院校教師師德建設,塑造良好的師德師風,不斷提高教師的思想道德修養,是高職院校工會一項長期而又艱巨的任務。除了有待于社會大環境的優化之外,高職院校工會可以從以下幾個方面開展工作。
(一)加強師德宣傳教育,增強高職院校教師責任意識和敬業精神。高職院校工會在思想上要充分認識加強師德建設的重大意義,找準自己的位置,大膽主動地把工作滲透到其中。一方面,引導教師樹立正確的人生觀、世界觀、價值觀,堅定建設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理想信念。另一方面,開展各種形式的主題教育活動,激發高職院校教師的職業光榮感和責任感。此外還應大力宣傳師德先進典型,充分發揮榜樣的示范作用,通過學習宣傳優秀教師、師德標兵的先進事跡,弘揚他們嚴謹治學、教書育人、甘為人梯的高尚品德,以此來教育和影響全校教師形成良好的職業道德和崇高的精神境界。
(二)制定教師職業道德規范,約束教師的職業行為。師德規范是約束、評價教師道德行為的標尺。高職院校工會在學校擁有最廣泛的群眾基礎,所以應協同學校有關部門,依照《教育法》、《教師法》、《高等教育法》等國家有關法律法規,結合學校實際,積極參與《學校師德規范》的起草和制定,主動聽取廣大會員的意見,使規范的制定貼近教師。《學校師德規范》應該包括堅持正確的政治方向、依法執教的政治要求;熱愛教育事業,敬業愛崗的職業要求;嚴謹治學、精心施教、恪守學術道德的學識學風要求;尊重學生、關愛學生、教書育人的要求;以身作則、為人師表的個人品行要求等等。只有制定具體的實施細則,提出明確的規定和要求,才能規范和約束教師的職業行為,使教師養成良好的職業道德。
(三)建立和完善師德考評制度,構建師德建設的獎懲機制。高職院校各級領導要充分認識到工會在師德建設中的重要作用,將師德建設納入到工會組織的工作計劃和內容中。工會應根據《學校師德規范》,協同學校有關部門建立健全一套科學、合理、具有可操作性的師德考評體系,實施民主評價,建立個人自評、教師互評、學生評教三者相結合的考評規程。師德考評,重點考察教師的職業道德狀況、教學態度及其效果、教書育人的實績等,確實把師德狀況作為教師職務評聘、崗位聘任等的重要依據,促進廣大教師對《教師師德規范》的積極認同和自覺遵守,使追求高尚師德蔚然成風。
(四)關心高職院校教師的思想和生活,努力為教師全面發展創造條件。高職院校工會工作的主要職能就是維護教職工的權益,關注他們的思想成長,關注他們的現實利益,幫助他們解決實際困難和具體問題。為此,首先要加強基層黨組織建設,充分發揮教師黨支部在教師中的核心和凝聚作用,針對教師的入黨積極性有所降低,特別是高職院校青年教師黨員比例呈下降趨勢的現實情況,切實加強教師的思想政治教育,引導他們樹立遠大理想和獻身教育事業的精神,關心其政治上的進步,積極做好黨建工作。院系可選配思想政治素質高,有豐富教學經驗和較高學術水平的中老年骨干教師擔任青年教師的導師,在思想、教學和科研等方面全面關心和指導青年教師的成長。在幫助教師不斷提高師德修養和教學水平的同時,還要發揮團隊精神,鼓勵教師共同從事課題研究,培養他們的科研意識和研究能力,提高他們的科學素養和創新精神。再次,切實關心高職院校教師的生活,將教師收入低,負擔重的現實問題反映到學校各有關部門,調整校內津貼分配方案,解決高職院校教師的后顧之憂。此外,工會領導還應經常深入到一線教師中去,在力所能及的范圍內,幫助教師解決生活中的一些實際困難和具體問題,從某種意義上講,師德建設不僅僅是個思想問題,也是日常生活和行為問題,只有解決好教師的思想和生活問題,才能讓他們在和諧校園里感受到組織的關愛和溫暖,激發他們的工作熱情和奉獻精神。
參考文獻:
[1]劉愛蘭.論高校工會在師德建設中的角色與作用[J].工會論壇,2008(9).
[2]孟揚.加強高職院校師德建設充分發揮基層工會作用[J].邊疆經濟與文化,2005(5).
[3]張秀英,姚多奎.淺談高校工會與師德建設[J].淮南師范學院學報,2005(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