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 凱 張燕麗
摘要:加強對學生職業能力的培養,提高高職教育人才培養質量是國家示范性院校建設的重要任務。為了實現以上目標,基于工作過程導向的課程及其體系的開發是當前高等職業教育改革的方向。針對高職財經類專業如何構建基于工作過程為導向的課程體系和進行課程改革,提出了具體建設方案。
關鍵詞:基于工作過程;行動領域;學習領域;課程體系
作者簡介:張凱(1974-),男,廣東農工商職業技術學院財經系副主任,講師,碩士,主要從事財會理論與實務教學和研究。
中圖分類號:G712文章標識碼:A文章編號:1001-7518(2009)02-0036-02
構建以工作過程為導向的高職課程體系,就是要在課程建設中,以職業崗位需求為依據明確專業定位,以工作過程為導向開發課程體系,為學生提供體驗完整工作過程的學習機會,逐步實現從學習者到工作者的角色轉換。下面以會計電算化專業為例介紹財經類專業如何基于工作過程為導向建設課程體系和建立項目課程的思路。
一、什么是基于工作過程
工作過程是指在企業里為完成一件工作任務并獲得工作成果而進行的一個完整的工作程序,是一個綜合的、時刻處于運動狀態但結構相對固定的系統[1]。職業能力的培養要在具體的工作過程、工作要求中進行,職業教育的出發點和落腳點應該歸結于工作過程?;诠ぷ鬟^程導向,就是以針對崗位(群)的實際工作過程為主線,來串起整個職業教育教學的各個環節和過程。讓職業活動的各個元素,滲透和融合在基于工作過程導向的教學過程中,滲透和融合在學校教學的環境、實施教學的教師、接受教育的學生以及學院教學管理的各個方面,從而形成職業化的課程體系和教學環境。在這種環境培養出來的學生,會充滿職業的氣息,成為企業所需要的高職院校的畢業生。
職業教育的專業建設和課程體系開發應該基于工作過程導向,以實際工作過程的需求來引導。現在進行國家示范性高職院校建設,進行職業教育教學改革,就應該在專業建設上以職業導向,在課程開發中以工作過程導向,在課程教學中以行動導向。
二、基于工作過程導向的會計電算化專業課程體系的開發過程
1.通過專業市場調研確定就業崗位和崗位能力
調研內容包括會計專業人才結構現狀、專業發展趨勢、人才需求狀況,崗位對知識能力的要求、相應的職業資格、學生就業去向等,從宏觀上把握行業、企業的人才需求與職業學校的培養現狀,在此基礎上確定專業教學改革思路、培養目標及專業化方向。
調研方法我們主要采用實地調研法和小組座談會等方式。調研對象是企業財會人員,部門領導和本專業參加工作的學生。進行實地調研時,直接深入到企業與被訪者接觸,當面提問并記錄對方的回答。小組座談會時,通過邀請行業專家和資深的專業教師開座談會,進行工作任務與職業能力分析,并積極征求各位專家對專業教學標準改革的意見和建議,以探索有效的教改方法。
會計電算化專業在廣州及周邊地區調研的基礎上,結合廣東地方經濟特色及人才需求,確定會計電算化專業學生就業的主要方向是:企事業單位會計、商業銀行職員、會計師事務所職員。具體專業崗位主要包括出納崗位、財產物資核算崗位、工資核算崗位、成本費用崗位、財務成果核算崗位、資金核算崗位、往來結算崗位、總賬報表崗位、稽核崗位、會計檔案管理崗位、以及會計事務所(會計服務公司)等中介機構的專業代理、財務審計、代理記賬等崗位。
在崗位調研的基礎上,我們確定會計電算化專業就業崗位的崗位能力主要包括出納業務能力、基本業務核算能力、成本核算能力、財務報告編制與分析能力、會計電算化能力、財務報告編制與分析能力等。
2.工作任務分析歸納為行動領域
工作任務分析歸納要基于行動領域。行動領域是工作過程導向的課程基礎(開發平臺),是與本職業緊密相關的職業情境中構成職業能力的工作任務的總和,采用工作過程描述的方式,體現了職業的、社會的和個人的需求,是在職業、生活和對公眾有意義的行動情境中相互關聯的任務的集合[2]。為從工作過程中導出行動領域,首先要完成工作任務的分析并細化到資訊、決策、計劃、實施、檢查和評估六個完整的工作階段。

3.基于工作過程為導向的學習領域課程開發
學習領域的課程是一個由職業能力描述的學習目標、工作任務陳述的學習內容和實踐理論綜合的學習時間(基本學時)三部分構成的學習單元。具體要根據認知及職業成長規律遞進重構行動領域轉換為課程,下面是會計電算化專業基于工作過程為導向

4.基于工作過程為導向的課程實施方案設計
課程實施方案設計要在工作任務及其工作過程的背景下,將學習領域中的能力目標和學習內容進行基于教學論和方法論轉換后,在學習領域框架內構成的“小型”的主題學習單元,例如,項目、任務、案例、產品等。
在具體課程教學過程中要遵循以下原則:
{1}課程必須突出能力培養。高職教育課程除了講授知識之外,更重要的是解決實際問題所應具備能力的培養。試想一個會計專業的畢業生熟記會計理論的相關定義,但一遇到具體的問題就不知如何處理,這只能說是高分低能,遠未達到高職的培養目標。
高職財會類專業培養目標是具有較強的動手能力,畢業后不需進一步培訓就能夠直接從事財會工作。要達到這個目標,需要強化能力的培養,而課程的能力目標要結合職業崗位能力來制定,要下企業調查才能得出。
{2}能力要用項目和任務訓練出來。能力培養要用項目和任務反復訓練出來,不能從定義出發,要從感性入手,從實例出發,逐步抽象,反復實訓培養,強化能力[3]。能力可分為單項能力、綜合能力和和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單項能力的培養可設計單項實訓,綜合能力的培養要通過貫穿全課程的項目來完成,貫穿項目要根據課程能力培養要求選擇典型項目。因此,每一門專業課程都要設計一個綜合貫穿項目,涵蓋本課程主要能力的實訓內容。
(3)課程的評價和實施必須以學生為主體
要通過能力訓練把學生的學習積級性調動起來,確定以學生為主體。隨著課程的深入,能力培養的目標越來越高,相應老師的講授應該越來越少,學生自主學習的內容應越來越多。從而,真正使學生成為學習的主體。課程效果的評價也應以學生為主體,了解學生對課程的各方面的見議,不斷改進和提高。
根據以上原則我們確定了財會專業的各門課程學習領域的學習情境的載體應該是具有完整工作過程的財會業務項目,其中《會計電算化實務》和《稅務會計實務》課程具體實訓項目如下圖所示:

三、高職實施基于工作過程課程改革面臨的困難及解決措施
1.學生多,實訓項目教學難以組織開展
基于工作過程的課程改革需要進行大量的實訓教學,為了保證效果,相關課程要直接在實訓室上課。目前高職院校學生較多,而專業實訓室配套不足,難以滿足實訓教學需要。而每個教學班普遍60-100左右的規模,也較難組織實訓項目教學。
2.教師負擔重、教改積級性需要充分調動
教師教學負擔較重,有些教師學時超過300學時,要上2-3門不同的課程,在完成日常教學任務的同時,難以有時間和精力進行教學改革。同時,學院也普遍缺乏教改的激勵政策,教學改革對教師職業發展,特別是與職稱發展關系不大,難以從根本上調動教師積級性。
3.沒有現成的教材和教輔資料
現在改革正于開始階段,缺乏配套的教材和教輔資料,這些對教學改革造成了一定的困難。針對此問題,要先改革再寫教材,可先用老教材(作參考),在教學改革過程中寫講義,通過不斷修改講義,最終形成教材。
4.教師雙師素質不足
現在高職教師絕大多數教師缺乏實踐工作經驗,或實踐經驗已經過時。這些,對實訓項目的教學效果產生影響。解決方案是學院出臺相關方案,支持和鼓勵教師參加各種形式的兼職工作,深入到專業實際工作的一線,積累實際工作經驗。也可采取聘請行業專家到校內擔任實訓指導教師。
參考文獻:
[1]姜大源.職業教育學研究新論[M].北京:教育科學出版社,2007.
[2]張虹.職業院校構建工作過程系統化課程初探[J].職教通訊,200(4).
[3]戴士弘.職業教育課程教學改革[M].北京:清華大學出版社,2007.6.